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

2019-09-10 21:48郑红玲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29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品德中华民族

郑红玲

【摘要】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几千年的瑰宝。随着新时代的来临以及社会的发展,怎样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已经是当今教育界所关心的重中之重。因此,对于小学《品德和社会》教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分析与探究显得十分有必要,进行为未来的人才教育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品德与社会

要想对于小学生进行良好的品德以及认识社会的教育,就需要充分发挥小学生教材中的《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的作用。把中华民族几千年底蕴的传统文化与《品德与社会》教材课程相结合,不仅仅能够令小学生学习到教材中的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培养他们更加优秀的行为习惯。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概述

传统文化是中国古老文明自古至今的一种演变。在小学时期,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小学的《品德与社会》中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可以令学生从小接受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培养,有效地增强小学生自身的修养。《品德与社会》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始至终的准则,实现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为培养未来优秀的人才做好充足的准备。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存在多样性,这就要求老师要将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参考,去完成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渗透

《品德与社会》是综合性的一门课程,对于小学生的思想水平进行有效的提升,也可以提升他们认识社会的能力,有利于小学生未来的发展。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相结合,能够显著地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对于此,主要有以下的几点渗透方面。

1.教学方法的丰富与创建

在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时候,老师需在进行优秀文化传授的同时,与《品德与社会》的教材相结合,不可对于教材内容进行过多的覆盖,要与教材的教学内容以及目标相吻合,要在繁多的传统文化类别中选择最为合适的素材,以此来进行《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辅助,从而实现对小学生思想品德以及社会认知的提升。比如,在四年级下册《共建绿色家园》的学习中,老师就可以把传统文化中的有关绿色家园的优秀文化理念意义与之相融合,可以先向传达绿色家园的意义,以及建立绿色美好对于生活的影响,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生态理念,进行植树造林、生态环保等都是对于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老师能够进行其中一种的描述,通过演讲、图片或者视频等方法令小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认识绿色家园对生活的重要性,同时,还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激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在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因为小学生有着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特性,如果只是用语言教学就会令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不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所以,在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时,老师可以在进行课本内容之前,为小学生讲述一个与课程相关的小故事,如此一来就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老师可在上课前讲述《环卫工人》的小故事,充分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环卫工人为保护环境事业做了很多的努力,在共建绿色家园的活动中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给学生进行介绍的同时,带动学生的思考,令学生将其作为榜样,保证在自己的生活以及学习工作中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去保护生态环境。

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小学生在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民族自豪感会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在传播中华文化的时候,老师可以对一些优秀的古代诗词进行引用,使其成为中华优秀文化传播的载体,以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前提下,使其更加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在进行《家乡人的故事》这一课程的学习中,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等方式为学生讲述家乡人的故事,令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家乡人吃苦耐劳、拼搏奋斗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文化底蕴。除此之外,老师还可多向学生讲述家乡人的劳动成果,强调一些平凡的劳动岗位上的劳动者依旧为社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就像农民粮食的丰收,为社会提供了粮食,并且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吃苦耐劳的精神值得学生学习。小学生在接受教学的时候,能够认识到在每个平凡的岗位上,都会有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底蕴,学生为此而自豪,提升其民族自豪感。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新的课程改革的实行,代表着旧有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小学教学课程,如果只是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上止步不前,并不能在根本上实现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老师需要为学生打造一个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将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提升学生的课堂效率。

4.引用经典诗词,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诗词以及文化典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不只体现了诗人文客的才高八斗,同时还将中华几千年的文化风貌尽数地体现出来。在古代诗词之中,爱国之情、故乡眷恋之情都是古代诗人常见的表达的情感。老师在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时,可以将经典的、优秀的诗词引入到其教学之中,使得学生能够在优美的诗词当中体会到中华文化的韵味,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比如,在进行“让我们来寻根”这一章的“为什么是母亲河”的学习过程中,就在课程中引入了古代诗词,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教材内容。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设备,向学生播放中华的母亲河(长江与黄河)的一些视频,然后在视频结束之后根据文章提出“由古至今众多诗词大家为这两条母亲河挥毫泼墨,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经典的诗词文藻,同学们能否说出与母亲河相关的诗句和大家分享?”然后学生会想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也会有想到《送孟浩然至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老师可以根据课堂的氛围引导学生大声地说出想到的诗句,令学生在诗词之中体会长江与黄河的文化底蕴。

5.讲述传统文化故事,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小学时期的学生普遍存在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的问题,老师在教学中利用生动形象的传统故事来取代以往的刻板生硬的灌输式教育,不仅令学生能够更加地集中,还可以把传统故事的思想内涵传达给他们。要想将小学《品德与社会》和传统文化有效地结合起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遵循下面的几个原则:首先,老师选择的传统故事最好是和教材内容联系紧密的故事,保证可以帮助教学的实施;其次,讲述的故事最好是通俗易懂的,同时还具備一定的趣味性,这样对于小学生来说才会有着更好地关注,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最后,传统故事的内容必须是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为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打好基础。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让学生在认知社会的过程中形成一定文化素养,令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优秀文化底蕴,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将中华优秀文化渗入到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之中,确保学生全方位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韩艳.传统文化在品德与社会课中的渗透[J].科普童话·新课堂(上),2018(2):24.

[2]杨光菊,林清国.“传统文化故事”在德育教学中的运用对策[J].进展,2018(007).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品德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好学者贤
季札挂剑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