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战》

2019-09-10 07:22王红梅
高教学刊 2019年1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案例群众

王红梅

摘  要:拍摄于1965年的《地道战》是一部集思想性与艺术性、理论性与实践性高度统一的革命教学片,影片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为指导,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在人民战争中的巨大作用。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这部经典影片有助于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抽象理论向现实生活;传授知识向立德树人的有效转化。

关键词:案例教学;《地道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5-0103-04

Abstract: "tunnel war" which shooting at 1965 is a teaching film gets high unification of ideology and artistry, theoretic and practice. The film uses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f the basic as a guide, and fully demonstrated the great role of marxist philosophy methodology played in the people's war. In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arxism" in colleges, organizing students to watch this classic film is helpful to realize the teaching material system to the teaching system,abstract theory to real life and getting the effective transformation from imparting knowledge to promoting virtue.

Keywords: case teaching; "Tunnel Warfare";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arxism"; enlightenment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案例选择应本着服务于教学的目的,如何选择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案例关系到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地道战》作为中国电影中一部里程碑式的影片,享有中国经典战争电影的殊荣。截止本世纪初,《地道战》是世界上观众观看人次最多、印制拷贝最多的黑白影片之一。这部影片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和经久不衰的影响力,根本原因不仅在于影片艺术创作取材独特、构思精巧,更重要的是影片贯穿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折射出强大的实践智慧和理论光芒。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通过有效组织学生观看《地道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影片中所蕴含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仅对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意义,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对培养和启迪当代大学生的理论思维和爱国主义情怀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地道战》蕴含了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脍炙人口的《地道战》不但是一部具有红色革命教育意义的历史教学片,同时,影片蕴含了丰富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及唯物史观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和观点,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理论性与实践性。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开展地道战”——辩证唯物主义的典范运用

1942年到1944年间,日本侵略者在冀中平原上开展“大扫荡”,对当地村镇实施“杀光、抢光、烧光”三光政策。致使美丽富饶的冀中平原随处可见“抬头见岗楼,迈步登公路,无村不戴孝,遍地是狼烟”的凄凉景象。在“无险可据”残酷的环境下,如何保护当地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如何开展平原游击战,怎样坚持革命斗争,成为冀中军民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冀中平原地形与山区不同,一马平川,无险可据,这样的地势环境和特点,使当地的军民抗日活动和游击战争完全暴露在敌人眼前,随时存在着被扫荡、清剿的危险。在复杂严峻的斗争形势面前,为了防止日军烧杀抢掠、凌辱妇女,从1938年开始,当地的群众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挖了许多土洞和地窖,这就是地道的最初雏形。剧中,高家庄群众在党支书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的带领下,与敌人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较量,高家庄的人民群众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形势下,不断总结斗争经验和教训,对这些土洞和地窖进行了充分的改造和建设,将仅能容身的地道改造成既能藏身又能出击的多功能地道,最终发展为让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的地道战运动。

(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反抗,波澜壮阔的地道战充分反映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它的斗争性。影片中,高家庄的兵民为了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与安全,开展了地道游击战。一开始,由于地道设置结构简单,隐蔽性差,使高家庄兵民处处挨打,处处受敌,在这种情况下,民兵队长高传宝带领全村兵民对地道加以改造和完善。经过改造的地道,形成了户户相通、村村相连的整体性地道网络,变身为从单一性的隐蔽洞口到能打能躲的多功能地道。与此同时,日寇对地道运动的发展非常恐慌,多次对我方挖掘的地道灌水、放毒进行破坏。然而,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面對日本侵略者的凶残、野蛮与狡猾,高家庄的群众并没有气馁,而是群策群力,出点子,想办法与敌人展开了周旋与斗争。在斗争中,群众提升了智慧,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不断改进地道的功能和作用,最终把地道变成了灵活机动、攻防结合的、能够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为赢得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放敌人进来才能发挥我们的优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2](128)1943年夏天,由于高传宝带领高家庄民兵利用地道的翻口击毙了混进高家庄的特务,日军分队长山田纠集了几个据点的兵力对高家庄进行报复。在得知敌人全面进攻高家庄消息时,民兵队长高传宝及党小组起初决定利用地道把敌人挡在村外。然而,战役开始不久后,日寇利用大炮等先进武器狂轰乱炸,使得高家庄民兵的火力受到了全面压制。面对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民兵队长高传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对敌我优劣实力的深入对比思考后,他命令民兵全面停火放敌人进村,这样敌人的长枪大炮就发挥不出他们的威力,反而可以发挥地道的隐蔽,短枪短炮、神出鬼没的长处。事实证明,高传宝的这一决定是非常英明的,随着一声令下,屋内屋外、房上房下、街头巷尾四面开火,由于敌明我暗,我们的战术得到充分发挥,打得敌人措手不及,狼狈逃窜。这段情景是影片中最精彩的片段之一,学生看到此处情绪高涨,多次喝彩。

(四)“消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抓住主要矛盾

马克思主义矛盾观认为,矛盾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性和不平衡性,有主要矛盾有次要矛盾,这一原理在剧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一天夜里,黑风口据点的日寇偷袭高家庄,党支书高老忠敲钟警告却壮烈牺牲,地道随后也遭到了敌人的破坏,地道运动陷入了低潮。高老忠牺牲后,高传宝担起了领导高家庄人民坚持敌后斗争的重担,在看不到前途命运的苦恼时期,高传宝认真研读了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当他读到“战争目的中,消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因为只有大量的消灭敌人,才能有效的保存自己”[1](482)时,顿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解决了思想上的困惑和问题,高传宝把全身精力投入到地道改造,他积极的发动全村人民出点子,想办法,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在后来的岁月中把“只能藏身,不能打”的地道,改造成了既能主动袭击敌人,又可以藏身的战斗地道。在接下来的战役中,高家庄人民利用村落地道,狠狠地打击了前来报复的敌人。在看到地道战的巨大作用后,高家庄群众倍受鼓舞,联合其它村庄一起把地道由村内发展到野外,变防御地道为进攻地道。最后,与八路军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一起,利用地道拔掉了敌人的黑风口据点,取得了这场战斗的最终胜利。

(五)“变消极防御到积极反攻”————事物由量变向质变的飞跃

剧中,地道战运动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在大扫荡之初,群众们先是自发的挖掘一些土洞和地窖藏身,但是由于设计简陋,洞口很容易被敌人发现,因此遭受到重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党组织领导群众对土洞和地窖进行改进,使得“户户相连”“村村相连”,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村落地道网。从地窖到地道,从藏身洞到防御地道,这是一个很大的发展,对于保护高家庄兵民起了重要的作用。第二阶段:虽然地道运动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然而,面对敌人的挖掘、灌水、放毒,地道的缺陷也随之暴露了出来,最关键问题就在于已挖掘的地道仅以藏身为主,只能隐蔽而不能进攻,使群众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为此,党小组及地方部队科学地总结了以往地道战的经验教训,发动广大群众对现有的村落和房屋进行积极改造,构筑了“天地人”(房顶、地面、地下)三通的交叉火网,以村庄、街道、房屋各依托向野外地道发展,最终把村内与村外,村与村之间组合成一个联合阵地,既可以积极防御又可以主动出击,既利于小分队活动也利于大部队集结。

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趋势:“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1](468)地道运动的发展也遵循和反映了这一规律,从最初的土洞、地窖到“地下长城”,从一个洞口到多个洞口,从村内地道到村外地道,由消极防御到积极反攻,实现了地道战争由量变向质变的重大飞跃。

(六)“遇到问题时读一读《论持久战》”————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指出:“只有在正确理论指导下使我们的行动从领导方面到群众方面都具有高度自觉性,才能保证我们在实践中克服一切困难,使我们不论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以及其他各种斗争中都能获得胜利。”[3](760)

《地道战》全剧贯穿了两个主题思想,其中之一就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对实践的伟大指导意义。在开场戏中,高老忠从负伤的老村长手中接过了一个秘密法宝————《论持久战》,为影片的后续发展埋下了伏笔。在严酷的“五一大扫荡”之后,苦闷而没有头绪的民兵们满腔愤懑,此时,高老忠组织大家一起学习《论持久战》,决定发动群众开展地道斗争,《论持久战》在这里第一次显示了作用。高老忠牺牲后,高传宝作为领导高家庄人民坚持敌后斗争新一代领导人,接过他父亲的重任带领群众继续挖地道,开展地道战运动。然而,由于敌人的不断破坏,地道斗争又一次陷入困境,受挫苦恼的高传宝开始潜心夜读《论持久战》,并且从中得到了巨大的启发,为了让群众更好的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高传宝和新支部书记林祥嫂组织群众们一起学习《论持久战》。通过学习,党小组成员们用毛泽东思想武装了头脑,在精神上有了强大的支撑和动力,他们积极总结地道斗争的经验教训,带领高家庄人民把原来只能藏身的地道,改造成能藏又能打的地道,这里,又一次显示了《论持久战》在实际的战争中巨大威力,展示了理论对实践的重大指导意义。

(七)“透过现象看本质”————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1943年初夏,对高家庄地道运动心存忌惮的日寇山田委派日伪特务冒充武工队混进庄内刺探情报。起初,民兵们得知武工队到达后很興奋,然而在接待的过程中,细心的民兵队长高传宝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这些所谓的武功队成员看上去一个个自由散漫、大吃大喝,糟蹋浪费,作风行为完全与共产党部队背道而驰。看出破绽的高传宝不动声色,随机应变,将计就计,利用战斗地道的翻口消灭了进入地道的敌人,最后在区武工队的配合下将他们一网打尽。

在地道战进入全面纵深发展时期,消极防御的地道运动已进入全面反攻阶段,为了全歼黑风口据点的日寇,地方部队与当地民兵决定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但日寇狡诈善变,并没有去营救邻邦,而是企图夜袭高家庄来解救西平之围。及时得知消息后的军分区领导和民兵队长透过现象看本质,很快识破了山田的意图,直接率领主力部队攻打黑风口的敌人据点,之后又杀了个回马枪,在半路上全歼回头营救黑风口的敌人,从而赢得了战争全面的胜利。

(八)“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赢得了战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影片《地道战》诞生半多个世纪以来,收获了30亿人次观众,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影片紧紧把握了“人民战争思想”这一关键主题。

毛泽东曾指出:“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1](480)取材真实的《地道战》,是以河北省冉庄为原形,据有关资料介绍,当年为了打鬼子,挖地道,冀中男女老少齐上阵,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全依靠人力没日没夜地一镐一镐挖,一筐一筐的向外运。据统计,到1944年冬季,冀中抗日根据地共挖地道25000里,如此浩大的工程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是不可能完成的。毛泽东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影片中,冀中老百姓有着强烈的抗日意识,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半农半兵状态。同时,在与敌人你死我活的较量中,人民群众参与了整个地道的设计和挖掘,他们积极总结战争经验教训,从地上到地下,从炕洞到碾盘,从地堡到街垒,从村内到村外,构建起能打能防、能攻能守的地道网络,形成了“地上一个高家庄,地下一个高家庄”坚不可摧的地下长城,最终变消极防御受制于敌为把握主动积极反攻。影片彰显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和伟大智慧,同时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凝聚力和革命精神,展现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一唯物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

时势造英雄,影片不但展示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同时,也侧面展示了民兵队长高传宝等英雄人物的重要作用。高传宝作为民兵队长,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带领广大群众坚持地道游击斗争,其中经历过多次的困顿和迷茫,但是,他没有放弃,并且在战争中不断学习和总结经验,最后像一只雏鹰成长为翱翔的雄鹰一般,由一名普通的革命群众蜕变为成熟的、坚定的党的领导干部。

二、《地道战》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运用中的启示

一般而言,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案例选择时,有三种类型:前沿型、经典型、实验型。作为经典案例,影片《地道战》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更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讲授结束之前,通过给学生布置“影片《地道战》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专题讨论课,组织学生利用线下时间自行收看影片,整理学习体会并以课堂报告及讨论形式展示出来,从而有助于实现课堂教学中的三个有效转化,对提升“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课”教学效果,对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有助于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

在“原理”课教学中,如何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2018版新修订的“原理”教材在内容编排和逻辑结构上较2015版教材有一定变化,主要增加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且更侧重教材的时代性与大众性特点。但由于“原理”课自身性质的限制,使教材内容像压缩饼干一样“大而全”,加之课程本身理论性与系统性较强,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以往的高校“原理”课教学中,部分教师固守传统教学方法,以教材说教材,常常表现为教师激情满怀,学生昏昏欲睡。自教育部颁布高校思政课建设“05 方案”以来,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加入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大潮,但效果并不十分显著。总的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还以教材、教法研究为中心,在特色教学素材及案例的开发利用上尤显不足。

在“原理”课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有助于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顺利有效转化。但是,要引起注意的是,案例本身不等同于案例教学,从案例设置到案例教學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组织和设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把握好两个结合:一是案例与教材的结合。教师本人首先一定要吃透教材,对教材体系、内容设置及教学目标要了如指掌,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选取与教材高度契合的优秀案例。影片《地道战》在内容基调和指导思想上不但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充分的契合,同时影片至始至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在思想上和内容上与“原理”课教材高度一致。二是案例与教学的结合。即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即时关注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应用程度,要让学生搞清楚“怎么学”与“怎么用”,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在学习和分析案例中可能出现的思想困惑并及时进行引导。《地道战》构思精巧、生动有趣,影片展示出的人民群众的伟大智慧和革命战争精神,对当代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在栩栩如生的历史事实中朦胧地感受到理论的强大力量。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吸收教材体系中的主要精神,从感性的影片材料中发掘出理性的认知,需要教师在课堂讨论汇报时及时进行启发和点拔,以便培养和固化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从而有效地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二)有助于实现抽象理论向现实生活的有效转化

在高校思政课体系中,“原理”课是当代大学生最头痛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不仅因为“原理”课体系构成复杂,内容量大(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更重要的是“原理”课语言体系较为抽象晦涩,专业性、理论性较强。具体来讲,“原理”课在课程内容上更加强调“共性”和“一般”,而在话语体系上则更加注重“客观性”和“科学性”,这就必然导致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困难,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心理。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引起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浓厚兴趣就必须把“原理”课中抽象晦涩的语言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此,有效的利用优秀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像听故事一样,像吃食物一样自然而然地吸收,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样,才能充分的展示出“原理”课的理论魅力和现实意义,才能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原理”课不仅“仰望星空”,同时更“脚踏实地”。

在“原理”课教学中,案例教学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案例,进而引发学生对案例进行理性思考与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地道战》以案例故事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典型性、故事性和生动性的特点,影片以朴素的笔调描述出丰富的哲学思想,在实际教学中实现了“从理论到实际”的具体化和“从感性到理性”的系统化,使“原理”课教学内容和过程生动起来,鲜活起来,具体起来,拉近了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距离,有效的降解了学生对理论的距离感和畏惧感,从而实现了从抽象理论向现实生活的有效转化。

(三)有助于实现传授知识向立德树人的有效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曾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4]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高质量的教学案例通常有两个共同点:一是讲中国好故事,二是富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启发性。“原理”课作为影响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基因课”,其生命力在于通过原理的学习使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2016 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至关重要,这涉及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为此,他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5]成长于和平年代的零零后大学生对于中国革命历史的认知和了解大多局限于书本知识,红色基因普遍缺失,且近年来部分大学生受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甚至对中国革命歷史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因此,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多借助典型的、真实的红色文化资源还原真实历史事实,积极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理性的看待问题、分析问题。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文化艺术的熏陶往往比传统知识灌输和讲授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地道战》作为红色革命教学片,拍摄至今已有半个世纪,但影响力感染力经久不衰,影片不仅展示了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而且彰显出中华民族抗日优秀儿女的伟大凝聚力和巨大的创造力,是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中的活教材、活标本、活载体。在案例教学中,影片《地道战》的观看对大学生们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和深深的启发,使他们深刻的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观点并非只停留在书本中,而是蕴含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收看《地道战》也使大学生在思想上、心灵上接受了一场传统文化和革命理想的洗礼和教育,充分凸显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立德树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艾思奇全书(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5]习近平.“习近平谈核心价值观”——民族的根与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7-31(1).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案例群众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
The Chinese Olympic Committee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