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为抓手,不断推进 机械类专业学科群建设

2019-09-10 05:22张涛然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19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创新创业

摘  要:针对当前机械类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我国社会发展需求脱节、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按照“面向社会需求、创新培养模式、提升双创能力、强化科技竞赛、协同育人、产教融合”的工作思路,在人才培养模式、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实践教学模式和双师型教师培养、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全面提高了机械类专业学群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创新创业;学科群;产教融合;双创能力

一、背景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机械类专业作为传统的大学专业,要实现新的发展,就必然要紧紧围绕社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2013年6月,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被教育部列为中国应用技术大学首批改革试点院校。智能工程学院以此为契机,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培养机制、教法创新、实践训练、教师队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创,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多点突破、纵深发展的良好态势。这一系列措施有力地支撑了机械类专业学科群建设的需要。

二、机械类专业学科群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老旧、途径单一、实验室资源有限,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严重不足、所学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

(二)创新创业课程尚未真正融入课堂教学,高校现有的创新创业类课程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尚未真正形成有效合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还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

三、推动机械类专业学科群建设的措施

(一)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综合带动作用。高校应当紧紧抓住这一改革的“牛鼻子”,有力推动机械专业学科群建设,进一步完善科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不断加大创新创业类课程在培养方案中所占的比重,让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联系起来,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达到“1+1>2”的教学效果。近年来移通学院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中荣获金奖一项,这是我校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首次获得金奖,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中荣获银奖两项,铜奖三项,优秀奖八项,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体现了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高度重视。

(二)加快建立学科竞赛和机械类对应专业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相关专业的学科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大学生刻苦钻研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年来智能工程学院人为解决这一课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参加学科竞赛的数量和质量大幅提高,近三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国高校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创新大赛、全国数学建模、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中均取得佳绩。特别是在2018年全国大学生“西门子杯”工业自动化挑战赛总决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一项;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重庆赛区)中荣获重庆市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两项。在2019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中荣获全国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三项。

(三)加快推动教学团队建设,为机械类专业群建设起到支撑作用

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打造教学团队,借助校企合作平台,选派优秀青年教师以短期和长期两种方式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锻炼,以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和设备检修两种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融入工程一线,丰富工程经历,积累实战经验,完成“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学水平。利用“校校联合”平台,与重庆大学培养了2名“激光加工技术应用于工程训练教学实践与创新创业” 的骨干教师,与西安交通大学培养了2名“3D打印”高级工程师等;利用“校企联合”平台,已培养4名双师型教师,并入选重庆市教委“双千双师交流计划”项目。

(四)推动校企合作进入实质性合作,拓展师生校外实践基地

地方院校已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力量,学校与企业的协同育人与深度合作是现代教学改革的趋势。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之间能够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有利于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将企业的新技术引入到教学中来,加快应用技术的开发;通过校企合作,能够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培养实用型人才,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作为第一批应用技术大学,不能盲目地复制与照搬照抄。因此,为了保持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由于其所学专业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需要加快传统教学方式和模式的转变,从2017级开始,每年从自动化相关专业学生中选拔30人左右,与重庆红亿机械有限公司联合举办“智能制造工程师班”,探索“2.5+1.5”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企业进课堂,课堂融行业”。联合举办“智能制造工程师班”也是紧跟“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发展纲要培养新型智能制造人才之举。

四、结束语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科竞赛将成为民办应用技术型大学实現弯道超车、变革教育教学的新途径。一直以来,我们以参赛驱动教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改革成果。今后会继续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和创新创业工程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促进机械类专业学科群建设而不断努力。

作者简介:

张涛然,男,(1984.10-),山东德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制造过程的数值仿真

★ 教改项目:①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83002);②重庆市普通本科高校新型二级学院建设项目。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创新创业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问题研究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