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情境“一例多用”的教学策略

2019-09-10 07:22吕倩玲
速读·下旬 2019年12期

吕倩玲

摘  要:疫情期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许多鲜活感人的事例与素材。怎样选好疫情情境的“例”与“案”,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提升提炼情境素材的艺术,打造有深度、有广度的高效课堂,是新时代道德与法治课堂真情境教学的走向。

关键词:疫情教育;真情境;一例多用

疫情也是教育,寒假期间经历的新冠肺炎疫情,必将会深刻地影响孩子的一生,是孩子受教育的人生大课。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国家重要的德育课程,更肩负着立德树人的学科使命。在网课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也及时采用疫情期间的真实情境材料,把一线医务人员、公安民警、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的感人事迹作为教学案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疫情防控教育,发挥思政课引领学生思想的积极作用。

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疫情教育形式主义依然存在,通过看一段“感人材料”,老师“饱含深情”地直接灌输品德教育;或者每节课出示不同的事迹案例,把新闻报道黏贴复制,导致素材泛滥,学生被形形色色的材料所淹没,走马观花,未能深入思考问题,思维停留在“表面”上,深层次的思考不足,科学精神和辩证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一、一例多用精简素材,明晰教学线索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但在教学实际中,同一主题的情境创设过多,一点一例,甚至一点多例,容易造成教学结构松散,课堂主线不明朗,课堂效率低下。大量相似主题的情境创设,学生要不断花时间阅读消化,难以分配出时间独立思考。另外,情境素材频繁的变化,容易造成知识点之间衔接生硬,给人堆积素材的感觉。因此在情境教学中,采取“一例多用”或者“一案到底”,可以避免教学主线不清晰、学生忙于看素材的问题。

“一例多用”是指在一节课中以一则典型材料或案例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以典型的情境材料或案例聚焦主题,减少学生阅读素材的时间,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深入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笔者引用了疫情中瞒报的案例;在学习《做守法公民》一课,还是采用疫情中瞒报的案例;在学习《国家利益至上》一课,也是呈现疫情中瞒报的案例。为何执着于使用瞒报的案例,是想深刻地、从多角度和学生探讨瞒报等于害人害己这个话题。在疫情期间,班主任要花大量的时间统计学生健康情况,每天学生和家长都需要按时打卡报平安,甚至需要使用“钉钉”“i顺德”“粤省事”等系统一起打卡,每天重复做打卡的事情,有的家长和学生就松懈了,不能正确理解抗疫时期打卡的重要性,出现了不打卡,不申报,甚至为了个人利益萌生瞒报的思想。这是相对危险的行为,瞒报是对自己生命和家人生命不负责任的自私行为,也是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生命教育和法治教育,必须全方位引导学生认识疫情的深刻性,从真实的案例中吸取教训,以真情境的深度学习构建生活与知识的嫁接,增强教学的可信度。瞒报情境的“一例多用”,旨在引导学生遵守规则,保持理性,分清是非,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主动配合防疫检查,依法履行疫情防控的法律义务,尊重生命,爱护生命。

二、转变教学方式,一案多问扩展思维宽度

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最大的问题是师生互动交流受限,小组合作也难以开展,现鲜活的、丰富的情境素材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思路是对的,但之前也探讨了,情境素材的选择要精当,贵精不贵多。当我们注意到这一点后,还要思考一个问题,怎样让精选的情境素材发挥最大的作用,通过什么样的策略可以发动学生参与课堂。如何利用情境素材,激发学生灵感,给学生想象的空间,问题驱动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以问题为驱动力,以恰当的提问诱发学生思维,把看不见对方的网课变成师生对话的真实场地,让学生在问题中思考,以独立的思考生发思维深度,课堂资源生成由教师生成走向学生生成,让网课也能成为学生的主场。

教师的有效提问不是凭空而来,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情境基础上,教师在选取典型素材之余,还要关注问题的设置是否有效,是否有梯度,是否有思维。在讲授《社会责任》这一节课,笔者选取了广东本土案例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支援抗疫的案例。“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20多个签名和红手印,这份震撼人心的“请战书”在网上热传,医护人员也被称为”最美逆行者“。当鲜红的手指模跃入眼帘后,笔者抛出一连串的问题问学生:①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一批又一批的“最美逆行者”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②请思考这份震撼人心的“请战书,在网土热传的原因?③积极声援最美逆行者,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你会有哪些行动?④请你用一句话为最美逆行者点赞。每一个问题我都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不代替学生说出答案,鼓励学生通过连麦参与、书面表达等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适时地对一些细节进行追问,以问题驱动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笔者以提问为“导”,触发学生思维,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呈现“思考—感悟—回答—内化”的思維路径,在真情境的体验中生成新知识,涵养品德,提升思维深度和综合素养,促进“知、情、意、行”相统一。

实践证明,师生和谐的课堂,学生素养得到发展的课堂,不在于教师“讲”得怎样,而在于教师“导”得怎样;知识的落实和情感的生成,也不是学生“记”了多少,而是学生在探究中“理解”了多少。因此在网课的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充分相信学生,构建典型的情境,以问题驱动学生参与学习,并留出充足的时间给学生回答展示,学生由课堂的“配角”变成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主角”。

这场抗疫阻击战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思考与感悟,关于生命、关于责任、关于规则、关于担当……疫情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许多鲜活感人的事例与素材。信息化背景下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切忌走进杂、多、滥的举例误区,如何选好这个“例”和“案”,如何把素材“一例多用”“一案多问”,却有很大的艺术性和科学性,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及时总结,提升提炼情境素材的艺术,打造有深度、有广度的高效课堂,是新时代道德与法治学科真情境教学的走向。

参考文献

[1]陈刚.把疫情当教材,让教育真实发生[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3(334).

[2]孙其华.疫情之下正是重构生活教育之时[N].江苏教育报,2020-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