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写求思 思中促写

2019-09-10 07:22严龙文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审题考查作文

严龙文

参加高考阅卷20多年,品味最优秀的考场作文,每每叹服第一流文字,是考生学(积累)、才(创造)、识(见解)三美集于一体。有时,又不免突发奇想:换个场景,他们还能展示才华吗?无法肯定。我推想,考场情境、考前准备、突出的语文素养是成就佳作的必备条件。但我始终未能找到“佳作之所以成”的最直接的理由。2013年以来,开展《普通高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的课堂实践,逐渐在学生思维品质发展与提升日常思维的训练中,感受到思维的力量。以下将结合2019年高考江苏卷作文,说说发展思维品质与促进写作的思考。

命题设台阶——折射思维考查有梯度

每年面对分省命题,一般都认为江苏卷“有文化”“有品位”,有人认为“讲文体”“讲表达”,也有人认为“讲思辨”“讲逻辑”,看起来“高大上”,写起来易上手,高分难期待。这些是事实,但我以为没有抓住江苏卷作文的难点或痛点。命题多年来都隐藏了一个小秘密,即话题或命题材料中的关键词,如“绿色生活”“好奇心”“智慧”“车”“语言”等,考生触手可及。但是,它们其实是抽象概念,而写作需要从抽象概念出发,唤醒形象,复归抽象,即寻找能够准确再现抽象概念的“独一个”的形象,并进而折射或论证其理性思辨的结论。寥寥50分钟,区区800字,要完成这样的任务,“烧脑”程度可想而知。

从2017年的“车来车往”,到2018年的“语言”,再到2019年的“调和”,在關键词的设计上颇具匠心——从形象直观的“车”,到需要还原情境的抽象的“语言”,再到陷入隐喻泥淖的“味”(其实是“调和”),命题者紧扣《新课程标准》,逐年提.高对思维品质的考查要求。从教师连贯备考来看,三年三步,拾级而上,因由自明;但从2019届学生的角度看,跨越2019年的台阶难度颇大。

高三作文训练高度关注关键词概念。2019年江苏卷作文命题很好地利用了学生思维品质发展不足带来的认知误区,考查也能区分出学生思维品质的高下。

台阶之一:利用审题要扣

“关键词”的思维定式误区。关键词“车”与“语言”,在2017、2018年材料中会醒目地重复出现,紧张的考场氛围,自然会引导学生审题的下意识反应——这就是材料的核心。可以想见,带着训练思维的习惯印记,2019年江苏考场中不少孩子是茫然的,反复出现的“味”,看起来并不像关键词,但强烈的扣关键词习惯,诱导写“味道”。这种简单、机械的定式思维,由来有之,高三应试训练加固了思维的机械程度,忽略了今年考查中的“变”,文章“审题不准”,自然谈不上“深下去”“活起来”。

台阶之,二:利用立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功利思维误区。考查时间紧,区分度一般,日常准备不足,考生临场具有强烈的保险分意识。他们这样操作:至少扣住材料的整体语境,扣紧“味道”,不忘点一点那几句鲜亮的“物各有性”“五味调和”“共存共生”“百味纷呈”,如此这般,47分(总分70分)上下到手,总算不亏。这样“套”材料,往往“鱼目混珠”。这种保守、功利的心态,反映了当前考生临场普遍的心理预期。这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因为这样的语文学习,显然不能全面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台阶之三:利用作文“只求想得好,少管如何写得精彩”的操作思维误区。不少学生找到了真正的关键词“调和”,但日常生活积累、文化感悟尤其是思维融通层面,突破不了由“五味调和”的隐喻到自然联想生活的思维困境,表达要么理据不一,要么有理无据,要么有例无议。少数记叙好的文字,也很难在“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层面,作恰如其分的生发。考场作文大多乏善可陈的背后,反映的是学生在思维和表达层面少有严格的针对性训练的现实,造成表达心态,上的“望天收”,致使大多能“想明白”的考生依然未能写出自己的精彩。

思维品质不理想——反观作文教学有瓶颈

那么,如何走出阻碍学生作文水平发展的思维误区呢?以游戏打通关为喻吧,先审题,后立意,再表达,得一关一关过。而我们讲究高效教学,往往背离了作文教学应该“慢一点”“静一点”“深一一点”,也不喜欢“显豁一点”“自我一点”“主动一点”“分享一点”“生动一点”,造成作文的思维僵化死板,缺乏自主意识,反映在日常作文教学中,瓶颈在于不能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细究日常作文教学,其瓶颈大体有三:

(一)写作训练中,过度强化审题优先。出于对偏离题意;的担心,精力前置在审题固然是必要的,但完成了审题就以为万事大吉,不再认真构思写作,导致出现大量的“头重脚轻”,审题正确、表达却难以为继的平庸之作。这和学生平常不在完善表达上花力气有关。也反映出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存在投机心态:审题不偏,至少得分不会太低;而在表达上提高,难度大,且见效不明显。这是写作中的功利瓶颈。

(二)写作评价中,评分趋中越来越扼杀提高作文质量的愿望。十多年来,网上阅卷已落户于所有高中,网络阅卷的利弊已为师生熟悉。为了提高阅卷效率,致使作文评分误差阈值高。教师为求有效阅卷,在高强度的阅卷中,选择不高不低打保险分;学生为求高分,学会了很多“博眼球”的写作技术。与高考阅卷相比,校考、模拟作文的网阅质量可控性更差,每天遭遇写作评价的失真,则严重伤害学生提升写作水平的积极性。本来,写作指导是教师写作教学的看家本领,作文评价权也在任课教师,有长远规划,学生信且做,慢慢地有针对性地提高,高考不见得没有好回报;但是,目前急吼吼地要成绩,加,上并不准确的过程评价,扰乱了从容写作的心绪,越发加剧了学生写作的恐慌与无助。这是评价中的效率瓶颈。

(三)日常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教学孰难孰易?效果孰显孰隐?高三的复习训练中,事实,上存在着严重的“反智”现象。比如:宁抓阅读,不抓作文;宁抓基础,不抓表达;宁抓默写,不抓理解。机械高耗的学习行为,缺乏思维质量的训练,固化了高三学生的若干思维发展短板。答案唯一,削弱了思维创造性火花;重复训练,钝化了思维敏捷性本能;强求因果,弱化了思维的灵活性功能;非此即彼,容不下思维批判性作为;保守功利,造成思维深刻性缺失。这是教学中的从俗.瓶颈,从本质上说,这种从俗是教育精神的缺失。

三重瓶颈,强化了学生写作“难作为”进而“不作为”的心态,也使学生对自己的写作水平缺乏客观准确的认知与预期。平常模拟考,常会遇到这样的投诉:“我明明切题了,为什么只得了这点分?”面对这样的“其情可悯”,面对这样的“其文不堪卒读”,高分鼓励,则迁就学生不求自善;低分打压,则固化学生失败心理。显然,作文训练仅靠量的积累,很难促成思维乃至作文的进步。高三作文训练,该何去何从呢?

行走在2020届高三教学的羊肠小道上,想一想上一届是怎么教的;学习新课标,关注2021年江苏新高考向全国卷回归,思考2020年江苏卷命题会有怎样的接轨暗示,结论是一无所获。所幸者,未知者不必想,当下需要的是打通作文教学中思维品质发展被忽视的真实问题。

聚焦写作任务——着力发展思维品质

借用诗人牛皮明明的一句话,来表达思维品质教育的现状:“很遗憾,清醒的头脑依然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高中生作为未来公民,教育留下的思维品质代表了素养的核心部分,培养思维品质优良的未來公民,依然是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

新课标(2017年版)明确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构成——“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作文作为语文素养考查最具综合性的形式,近年来越来越有机地将四者整合考查。这些题,在力求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现实生活积累和阅读体验的共同前提下,各有所侧重,有的或隐或显.地引导学生展示对“文化传承与理解”的个人体悟,有的或明或暗地激发学生在“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的独特体验,全面考查的则是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提升层面的综合习得。就作文考查而言,“思维发展与提升”正越来越处于促进其他素养有效呈现的核心区。

十二年的语文学习,在学(积累)、才(创造)、识(见解)方面,学生应当有或多或少的积淀;但是,从考试评价看,我们所教过的、学生曾经很有感悟的东西,在考场作文中并未有效呈现。面对那些不可多得的令人叹服的佳作,我思考:为什么只有少数孩子能够将自己的语文素养超水平地发挥出来?为什么那些平常作文很好的孩子会在高考中走麦城呢?我想,既然写作和思维不可分割,那么,聚焦思维品质发展与提升,丰富写作任务,在写作中突出思维训练,是否能解决问题呢?

回顾《普通高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的课堂实践,简述日常作文建立评价档案,有如下做法:(1)采用摘要,要求指出作文呈现的思维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敏捷性的具体表现;(2)三维评价,开展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形成主观性书面诊断;(3)作文讲评,丰富自评、生评、师评的口头交流形式;(4)表述评价,要求学生简答类似这样的问题:该佳作在思维的深刻性方面表现亮眼,请具体指出“深刻"在哪里?是如何有序地表达这一“深刻”的?对这一“深刻”,你打算如何借鉴?(5)诊断引导,个别交流,借助面批,不断强化学生思维品质中突出个性的自主发展意识,引导学生有意识发展原先的思维短板。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仅有培养思维品质的意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设计思维训练和写作有机结合的任务,用任务驱动促进思维品质提升,尤其要突出培养抽象逻辑和操作逻辑发展的写作实践活动。写作思维品质,涉及到三种逻辑思维能力,即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形象逻辑思维(又称形象思维)发展、操作逻辑思维(又称动作逻辑思维或实践思维)发展。这三者中,高中学生普遍具备一定的形象逻辑思维和抽象逻辑能力,缺点在由形象到抽象的能力不足,更突出的是操作思维缺乏有效的训练。在写作中,前者表现为停留在具体现象,就事说事,后者表现为有好立意但无力表达。教学中我比较注重由形象到抽象的练习,如“概念”的反复辨析,注重写作的达成,较多关注写好文章的一个细部。

今年国庆节前后,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两个问题,作为应对江苏卷向全国卷回归的尝试,引导学生关注“家国情怀,宏大叙事”如何小处落笔,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培养提升思维品质的自觉意识、实践能力。

其一,观看纪录片《传承之“和”》,摘取一个故事,用200字记叙“和”的细节,或议论其“和”的价值,作为你写2019年江苏卷作文“调和”的素材。

其二,10月3日,观国庆70周年庆典阅兵式,思考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主席画像与广场上孙中山先生画像遥相呼应的意义。

用有思维含量的写作实践去解决思维品质发展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思考,我想,万变都不出其中。

猜你喜欢
审题考查作文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准确审题正确列式精确验证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七分审题三分做
再三审题,由表及里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