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新基础教育》

2019-09-10 07:22郭平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19年16期
关键词:师生生命过程

郭平

阅读了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有很多感受。书中的只言片语触动着自己的内心深处。叶澜教授数次强调着“教师工作直接面对的是生命,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教师的心目中不仅要有人,而且要有整体的人,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人……”

作为我们音乐教师,应该在自己的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我们整天在学习新教育,在搞新教育实验。但在落实的时候有时候无形中搞成了形式主义。没有让师生真正的从学习的负担中解放出来,反而做了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形式,我想无论是哪一类学生,他们求学的欲望是平等的,虽然条件不一样,那我们也应该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在我们平时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带着事先精心备好的教案走进课堂,依据着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预设性,常常会忽视教学过程本身,把教学过程看作是预定计划或方案的简单体现,从而使最有活力的教学过程僵硬化。因为老师们忘记了每一位学生都是能动的、有差异性的活的个体。要使教学活动焕发学生生命的活力,成为生气勃勃、极富动态和真实教育效果的过程,就必须关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教学设计时,要备出所有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也绝对是不可能的,不过如果教师具有开放的意识,就能把握一些最可能出现的“可能”。有更多的预想,才能做到在实际教学面对学生的各种“可能”而游刃有余,更好地把握、组织好动态生成的课堂。

从导言中深深吸引我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学生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不禁感触万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没有教师这个“重组者”角色起到的重要作用,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将有可能变成散沙一团,教学也会失去它的意义。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对师生来讲,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不仅仅是在教和学,不仅仅是在认识世界,不仅仅是在利用已有的文化资源,不仅仅是在围绕着书本转,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生命向着无限的可能性开放。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地在育人。

作为新基础教育背景下的教师,应该营造一个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知識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同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有情境的教学环节,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使之产生新的问题,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碰撞,达到其认识冲突的临界点,从而产生一种心理困境和心理需求,表现为一种渴求解决的情绪状态,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发展学生的智能,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新基础教育对老师的专业成长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唯有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全新的思想和行动用心去践行叶澜教授的教育思想,在时间中去验证其理论。

猜你喜欢
师生生命过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麻辣师生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圆满的过程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
雪花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