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休闲旅游商业发展创新进展

2019-09-10 07:53符浩黄剑锋
商讯·公司金融 2019年12期
关键词: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市场需求

符浩 黄剑锋

摘要:本文从贵州省区位分析和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入手,对贵州省城市休闲旅游发展现状进行考察并通过运用经济学和旅游学专业知识分析思考,进而得出贵州省在城市旅游产业发展和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剖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出对发展贵州省特色的城市休閑旅游产业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贵州:旅游产业:市场需求:特色文化

一、引言

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腹地,位于云贵高原之上,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形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区,石漠化问题突出,生态脆弱。由于远离东部发达地区,加之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保护困难。贵州省大部分地区经济远远落后于东部省份。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支持下,贵州省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有了明显改观。但对贵州省乡村、山区的经济带动作用并不明显。在全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情况下,贵州省乡村、城市产业发展需要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随着近些年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交通通信产业的进步,休闲旅游产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贵州省以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多样文化的优势在旅游产业发展和创新中占据了有利的发展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范围的脱贫致富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任务。旅游产业天然具有的综合性、关联性使得它对于贵州省全面脱贫致富的攻坚工作具有特殊意义。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与以往相比尤为突出。

二、休闲旅游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南经济学中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可知,经济增长是经济体系内部力量推动的结果。休闲旅游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旅游产业本身及其衍生产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二是与旅游产业相关的其他产业通过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共同推动经济增长。

三、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贵州与云南同处云贵高原,自然景观、民族文化、交通通达度相差无几。然而,云南作为全国的旅游大省、强省,根据自身优势开发出了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贵州省在旅游发展中后知后觉,产业发展不成熟、旅游产品单一、游客体验差等问题时常存在。甚至在学习和模仿中迷失自我,对自己的定位没有准确把握,对市场需求重视不够,导致开发的旅游产品没有特色、吸引力不强。在开发中不顾自身实际,达不到预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还有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贵州有着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的发展优势,交通、政策、文化、区位优势突出,只要努力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文化,就能在全国的旅游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刺激省内外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转型,同时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如零售业、文化创意产业、民宿、餐饮业等),带动地域经济发展。打造有贵州省特色的文化品牌,重点打造精品旅游城市和精品文化创意产业。南点及面,由面联动成片,使整个贵州省的旅游产业注入新的灵魂,具有独特魅力。

四、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优势明显,但得不到充分发挥,造成优质旅游景观资源浪费

贵州省是位于我国西南部的重要门户,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是全国乃至全球著名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区,具有独特的科研价值和景观价值。位于我国西南部交通的重要节点,综合交通便捷,客流、物流、通信条件便利。有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工业、旅游业、建筑业等都有政策支持,有利于吸引境内外投资。境内多民族文化既相互融合义各具特色,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但地域特色依旧明显,当地少数民族对汉民族既具有文化认同感又保持着对自身民族文化的执着和热爱。历史文化遗留也独具特色,三叠纪地质存留、海派建筑风格延续,很多山区、乡村地区都是红色政权初期萌芽和壮大的摇篮,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资源浪费的现象,自然、人文、历史资源开发不充分的现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和显现。优质的资源得不到高效的开发利用,使得贵州省虽然占尽天机,但“人和”欠缺,产业综合开发有限。

(二)政府发展战略特色不明显,宏观调控对带动旅游文化产业联动发展作用不够

贵州省政府对发展自身发展旅游产业的政策定位不准确,盲目随着全国旅游业的大潮流进行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和稳同的基石。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对文化产业及其关联产业重视度不够,总是把文化旅游产业的经济活动交南市场调控,而市场的作用本身就存在着正反两面性,造成政府在必要地充当“有形的手”的时候有时缺位,从而对其他产业带动、协同发展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没有形成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绝对优势的旅游文化品牌,文化产品结构单一、不具特色,对消费者吸引力不够。

(三)市场本身的弊端有时会阻碍文化旅游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进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协调好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宏观调控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也要运用好宏观调控,避免市场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带来的经济损失。文化旅游产业有时会与其他传统产业发展规律和机制不同,但同样要市场和宏观政策的相互配合。既要尊重市场规律进行高效益的产业发展,也要合理运用调控政策与地方实际发展情况综合考虑,促进各个产业良好、有序的发展。有时文化产品市场中的“潮流”遇上供给的滞后性时,会造成文化产品的单一、雷同,文化产品竞争力低下,也会让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减少购买欲望,不利于消费产品和文化产品的转型升级,也会影响文化产品市场的创意更新。

(四)文化品牌意识不强,对于打造有贵州省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的积极性不高

与邻省云南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不同,贵州省的文化品牌建设积极性不高,文化品牌影响力不足。对自身优劣势估计不足,市场定位模糊,没有竞争力特别强的产业名片。而且在全同性旅游文化产业异军突起时也没有把握好机遇,在“起跑线”时就落在了不少城市的后面,加之贵州省文化产业后期发展动力不足,又如大了与本就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之间的差距。

由于没有良好的品牌意识,政府、企业、个人、团体之间的文化联系不强,文化创新进展缓慢。文化品牌建设力量分散,不利于各方力量共同建设贵州省旅游文化特色品牌,促进产业发展,拉动地域经济稳定增长。

(五)旅游景点的配套设施面对人群不够广泛,文化产品单一

商业主要分布在景区内的商业街内,消费人群覆盖范围不完全,消费能力不一,部分人群的消费意愿不强,消费潜力没有得到完全激发。可以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设计相应的消费产品和服务,增强消费者体验感,提高消费者满意度。星级酒店、民宿、经济型快捷酒店应合理布置在景区周围,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

可以分别设计对老人、孩童、残疾人士、学生等特殊人群“友好”的游玩、休憩设施,使得他们可以增强对社会的归属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景区人性化设计的好感。设计和景区突出元素相结合的文化产品,突出地方文化特色。美化景区门票设计、景区环境,优化景区服务点的分布,增加游客心情愉悦度。

五、贵州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应对措施

(一)发挥贵州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产业

贵州省自古位于西南边陲,历史文化遗存较为完整(如古镇和明清建筑群)。作为红色政权的孕育地,具有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可以规划设计一条或多条合理的旅游路线,开展具有文化教育意义的红色之旅,或针对特色人群(如学生、党员)开发具有红色意义的系列产品。贵州省内的民族众多,可以对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进行开发,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发展模式,结合政府指导和调控进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设,利用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氛围吸引游客,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二)将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发挥旅游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政府应提高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关注度,完善旅游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旅游业健康、和谐、稳定的发展。在政府正确政策、方针的指导下,利用市场调节机制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和其他相关或附属产业,促进就业、拉动经济增长。

(三)创新贵州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以“吃喝玩乐”为主题打造文化名片,提高贵州省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

贵州省的“吃”融合了不同民族的特色,并且带有浓浓的异域风味,风味小吃众多(如黄粑、烤豆腐、丝娃娃等)、色香味俱全。可以发掘有发展潜力的小吃,建设小吃品牌。或是开发景区内的特色小吃节,也可以结合当地文化开办特色美食节,举行美食活动。

贵州省的“喝”以茅台酒业为典型代表,在茅台镇形成了一条独特的与酒有关的产业链。虽然茅台酒贵为国酒,在全国一枝独秀,但对贵州的其他酒厂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压力。

作为政府,要出台鼓励酒业发展的政策,鼓励当地和外来投资经营,鼓励、宣传酒文化,鼓励酒厂辟出部分工厂的空问作为景点展示生产过程,形成特色旅游活动。作为企业,需要多方经营,多渠道宣传、销售酒产品,最重要的是要体现自身特色,开发出独具风味的酒产品,做好自己的酒文化品牌。

贵州省的“玩、乐”要以特色民俗、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历史氛围为主打,充分挖掘当地的自然、文化、历史的内涵,促进旅游产业的综合化、系统化。对文化活动的组织要进行审查,宣扬优秀文化,取缔非法、低俗文化,为文化活动的进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法治环境。

六、结束语

贵州省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如何转变为旅游文化发展强省是目前当地政府、企业、个人共同面临的一个宏观、实际的问题。政府要给予足够的政策条件支持,也要做好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宣传工作。不仅要根据市场导向明晰自身定位,也要在发展中探索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旅游文化发展道路。对于对提高贵州省旅游产业竞争力的企业和个人要予以表彰,营造出良好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氛围。

参考文献:

[1]许刚.旅游产品的结构划分及对策[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2]王珍.现代旅游商品开发与经营管理[M].青岛:青島出版社.2007.

[3]刘小川.《品中国文人》之苏东坡(中)[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5).

[4]陈放,谢宏.文化策划学[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1).

猜你喜欢
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市场需求
A Private Practice
2018年一季度中国理财市场需求潜力地区排名
文化引领,构建和谐,实现园所特色发展
浅谈农村小学特色文化建设
面向市场需求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延安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探析
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量化测度
对旅游产业供应链构建的几点思考
独立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财经类高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