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课堂中的惊喜

2019-09-10 07:22吴晓梅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18期
关键词:拓展思维倾听质疑

吴晓梅

摘要:学校近一年来积极推进“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来说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课堂中师生、生生关系的建构渐渐以“倾听”为核心,教师接纳每个学生的真实发声。“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方式中教师的活动在于尊重每个人的学习,安静倾听学生反应;学生的活动在于言说,与自我对话,与他人对话,与教材对话。

关键词:倾听 质疑 激发 拓展思维

上午大课间时,我兴奋地和一班班主任徐老师交流道:“现在在你们班上数学课是一种享受,他们的能力和知识储备远远超过我想象。今天课堂上,孩子们让我大开眼界。他们由数学的一个例题延伸谈到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我在备课时都没想到拓展这点,我真是太高兴了。这节课上得很有劲!”

为什么我会对这节课有如此激动的感觉?缘于我们学校这一年来一直在积极推进的“学习共同体”这场静悄悄的课堂革命。每位老师都需要拜读佐藤学老师的几本作品,我看了《教师的挑战》这本书,感触很多。书中每一个鲜活的课堂改革案例都能让我回顾起自己的课堂教学,两者之前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地方太多太多。所以这节数学课,我照葫芦画瓢,仿照佐藤学提倡的“学习共同体”,尝试改变课堂教学方式。虽然不得精髓,但是我发现当核心问题提出以后,课堂讨论却少有的热火朝天。我的烦恼也应运而生:因为讨论得过于热烈,有的偏离了预设方向,我是否应该干预?怎么做到有效干预?

这一节数学课,我上出了自己对“学习共同体”的感觉。虽然学生的讨论不仅仅围绕数学例题,甚至有所偏离,但是我认为学科之间是相互融会贯通的。只要能够启发孩子合作交流互相倾听,就能达到“学习共同体”所倡导的培养倾听互助的孩子、安静润泽的教室的目标,从而逐步创建和谐交响的课堂。创造性合作学习与传统的班级授课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合作探究性学习把“边缘化的儿童”作为课堂沟通的中心来对待。“边缘化的儿童”不仅仅就是成绩低于平均水平以下、学习困难的学生,也指不能充分融入课堂教学、难以参与课堂学习的儿童。而这节“特殊”的拓展课,却让我对班级这几个所谓“边缘化的儿童”有了不一样的看法。这完全符合“学习共同体”的理念。

一、敢于提出质疑

孩子们在课堂上对于我举出的事例——均匀受力鸡蛋是捏不碎的,敢于提出质疑。小董同学说:“老师,我觉得您说的不科学。我在家做过实验,用手握住一个鸡蛋,是可以捏碎的。您却说:无论怎样用力也不能把它捏碎,是怎么回事呢?”

我没有类似实验的经验,完全是凭记忆随口举的事例,但是必须自圆其说:“你是不是握住鸡蛋的手受力不均匀啊?”

“我就是把它握在手里,很容易就破了,鸡蛋清和蛋黄沾满一手。”其他同学听后,想笑,但忍住了。

我继续打圆场:“你今晚回家再试试,一定要把手掌力度分散开,有一定不均匀这个实验可能就会失败。”不少同学表示回家也要试试,看是不是真的怎么都捏不碎鸡蛋。

小朱(号称咱班“智多星”)看大家都沉浸在实验的幻想中,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有一种叫‘薯片岩’的岩石,非常薄,但是能同时站十几个人不会破裂。这也是因为岩石受力均匀,把人产生的压力分散开来。”他还给我们讲述了压力的计算公式,我听了实在佩服他懂得的科学知识如此之多。

二、激发探索欲望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之一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学生们听说有人在家做握鸡蛋的实验失败了,和我的课堂外引事例产生矛盾,于是个个都想回家亲自动手验证一下。这不就正好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的欲望吗?

孩子们的发言越来越热烈,范围越来越广,跟数学例题都几乎没有联系了,但是我却不愿意打断他们。我从来都不主张课堂必须满堂灌。恰恰适当的放松更有利于教学的效果。所以当有同学说道“人类受到鲸鱼的流线体的启发而改造轮船的形体,大大提高航行速度。可我觉得尖的物体最具有冲击力,怎么会行不快呢?要改成圆头型呢”时,我并未打断,而是选择让孩子们的思想飞。更何况,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本身就是多方面的拓展和引申。

另一學生立刻举例说道:“你看,飞机的头也是圆弧形,目的是减小空气阻力,提高飞行速度。”

小查同学说:“老师,是的,流线体确实能提高速度。你看,现在的动车和高铁都是圆弧形的头,以前火车都是方方的头,那样阻力大,影响行驶速度。”

不用老师引导,孩子们已经自主在课堂上探究圆弧形和空气阻力之间的关系了。这不是实实在在的探究科学吗?其余的学生听完后难道不会在生活中留意哪些圆弧形的东西吗?还用老师在新课最后一环节总结时,告诉他们要养成主动探索自然的习惯、要热爱科学等枯燥的道理吗?文字有时难以传递情感的熏陶,倒不如从学生们自身出发,挖掘他们对科学的疑惑点。

三、拓展思维活跃

数学的学习不是单纯的课题练习,更不是老师枯燥无味的例题讲解。人类从自然界“老师”那儿学习到的知识是无穷的。所以,我干脆把这节活动课延伸为对科学技术的探讨。孩子们喜欢,并积极探讨,活动课的目的就达到了。

小董说:“人类不断提高飞机航行速度,经常出现机毁人亡的事故,现在受到蜻蜓翅膀上厚斑点的启发,找到防止翅膀颤抖的原因所在。”

“人类受到厚斑点的启示会做些什么呢?”

梓桐说:“设计师可能会在飞机翅膀两侧吊上大石头,加重翅膀的重量。”一个在现在看来实际不可能的想法从孩子嘴里说出来,其余同学没有大声说出来,仍是静静倾听。或许小青能自圆其说,再或许其他同学的想法更贴切。

小董很有科学依据地说:“首先要建造飞机模型,在模型翅膀上做实验,成功了才能真正改造飞机。”

小朱说:“飞机模型建立时翅膀部位用的材料要加重厚度,这样翅膀才不会轻飘飘的。”

小豪说:“人类后来对苍蝇和蚊子等其他飞行昆虫进行研究,说不定已经找到不需要加重飞机机翼的方法。因为加重机翼需要耗费材料,而我国飞机制造材料非常稀缺,尽量不要浪费。”

说实话,孩子们的科学眼界我有点跟不上。上述发言只有几分钟时间,丝毫没有耽误课程进度。学生对机翼怎样加重的问题的探讨看似和教学目标没什么关系,但根据掌握的知识大胆设想,是活跃思维的极佳锻炼时机。

课堂上,学生轻松自由地发言,不需要老师点名,说完就直接坐下。要是还有人想说就直接站起来。老师省去不必要的点评。现在看来,我以前的点评绝大多数都是重复学生的话语,要不就是觉得他们说的不够深刻,再稍微解释一下,要不就是他们说的快接近正确答案了,再牵引一下。我的点评既浪费时间,又没实际功效,反而会限制学生真正发声。现在,除非是对下一个问题进行引入,否则我绝不多说话,尽量把课堂时间交给孩子们。

学科之间是融会贯通的。不管哪科教学,老师少说点,会听到更多孩子在课堂上的真实声音。有质疑、有反驳、有补充、有拓展,更多的是静静地听,这些不正是我们现在推行的“学习共同体”的理念外显特征吗?在“学习共同体”的理念指引下,每一节课都是一次学习:向孩子学习,向老师的翻转经验学习,向反思实践的经验学习。

猜你喜欢
拓展思维倾听质疑
五分钟微讲坛之拓展学生思维,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学会倾听,追求课堂实效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小学数学教学中倾听能力的培养
插图,语文创新教法中的“点睛”美
巧用多媒体,给中职语文教学增添一抹亮丽
利用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公共外交主场也要学会“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