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心理辅导法的实践初探

2019-09-10 07:22李春生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18期
关键词:班级活动心理健康

李春生

摘要:班级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研究是个老课题。本文试图从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辅导方法角度进行阐述,重点介绍活动心理辅导法在解决高中起始年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的实践与反思。

关键词:活动心理辅导法 心理健康 学校活动 班级活动 自发活动

一、高一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分类及分析

笔者根据长时间的观察交流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发现,高一学生心理健康問题主要分为以下类型:

(一)念旧自闭型

高一学生因为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各方面都还不很适应,所以都有或多或少的念旧心理。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疏理,学生可能会出现因念旧而自闭、不合群等现象,最终将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考试焦虑型

不考试,各项指标都表现正常;一说要考试,便无比焦虑,甚至达到寝食难安的地步。这便是考试焦虑型学生的明显症状。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其本质原因,应该是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心理承受能力太弱。为此,可以通过活动适时提供锻炼机会,从源头上抑制考试焦虑心理的进一步恶化。

(三)学习自卑型

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只要是学生,有谁不重视自己的学习成绩呢?更何况是为了实现大学梦想的高中学生。所以学生关心自己的成绩也就在所难免。高一阶段是初高中的转型期,由于高中知识不同于初中知识,要求理解层次较高,在转型期,学生很容易因不适应而成绩下降,造成学习自卑心理,因此通过活动适时对学生采取一些心理辅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活动心理辅导法的概念阐述

活动心理辅导法,顾名思义,就是借活动之机大面积调节学生心理,使其心理逐渐走向健康与成熟。其本质也就是让师生、生生间在活动过程中“互疗”(即互相疗伤),以促进学生心智完善与成熟,进而从本质上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三、活动心理辅导法中的活动类型及优劣介绍

活动心理辅导法中的活动可分为学校活动、班级活动和自发活动三类。学校活动往往规模比较大,参与的人数比较多,对学生的影响也比较大,但因安全等诸多因素,一般一学期组织次数不会太多。班级活动与学校活动相比,有成本低、组织难度小、参与面广、影响更深远等优点,但影响的持久性可能不及学校活动。自发活动主要是指以兴趣爱好为载体、由学生自发自觉组织的小范围活动,优点是交流更深入、细腻,有些问题能从本质上得以解决;不足之处是参与人数较少,影响的范围较前两类小。

四、活动心理辅导法的运用

(一)学校活动

学校组织的由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秋季运动会,一年一次。因为高一学生入校不久,所以笔者有意提前在班级做好宣传,努力让更多学生报名参加运动会。尤其是对于性格内向、学习困难、自卑但又有体育潜能的学生,笔者都提前做好调查,发动班干,努力激起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一种心灵的释放,在活动中交流并逐渐走向阳光,找到自信,摈弃自卑,逐渐相互了解并信任,进而不再感到孤独与无助,淡化念旧心理。对于无特长且又的确不愿参加的学生,笔者也努力安排一些事务让其服务于班集体,试图让他们在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让他们有一种被集体需要的感觉,这样有利于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其中有几位学生的转变过程便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张三(化名),男生,来自合肥,父母在合肥经商,学习基础特差,与老师交流时声音特别小,感觉底气不足,十分不自信;可他做事、同学关系等其他方面都还好,而且体育方面也十分有天赋。运动会上,他参加了掷铅球、接力赛、跳远等项目,而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脸上洋溢的笑容是平时很少有的,是运动会让他的心理变得更成熟、更自信。笔者适时引导他画同理心圆,努力将体育精神嫁接到文化课的学习中去。通过跟踪调查发现,运动会后,张三(化名)的学习自卑心理明显好转。李四(化名),男生,独生子女,父亲为某中学教师,初中在父亲所在单位就读,父亲事事宠着他,如今到高中,有些不太适应。其突出表现是不太合群,从班级座位采取自由组合式中便可见一斑。无论男女生都不太愿意与他同座,都说他太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斤斤计较,心胸狭窄,他们受不了。经谈话了解,其实有时他也很想与同学搞好关系,关心帮助他人,但很多时候就是不知道怎么与同学很好地交流分享,心中很矛盾,经常有患得患失的心理,很焦虑,而且影响学习。运动会过程中,笔者有意安排他没有项目时就做通讯员工作,这样通过事务学会与大家交流、沟通,效果较好。事后经了解,他的焦虑心理有所好转,交流能力也提高了不少,与同学间的紧张关系也缓和了许多。通过参加运动会这样的活动,很多学生心理都得到了历练,变得更加成熟。

(二)班级活动

高一学生普遍存在不适应新环境,心理较孤独压抑等现象,尤其是班级一部分来自农村的性格内向、较胆怯害羞的学生。经私下了解,有的念旧、念家情节严重。笔者根据实际情况,适时通过班会开展“自我介绍一句话”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坦露自我,让本来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心理在阵阵掌声中渐渐淡化,笔者的第一个目的(即适应环境)也就达到了。同时,让学生在短暂的几分钟内心智得到历练。事后总结反思,笔者认为效果较好,因为活动让绝大部分学生缩短了融入集体的时间,在短时间内收到了个别心理辅导法难以收到的效果。

(三)自发活动

笔者所带班级中有这样一位男生,听该学生的班主任介绍,该学生成绩较优秀,物理学科尤为突出。他虽然个头较高,身材也比较匀称,但有一点不好,就是性格较内向,从性格上看不像男生,倒像女生。正因为如此,班主任有意安排他做物理课代表,想以此来影响他。前不久,在该学生班主任的引导下,他主动承担起利用业余时间帮助物理成绩较差的同学辅导功课的任务。课余时间,经聊天获知,经过一段时间的组织补习,该学生本人收获许多。每次讲解前,该学生自己必须要充分准备,这样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物理的信心,在与同学的交流过程中逐渐变得阳光。物理后进生在他的帮助下也变得不那么自卑了,对物理学习的恐惧心理也淡化了许多,学生因活动而快速适应环境,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

五、活动心理辅导法的优点与不足

活动心理辅导法的优点是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在活动中坦露并得以解决,尤其是比较隐晦的问题,活动中治疗效果可能会更好。另外,一次性辅导的人数较多,比个别心理辅导法的周期短。其不足之处是,对于极个别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一次活动辅导影响可能不会太明显,还需要结合其他方法适时加以引导解决。

当下中学生心理问题较多,心理辅导方法层出不穷,如谈话法、心理讲座辅导法、激励法等,但笔者通过长时间观察总结与不断尝试,认为活动心理辅导法对刚入学的高中生某些心理问题的解决十分奏效。笔者相信,只要一线教育工作者勤于观察、善于反思、勇于实践,中学生心理辅导方法会越来越多,中学生心理问题会因过早重视而得以解决,中学生心理也会越来越健康。只有学生心理健康了,才有利于班级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的构建,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班级自主管理中去;也只有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自主管理了,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的班级学生自治。所以说,班级学生拥有健康心理才是构建班级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的重要保证。

猜你喜欢
班级活动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班级活动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的策略
创新班级活动形式聚力提升教学质量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浅析班级活动的原则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创新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