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追问”引导学生思维

2019-09-10 07:22余金元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2019年13期
关键词:毛色百合花丑小鸭

余金元

善教者必定善问。但一些教师只满足于学生表面的知道,却忽略了知道后的追问。适当而巧妙的追問能逼近真正的“知道”。

一、由“知道”引向“怎么知道”的追问

以《庐山的云雾》第三自然段为例。在教学时,教师提问此段的中心句是什么,学生若答是“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则正确。学生说正确了,有可能是真的懂了,也有可能是蒙对的,或者是参考了课外书。但中心句的教学是重点,在这个时候,教师不妨追问一下:“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你知道瞬息万变的意思吗?能联系课文举个例子吗?”诸如此类的追问,不但能够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懂得中心句,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中心句与其他几句的关系。

二、将“知道”引向“不知道”的追问

如果把知道比做高塔,那追问就有助于学生更上一层楼。

以《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自然段为例。在教学时,我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一自然段是要求背诵的吗?”学生说:“知道。”我又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学生摇头说:“不知道。”

于是,我让学生认真阅读这一自然段,在读中思考:这一自然段好在哪儿?为什么值得去背诵?然后再展开教学,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学习如何把一件事情描写得具体生动,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吟诵。

教育家陶行知说:“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有效而巧妙的追问将会使课堂教学富有理趣,含有情味。

三、教师“启发”后学生“方知”的追问

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学生的知道,要学会追问。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概括一种动物的特点(嘴长、足短、毛色杂),可以先让学生找出短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这种动物,学生大都能说出是从嘴、足、毛色三方面来描写。然后让学生说出各方面有什么特点,学生无法用“杂”来概括毛色,教师则提点学生。教师在提点后继续问学生:“为什么用‘杂’字可以概括毛色的特点?”类似的追问,能够强化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在学生阅读《心田上的百合花》时,我抛出一个问题:百合花用自己的坚持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让我们看到从未见过的美。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不管百合花努力还是不努力,它始终是一株百合。同理,安徒生的《丑小鸭》中,无论丑小鸭是否坚强,只要时间一到它就能成为天鹅。对于此类观点,你怎么看?在此类追问后的辩论中,不同观点的交锋会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

其实善教者也必定善于追问。适当而巧妙的追问可以把学生引向思维的深处,从而达到质的飞跃;适当而巧妙的追问还可以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妙趣无穷。

猜你喜欢
毛色百合花丑小鸭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
懵懂先生买鸟
《丑小鸭》后传
我很丑,但我有梦想
百合花
漂亮的百合花
阿勒泰羊与新疆细毛羊ASIP基因多态性与被毛颜色的相关性
小猫玲珑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