母猪子宫内膜炎发病因素与防治

2019-09-10 01:22刘春雨刘宇红
畜牧兽医科学 2019年19期
关键词: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刘春雨 刘宇红

摘要:在规模化养殖场中,母猪子宫内膜炎发病率较高,它是影响母猪繁殖性能、降低母猪生产能力的常见传染性疾病。目前生猪养殖产业中,母猪子宫内膜炎发病率较高,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需要引起养殖户的高度重视。在临床上由于很多患有子宫内膜炎的母猪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或者养殖户重视程度不够,常错过最佳防控时机,对后续的母猪生产产生较大影响。该文主要结合1个养殖场的实际发病情况,分析母猪子宫内膜炎的发病因素和防治措施,希望通过该次研究,对进一步提高该种疾病的防控效果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母猪子宫内膜炎;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19.074

0 引言

母猪子宫内膜炎是规模化、集约化生猪养殖场较易出现的一种生殖器官疾病,一直困扰广大养殖户,尤其是规模化养殖场。母猪子宫内膜炎发生后会严重影响母猪的繁殖性能,导致母猪不能正常发情,发情不规律或隐性发情,多次胚胎不能正常受孕,不利于提高母猪的生产效率,给生猪养殖场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临床上由于引起母猪子宫内膜炎的致病原因多种多样,在具体诊治中一定要明确具体的致病因素,然后采取有效措施对症治疗,切实提升治疗效果,降低发病率,避免影响母猪繁殖性能。

1 发病经过

2018年4月11日,某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场养殖的母猪群中,有个别母猪在产后2~3d后突然出现发病情况,表现为胎衣持续不下,体温升高为41℃,持续从阴道中分泌出恶臭浑浊的内容物,患病猪饲料采食量逐渐下降,直到停止采食,精神状态逐渐变差。在发病前1~2d,养殖户认为,是因为母猪分娩时身体能量消耗过大引起的临床表现,只对母猪进行强化护理。随后病情不断加重才引起养殖户的重视,将患病猪单独隔离养殖。养殖场的几头发病母猪在分娩过程中普遍出现难产现象,由于人工助产不当,患病猪的生殖道系统出现一定程度的损伤。对猪的子宫和阴道进一步检查,可以发现阴道存在损伤,子宫粘膜潮红。此养殖场的整体环境卫生较差,粪便堆积,污水横流。

2 临床表现

养殖场的母猪在分娩后表现为胎衣长时间不能向下排出,持续从阴道中排出大量灰白色的内容物,恶臭难闻m,患病猪的体温最高升高为42℃以上,呼吸极度困难,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刺激反应较迟钝,长时间卧底不起,不愿意行走。发病2~3d后,患病猪体温持续升高,采食量逐渐下降,直到停止采食,被毛杂乱无光泽,皮肤失去弹性,乳汁分泌量显著下降。患病猪的结膜、口腔黏膜呈现苍白色。有个别患病猪从阴道中流出大量脓性分泌物,颜色呈现黄白色或灰白色,恶臭难闻。黏液附着在患病猪的尾部和阴道周围,形成结痴。选择使用温生理盐水对患病猪的子宫进行冲洗,回流出来的液体浑浊,呈现乳白色。阴道检查可以发现子宫颈肿胀,充血,子宫颈口不能完全闭合,持续从子宫中流出粘液性分泌物。进一步直肠检查可以发现患病猪的子宫粗糙,失去弹性,子宫壁较厚,自主收缩能力不足,有些区域的子宫薄厚程度不一。

3 实验室诊断

在无菌条件下深部采集患病猪的子宫分泌物,放置在灭菌的试管中,带回实验室进行常规细菌学检查。将采集的病料制成涂片,充分染色镜检,能发现呈现葡萄状排列的球菌革兰氏阳性染色。选择使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鲜血琼脂培养基、麦康凯琼脂培养基和肉肝汤培养基,将采集的病料用生理盐水稀释后,划线接种到上述几种培养基上,放置在生化培养箱内,持续培养48h,温度控制为37℃,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没有致病菌生长,在剩下的2种培养基上生长出形态一致的致病菌菌落,菌落外观呈露珠状、圆形,中间轻微凸起。血液琼脂培养基的致病菌菌落周围还存在溶血现象[2]。将分离得到的致病菌在室温下继续培养一段时间后,颜色逐渐变成金黄色。结合致病菌的典型特征,可以判定致病原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药敏实验发现该种致病菌对恩诺沙星、庆大霉素、先锋霉素、头孢噻呋高敏。

4 防治

4.1 治疗

临床上由于引起出子宫内膜炎的原因多种多样,在明确具体致病源的基础上,应该选择高敏抗生素对症治疗。通常猪子宫内膜炎主要以加速子宫内容物排出,清理子宫,恢复子宫生理功能为主要治疗原则。选择使用生理盐水对母猪子宫进行有效清洗,直到从子宫中回流出来的液体变清澈为止。或者使用0.1%高锰酸钾溶液子宫进行冲洗,加速子宫内容物排出,起到收敛消肿的作用。上述药物每天使用1次,连续使用3d。子宫内容物冲洗完毕后,选择使用30%恩诺沙星长效混悬注射液,使用剂量为1mL/kg体重,与50mL生理盐水混合均匀后,注入子宫中,每间隔1d注入1次,连续使用3次。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患病猪一侧肌肉注射林可霉素注射液,使用剂量为0.1mL/kg体重。同时在患病猪的另一侧注射头孢噻呋钠和鱼腥草注射液,用药剂量分别为5mg/kg体重和0.1mL/kg体重,上述药物每天使用1次,连续使用3d为1个疗程。采用上述抗菌消炎,提高身体抵抗能力,加速子宫内容物排出,对患病猪进行连续7d的治疗后,养殖场的所有患病猪恢复健康,子宫肿胀消失,恢复原有的生理功能,下一个发情周期都能成功配种。

4.2 预防

猪子宫内膜炎会给养殖场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进一步增加母猪的淘汰率。母猪子宫内膜炎发生后,导致母猪不能正常怀孕,繁殖母猪持续不发情,发情不规律,受胎率下降,甚至屡次配种都不能正常受胎,个别母猪即便能怀孕也很容易引发流产,导致母猪失去种用价值,只能淘汰增加养殖成本,降低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同时出生的仔猪成活率较低,通常在出生几天后就会死亡。为更好地防治母猪子宫内膜炎的传播流行,应重点做好养殖场的饲养管理和营养管理。要根据母猪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生理特点,合理搭配全价饲料,保障母猪有充足养分供给,坚决杜绝向母猪投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应提供清洁干净的饮用水,及时清扫圈舍,确保圈舍清洁卫生,每天加強母猪运动,增强母猪身体抵抗能力,同时还应注意做好圈舍的通风保暖工作,及时排除有毒有害气体。养殖场应该实行封闭化养殖模式,禁止非饲养人员随意进出养殖区域。养殖场还应构建完善的消毒制度,母猪进入产房前,应该对产房进行严格的清扫和卫生消毒,生产后应做好母猪乳房、阴户和产具的清洗卫生消毒,保证养殖环境的清洁卫生。重点加强饲养管理人员技术培训,特别是应做好接产人员、人工授精人员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生产水平和人工授精技术,严格操作程序[3]。母猪在产前和产后1周可以在饲料中添加恩诺沙星或阿莫西林等抗菌类药物,预防子宫内膜炎发生。

5 结束语

随着生猪企业化规模化养殖产业不断发展,母猪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已经成为威胁养殖场经济效益的常见传染性疾病。由于引起该种疾病的病因十分复杂,需要养殖户提升注意能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一旦出现发病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防控。在实际生产中应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养殖理念,不断加强饲养管理,严把消毒关,提供优质的饲草饲料,不断提高母猪的身体抵抗能力,对于没有治疗价值的猪进行严格的淘汰处理,营造良好的繁殖母猪群体结构,降低发病率。

参考文献

[1]白凤君.母猪子宫内膜炎的防治[J].养殖与饲料,2018(3):63.

[2]朱强.母猪子宫内膜炎的综合诊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7(9):93-94.

[3]陈贞晓,刘朋,赵芬.母猪子宫内膜炎的综合诊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7(7):74.

作者简介:刘春雨(1964-),男,吉林伊通人,大专,主要从事动物疾病诊疗方面工作。

猜你喜欢
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探究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中病害的防治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