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研究评述与展望

2019-09-10 07:22陈伟煊陈继腾程欢
小城镇建设 2019年12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研究进展

陈伟煊 陈继腾 程欢

摘要:传统村落作为具有多重价值内涵的活态文化遗产,其保护发展作为热点话题持续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从多方面系统地梳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相关研究进展与研究热点,通过研究综述方法对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分析,发现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研究趋势是快速前进;合理的类型划分对分类保护具有重要的引导价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规划研究的重要研究模式;活化策略的研究更加具体细致化。最后提出未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方面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完善传统村落的研究内容体系;拓宽传统村落的研究尺度;拓展传统村落的研究领域;注重多学科与新方法的交叉交互应用。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研究进展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12.005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12-0024-06 文献标识码:A

Review and Prospect of the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CHEN Weixuan, CHEN Jiteng, CHENG Huan

[Abstract] As a living cultural heritage with multiple value connotations,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s a hot topic has been widely concerned by all walks of life.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combs the related research progress and hot spot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from various aspects,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research results through research review methods, and makes the following finding: The research trend of traditional villag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is rapid progress. Reasonable classification has important guiding value for classified protecti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mode of planning research. Activation the research of strategy is more specific and detailed. The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future can be promoted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improving the research content system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broadening the research scal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expanding the research field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interdisciplinary and interactive application of multi-disciplinary and new methods.

[Key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progress

引言

近年来,随着传统村落概念内涵的确立,在通过不断深入的挖掘与调研,公布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的保护名录后,传统村落格局不断在重组分化,其后续的“保护与发展”话题开始逐渐备受社会各界的研究与关注。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关键阶段,国内对于保护发展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形成了丰富成果,主要从传统村落的分类保护、规划保护及策略保护等方面展开研究。文章通过梳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多方面的研究热点与主要进展,对既有研究进行述评,研判未来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研究趋势,指出研究成果存在的共同点、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等,继而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提出研究建议与展望,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以期助力传统村落的活态保护与创新发展。

1 传统村落类型划分的研究

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与其地理位置、空间形态及地形差异等因素有着紧密联系,村落之间存在着疏密、聚散的格局,有集村与散村之别[1]。村落的地理位置影响着村落地形,存在着山地、平地及背山临水及其他类型,但根据划分主体与要素的不同,并不局限于这几种类型[2-4]。张永辉提出乡村形态不一,其结构也不尽相同,可分为线轴、串珠及中心等类型[5]。孙莹等研究发现空间形态上的变化,呈现出形态特征上的差异化,得出村落空间形态的类型[6]。王东等提出类型学对分类具有指导意义,基于类型学特征进行类型划分,探讨空间布局类型衍化的生成机制[7]。罗瑜斌等提出传统村落作为活态的文化遗产,蕴含着诸多价值特征,其中以物质要素特点为依据,可划分为六种类型,并归纳出整体格局特征[8]。魏成以资源特色为切入点,提出四种村落类型,并研究其保护发展方向[9]。严少飞等以多维特征为划分视角,对传统村落进行评价认定,确定划分方式,分类后提出对应的活化引导策略[10-17]。赵志远通过多维价值评价划分传统村落的类型,并提出分类保护策略[18]。聂湘玉等将文化价值作为划分要素进行分类研究,根据价值得出分级名单推荐[19]。叶茂盛等研究自然环境与民俗文化的关系,量化分析得出村落类型,提出对应的建设策略[20]。刘馨秋等以農业遗产的特征进行类型划分,探索发展思路[21]。王勇等提出不同的发展路径引导村落走向不同的发展道路,根据路径特征可对传统村落进行分类,寻找适宜其保护发展的方法[22]。陶慧等通过对主体、产业、空间三者的动态特征,基于H-I-S三要素不同状态的组合,将村落划分为五种类型,并归纳提出对应的发展模式[23]。庞乾奎等以村落文化DNA特征分异的描述性研究将传统村落划分为五种类型[24]。周宏伟、郭亚茹研究发现传统村落由于早期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军事等方面的需求,产生了村落传统功能上的差异性,通过功能差异可进行分类的研究[25-26]。杨祺提出治理功能影响村落的保护发展模式及最后的保护发展效果,应进行分类并提出各治理模式下的存在问题[27]。张斌等提出产业功能对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应针对类型提出保护及空间发展策略[28]。王晓健等对村落微空间以文化功能进行分类,同时基于类型为村落环境延续及文化特征提出建议[29]。

2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研究

王路借鉴德国传统村落的更新规划的经验,为我国村落的更新发展提供了工作框架[30]。朱光亚从古村镇保护规划的系列问题入手,对保护发展规划的理论方法提出认识与思考[31]。颜仁通过桂峰村保护规划案例的研究,讨论了历史文化村镇规划的保护与利用问题[32]。郭谦等以钱岗村的多方面现状分析及相关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历史文化村镇规划中需采取设计内容[33]。俞孔坚等基于景观安全格局视角对顺德马岗规划提出乡土遗产保护的相关问题[34]。万艳华等提出创新的规划构想在大余湾历史文化名村的传统模式的分析下对保护规划的提升进展有着积极作用[35]。赵勇等在2008年对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内容与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36]。孙翔分析保护规划编制的“控制线”重点问题,提出了在规划内容与实施上的具体建议[37]。高朝暄探索了欠发达地区历史文化村镇在保护规划中应注意的编制方法[38]。谢崇实根据地域化特征提出了历史文化的规划编制内容和方法[39]。任栋通过规划文本分析,建立了文本质量评估体系,总结了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的大致内容[40]。刘渌璐等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保护实施调整的指引对策[41]。刘勇在“社区营造”视角下,从多方面研究如何解决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中的问题[42]。张峻溪等通过传統村落保护规划内容的评述,发现涉及规划实施效果的成果较少,并提出未来技术与编制研究的更新建议[43]。姚林等梳理了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体系与内容,提出未来研究规划的方向[44]。阳建强以常熟古村李市为例,提出针对性问题解决的措施方法[45]。颜仁等通过对沙县与高砂镇的规划分析,探索城乡一体化统筹规划的路径与方法[46]。李箭飞等针对广州市小洲村历史文化保护区,通过历史研究与自然评价,提出相应的保护发展对策[47]。黄家平从技术方面分析了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编制案例,梳理出一条真实的技术路线[48]。万敏等通过解析老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以保护发展的矛盾基础,阐释保护规划对于村落发展的重要性[49]。王崴等通过对美岱召村的实地调研,研究了其生态保护规划策略[50]。党东雨等从景观要素入手,对竹泉村进行了传统村落景观保护规划方法的探讨[51]。黄慧妍等以松茂村为例,提出了传统村落应对文化衰微应采取的传承发展策略[52]。闵忠荣等结合国外民宿开发的相关研究基础,对西冲传统村落提出实现民宿开发的规划策略[53]。王长柳等通过对少数民族村寨特征尺度的提炼,提出其特征对应的保护规划技术与方法[54]。杨开基于价值与实施的视角,对湖洲村的历史文化名村规划进行多方面研究,讨论了保护措施制定的方法[55]。陈静从河南扒村的保护发展问题着手,探讨了有机更新、健康发展的保护发展规划之策[56]。张晓等以历史文化名镇为案例,探索文化导向下的保护发展规划思路[57]。高珊等基于对山门村的综合规划的编制实践,多方面提出了规划应对策略[58]。

3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策略的研究

张凯等通过对传统侗族村落的多层面特征联系的问题分析,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59]。吴理财通过对中西部五省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困境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城镇化进程中的保护发展的方式途径[60]。马航等基于共生理论分析凤凰古村的三要素现状及问题,提出具体保护性更新策略[61]。李霄鹤等以历史文化名村为例,运用K-modes方法进行景观区域分类,提出福建传统村落景观保护利用策略[62]。赵曼丽结合典型案例,从生态文化的视角对贵州传统村落提出生态活化策略[63]。刘磊通过西河大湾村案例实证分析,系统阐述了以原型辨识为导向的保护开发策略[64]。马辉等通过对香车河村多方面的现状分析,提出了聚焦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策略[65]。许五军通过分析赣州客家传统村落的现状问题,提出针对性的保护发展策略[66]。满艺等通过分析不同建档模式下的传统村落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67]。陈栋等以盐城草堰村为例,分析淮盐历史文化传统村落的危机挑战,研究地域化路径策略来实现历史村落与新村的协调发展[68]。詹国辉等以江苏S县的实证研究为基础,提出传统村落的共生性发展策略[69]。潘鲁生等通过实证调查与访谈,对传统村落的价值再认识,继而引发对保护发展建议的思考[70]。黄杰等将村落活化发展与旅游开发的关系进行辨析,重构旅游活化模式,提出了良性发展的策略理念[71]。周雷以邓城村为例,提出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设计的策略建议[72]。廖军华分析了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存在的困境,提出多方面的保护开发策略[73]。

4研究评述

4.1类型划分研究

随着第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更新,截止到2019年,我国传统村落总数量已高达6819个,涵盖了270余个地级市、43个民族,整体上呈现出研究数量多、质量分异大、分布范围广及特色差异显的典型特征。正因如此,对于传统村落或历史文化村镇的全面研究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分类保护作为一种便捷、直观、有针对性的研究方法,得到了较高认可与广泛关注,研究热度也在不断上升,为分类分级工作奠定了研究基础。在研究目的上,分类保护发展主要是通过以某一划分视角为切入点,基于视角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划分标准,依据评价结果进行类型划分,最后针对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提出保护发展策略,达到分类型指导保护发展的效果,单纯的分类研究也对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充实类型学理论有着推动作用;在研究视角上,关于传统村落的分类研究在学术界一直以来并没有统一的划分标准与划分方式,类型的差异性与研究视角、划分标准有着较大的关系,往往根据研究需要,包括环境、空间、价值、特征及功能等视角导向,因划分视角的不同而产生类型差异,由于类型划分的视角相似或接近,得出的类型结果及特征间会有相通之处;在划分标准上,传统村落作为特殊的聚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具有多重价值,其特征的复杂性需要构建较为完整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认定,划分标准也被分解的更加细致,同时对于其类型的认定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一定条件、范围、差异下的相对划分结果,是为了后续进行的分类保护与指导提供基础研究。

4.2保护发展规划研究

保护发展规划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是勾勒村落发展蓝图的主要方法,系统性对村落保护发展进行超前谋划。保护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与针对性直接影响到村落保护发展实施的效果,因此学界对于保护发展规划的相关研究成果是非常丰富的。在研究对象上,根据时间先后在古城、古村镇、古街路等之间不断转换,在2000年左右,历史文化村镇的概念确立时期,学者更多地是对历史文化村镇、街区及保护区进行保护规划的探索研究,而后,2010年左右,村镇的概念被细分,传统村落概念被提出,往后研究对象为传统村落的文献大量出现,但涉及古城、街区、村镇等热点对象的研究热度仍然未减,总体来说研究对象的范围被细化;在研究内容上,主要以保护发展规划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为主,理论研究通过以一系列理论认知基础为支撑,从保护发展的问题、内容及方法等作为切入点,系统性对村镇规划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编制方法与技术理论,实践研究一般以案例研究为主,通过对案例村落规划进行分析,从现状问题、技术路线、文化保护、景观规划、规划方案及综合规划等层面寻找其规划存在的矛盾问题,结合具体案例提出针对性的规划思路与策略。对于保护发展规划的研究成果,学者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基于不同的理论视角,从多方面、多层面、多层次研究了保護发展规划的理论体系、技术方法、规划建议及未来趋势,在解决我国现有的村镇保护发展规划矛盾问题的同时,更为未来的村镇规划提供了研究方向引导与实际技术支持。

4.3保护发展策略研究

保护发展策略是激活传统村落价值的智力支持,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离不开策略引导。学者对于保护发展策略的研究主要通过分析传统村落多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提出针对性的保护策略与发展模式,加强保护发展效果。在研究对象上,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的研究成果较多,说明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问题受到了较高的关注,在一定程度增强为传统村落保护区域的平衡性与协调性,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研究背景上,大多数研究成果都以视角导向、政策背景及发展理念等作为背景基础,在一定背景范围内探讨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问题,详细解析某一研究背景下保护发展的专项问题,近年来更多地涉及生态与文化领域,更加具体化,实现针对性;在研究方法上,研究成果大多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通过对村落资源分析及现状问题梳理,针对不同层面提出具体的保护发展建议,其中包括保护理念、产业发展、活化利用、监督管理等方面的策略,细化保护发展工作,增强可操作性。

5研究结论与展望

5.1研究结论

(1)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研究内容体系,学界主要从类型划分、保护发展规划及保护发展策略三方面的研究成果形成研究进展,其研究均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提供了新理念、新思路及新方法,拥有快速前进的研究趋势,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2)类型划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效进行针对性保护,研究视角的单一性与划分标准的主观性,加上一些分类指标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划分结果过于笼统,缺乏一定的全面性、合理性,同时单纯的分类研究有利于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与类型学成果的充实,但对于传统村落缺乏直接的保护发展意义。

(3)保护发展规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规划理论研究与案例实证研究,其中更多地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基于理论研究的内容较少,同时研究大多针对规划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缺乏对保护发展规划后期实施效果评估与未来保护发展的规划方向的研究。

(4)保护发展策略呈现出多元化、具体化及专项化的研究态势,但基于发展大环境与多视角导向综合的策略研究略显单薄,研究层面较为单一,对中观、宏观及多层面综合的研究较少,提出的问题较为片面,从而导致解决问题的策略也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容易出现策略的针对性较强但受用面较窄的现象。

5.2研究展望

(1)研究内容体系应进一步完善。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动态过程,同时也是公众给予较高关注的研究热点,需要从多方面内容去构建保护发展体系,对保护与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整体研究,形成从不同层面、层次、方法的交叉综合研究,包括整体性保护、分类保护、规划保护、策略保护及监管保护等主要内容,逐步完善研究内容体系,为保护发展工作提供坚实的研究理论支持。

(2)研究尺度应进一步拓宽。类型划分研究应从地区视角研究向各区域视角的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拓展,增加综合型视角导向下的分类保护发展研究;保护发展规划研究应从个案研究向区域多案例的综合比较研究拓展,增加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实证研究;保护发展策略研究应从地区单背景向区域多背景的比较研究拓展,增加乡村振兴、全球化、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策略研究。

(3)研究领域应进一步拓展。整体来看,对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物质形态上的保护发展,应进一步向非物质形态保护发展层面上拓展靠近,增加生态环境、空间形态、格局风貌及民俗文化等领域的综合研究,深化保护发展层次,构建全新的保护发展模式框架。

(4)研究方法应进一步应用。传统村落作为特殊的复合型聚落,具有多重价值与内涵,其保护发展研究应结合多学科的渗透研究,包括地理学、历史学、建筑学、社会学、经济学及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交互研究,同时增加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新方法的综合应用,例如扎根理论、游客体验ASEB栅格分析法、决策实验室分析法及NVivo质性分析等方法。

参考文献:

[1]金其铭.中国农村聚落地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0-21.

[2]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52-62.

[3]曾祥慧,周真刚.贵州畲族村落的类型与管理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12):76-80.

[4]林莉.浙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类型特征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15.

[5]张永辉.基于旅游地开发的苏南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的评价[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

[6]孙莹,肖大威,徐琛.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及类型研究[J].建筑学报,2016(Z2):32-37.

[7]王东,唐孝祥.台山侨乡传统村落空间布局类型衍化的生成探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3):217-223.

[8]罗瑜斌,肖大威.珠江三角洲历史文化村镇的类型及特征研究[J].华中建筑,2009,27(8):204-208.

[9]魏成.路在何方——“空巢”古村落保护的困境与策略性方向[J].南方建筑,2009(4):21-24.

[10]严少飞,王凯.山西历史文化村镇类型分析与特征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3):34-38.

[11]公茂武.广西传统村落分级分类保护研究[J].广西城镇建设,2014(11):26-33.

[12]王留青.苏州传统村落分类保护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学院,2014.

[13]赵彬,王梦.大悟县历史村镇类型划分与街巷空间特色初探[J].华中建筑,2015,33(1):112-117.

[14]王禹,彭宇.川南传统村落分类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7, 37(15):172-174.

[15]杨婵玉,赵小旺.广州地区传统村落的类型及特征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8):112-113.

[16]黄利利,熊梅.羌族传统村落类型的划分与思考[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136-143.

[17]陈伟煊,储金龙,陈继腾.传统村落类型划分及活化引导策略研究——以黄山市9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8,36(9):108-117.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8.09.022.

[18]赵志远.基于多维价值评价的古徽州传统聚落分类及保护发展研究[D].合肥:安徽建筑大学,2018.

[19]聂湘玉,张琰,孙立硕,等.传统村落类型与价值认定——以河北石家庄市域传统村落为例[J].规划师,2015,31(2): 198-202.

[20]叶茂盛,李早.基于聚类分析的传统村落空间平面形态类型研究[J].工业建筑,2018,48(11):50-55,80.

[21]刘馨秋,王思明.农业遗产视角下传统村落的类型划分及发展思路探索——基于江苏28个传统村落的调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2):129-136.

[22]王勇,周雪,李广斌.苏南不同类型传统村落乡村性评价及特征研究——基于苏州12个传统村落的调查[J].地理研究,2019,38(6):1311-1321.

[23]陶慧,麻国庆,冉非小,等.基于H-I-S视角下传统村落分类与发展模式研究——以邯郸市为例[J/OL].(2019-05-14)[2019-07-2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120.k.20190510. 1534.001.html.

[24]龐乾奎,应吉祺.浙江仙居县传统村落类型研究[J].中国名城,2018(5):84-90.

[25]周宏伟.基于传统功能视角的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类型探讨[J].中国农史,2009,28(4):92-101.

[26]郭亚茹.河南省传统村落类型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3):20-22.

[27]杨祺.乡村治理与村落类型的共生关系——对广东省韶关乳源县瑶族乡村的调查与思考[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39(4):130-135.

[28]张斌,吴苗.基于村落发展类型的鄂西南土家族地区村落景观保护与空间发展研究[J].中国园林,2012,28(8):122-124.

[29]王晓健,马梦如,连海涛.邯郸太行山区传统村落微环境空间类型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35(2):26-28.

[30]王路.农村建筑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德国村落更新规划的启示[J].建筑学报,1999(11):16-21.

[31]朱光亚.古村镇保护规划若干问题讨论[J].小城镇建设,2002,20(2):66-70.

[32]颜仁.浅谈历史文化村镇规划中的保护与利用——从桂峰村保护规划说起[J].小城镇建设,2005,23(3):69-71.doi:10.3969/ j.issn.1002-8439.2005.03.025.

[33]郭谦,林冬娜.厘清古村脉络,还原历史原貌——广东从化钱岗村保护与发展研究计划[J].新建筑,2005(4):35-38.

[34]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等.网络化和拼贴:拯救乡土村落生命之顺德马岗案例[J].城市环境设计,2007(2):26-33.

[35]万艳华,王玮.大余湾历史文化名村:“模式语言”的解析与应用[J].华中建筑,2007(11):161-165.

[36]赵勇,张捷,卢松,等.历史文化村镇评价指标体系的再研究——以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例[J].建筑学报,2008(3):64-69.

[37]孙翔.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探讨——以广州市小洲村为例[J].规划师,2008,24(12):71-75.

[38]高朝暄.不该遗忘的角落——欠发达地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的探索[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9.

[39]谢崇实.西南地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编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1.

[40]任栋.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评估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41]刘渌璐,肖大威,张肖.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实施效果评估及应用[J].城市规划,2016,40(6):94-98,112.

[42]刘勇,韩力,侯全华.“社区营造”视角下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探析[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7,34(4):112-119.

[43]张峻溪,李久林.基于可视化图谱的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研究进展[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8,26(4):94-102.

[44]姚林,曹梦莹,杨杨.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研究概述[J].池州学院学报,2018,32(3):22-28.

[45]阳建强.江南水乡顾村的保护与发展——以常熟古村李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9,33(7):88-91,96.

[46]颜仁,陈云.城乡一体化统筹规划的路径与方法[J].小城镇建设,2010,28(5):41-45,54.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0.05.008.

[47]李箭飞,肖翊,陈翀.城区内古村落的保护对象、保护方法与发展对策——以广州市小洲村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为例[J]. 规划师,2010,26(Z2):214-219.

[48]黄家平.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4.

[49]万敏,曾翔,赖峥丽,等.安远县老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探析[J].规划师,2015,31(11):127-134.

[50]王崴,刘铮.土默川美岱召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规划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5,41(6):118-120.

[51]党东雨,余广超.传统村落景观规划的研究——以临沂市竹泉村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3):18-20.

[52]黄慧妍,李鸣,李奎.应对文化衰微的传统村落规划策略——以广西玉林市昌穆荘为例[J].规划师,2016,32(Z1): 111-116.

[53]闵忠荣,洪亮.民宿开发:婺源县西冲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规划策略[J].规划师,2017,33(4):82-88.

[54]王长柳,赵兵,麦贤敏,等.基于特征尺度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规划实践[J].规划师,2017,33(4):75-81.

[55]杨开.价值与实施导向下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措施——以江西省峡江县湖洲村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 2017,24(5):26-34.

[56]陈静.河南扒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探索[J].工业建筑,2017,47(3):49-53.

[57]张晓,姜劲松,牛元莎,等.文化规划视角下的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7,24(2):15-23.

[58]高珊,林融,庞书经,等.传统村落综合规划的编制与思考——以平潭综合实验区山门村综合规划为例[J].规划师, 2017,33(4):60-64.

[59]张凱,闵庆文,许新亚.传统侗族村落的农业文化涵义与保护策略——以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为例[J].资源科学,2011,33(6):1038-1045.

[60]吴理财.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基于中西部五省的实证调查[J].社会主义研究,2013(4):116-123.

[61]马航,刘琳.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边缘古村的保护性更新策略研究——以深圳凤凰古村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 2016(1):30-37.

[62]李霄鹤,兰思仁.基于K-modes的福建传统村落景观类型及其保护策略[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8):142-149.

[63]赵曼丽.贵州传统村落空间活化的生态策略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12):81-84.

[64]刘磊.以原型辨识为导向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策略——以豫南新县西河大湾村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7(9):48-54,84.

[65]马辉,邹广天,何彦汝.美丽乡村背景下黔西南布依族香车河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保护[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6):116-119,144.

[66]许五军.赣州客家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J].规划师,2017,33(4):65-69.

[67]满艺,王萍.传统村落建档式保护现状及策略研究[J].档案与建设,2017(7):12-15.

[68]陈栋,阎欣,丁成呈.淮盐文化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地域化路径——以江苏盐城市草堰村为例[J].规划师,2017,33(4):89-94.

[69]詹国辉,张新文.乡村振兴下传统村落的共生性发展研究——基于江苏S县的分析[J].求实,2017(11):71-84.

[70]潘鲁生,李文华.中国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探析——基于八省一区田野调查的实证研究[J].装饰,2017(11): 14-19.

[71]黄杰,李晓东,谢霞.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活化与旅游开发的互动性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8(5):119-128.

[72]周雷.社会变迁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设计策略研究——以邓城村为例[J].装饰,2018(4):128-129.

[73]廖军华.乡村振兴视域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J].改革,2018(4):130-139.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研究进展
纳米流体强化吸收CO2的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近十年国际STEM教育研究进展
河口海岸环境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微生物燃料电池在传感分析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磷酸化肽富集新方法研究进展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