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回家

2019-09-10 17:34苏成平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绝技伯牙赵老师

苏成平

在每周三下午的集体教研中,我有幸观摩了赵志祥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实录课,让我深深震撼:哦,原来这篇课文还可以这样讲,我们的语文还可以这样教!

对照他所讲的内容,我开始质疑我的教学,这时,我的心中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可怕的现状——我当了20年的语文老师,却只是教了20年的书,不愧是个认真的教书匠、课文剖析师,但可悲的是我却不是个合格的语文教师!

一、平淡之中見真章

听赵老师的这节课,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快乐!

上课伊始,赵老师就围绕“情商”和“智商”来与同学们聊天,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引入课文后,赵老师出示了两种版面的课文——横式和竖式,问学生选择哪种读?竖式的原文没有标点,所以,难得处理好古文的停顿,但由于赵老师的一番“挑逗”,学生激情高涨,一致表示要读竖式的,带着挑战很快投入到朗读之中,课堂上书声琅琅,学生沉浸在美妙的传统文化的浸染之中。

在熟读课文之后,赵老师再度挑起学生背诵的欲望。“敢不敢”“能不能”等充满刺激性的激励,让学生跃跃欲试。同时,故意刺激学生“可以瞟一眼”背诵。此种刺激令学生更加愿意接受挑战,于是,很快的时间学生熟读成诵,整个会场沉浸在琅琅的诵读声中。

最为绝妙的是赵老师以“绝”为突破口,深挖内涵。熟读课文后,让学生用“绝”组词,从众多的组词中提炼出三个要词—— “绝望”、“绝技”、“绝唱”,板书在黑板上。起初大家都不明白,但后面通过深层地追问、思考—— “哪里看出绝技?”、“哪里看出绝望?”、“哪里看出绝唱?”三大问题,学生深刻地品读出伯牙有弹琴的绝技、钟子期有听琴的绝技,伯牙为钟子期死再无知音而绝望、破琴、不复鼓,伯牙与钟子期的友谊、乐曲《高山流水》、《伯牙绝弦》这个故事由此成为千古绝唱。直到此时,大家恍然大悟老师之所以这样设计的一番良苦用心。

听课给我的整体感觉就像在阅读一篇轻松诙谐的小品文,随性舒展,精神愉悦,但又回味无穷。《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一组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遇到文言文课文望而生畏,无从下手。而赵志祥老师与学生给我们聊起了这一课,聊得出神入化,聊得水到渠成,聊得轻松幽默。为什么是“聊”?我们许多老师也曾执教过本课,有的也许之前浏览过教参,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胸有成竹,但赵老师却用实际行动打破常规思维,呼唤语文课堂的回归。课堂上书声琅琅,但不是声嘶力竭;课堂上情感充沛,但不是矫揉造作。

仔细揣摩他的这节课,那可真的是“内里有乾坤”,“形散而神聚”。他的每一处设计看似平淡无奇,其实是化繁为简,匠心独运;他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看似“随性而至”,其实是环环相扣,衔接自然;他的许多“玩笑”和“比赛”似乎并不高明,却让孩子们变得自信踊跃,不断激发出思维碰撞的火花;他的每一次引导都巧妙到位,但却如“流水无痕”,让人不易察觉;他的每一次朗读都是一次极好的示范,不但让孩子们学会了读古文,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背诵;他没有逐字逐句地去分析古文的意思,却让孩子们根据课下注释学会了直译和意译;他没有花哨的表演,但课堂教学却扎实有效,让学生的所得不仅仅只局限于这节语文课;他没有不停地“感悟”,只是紧扣题目中的一个“绝”字,却让学生自己领悟到了伯牙和子期的“绝技”和子期死后伯牙内心深深的绝望;他不矫情也不炫技,只是让情感自然流露且收放有度,却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从朗读中体现了出来……

风趣幽默,妙语连珠,扎实有效,动态生成,学生乐学,学有所得,这便是赵老师所展现给我们的课堂——平淡之中见真章,也正如他在讲座中所讲“语文教学就是要多读书,多背诵;少分析,少挖洞”,简简单单地教。

二、谈笑之间皆真理

赵老师的课上得好,讲座也同样引人入胜,可谓谈笑之间皆真理。

在课后讲座中,赵老师先简明扼要地讲述了新课标中的精要内容,使老师们能在较短的时间里找准方向,明晰要点。接着,简单介绍了自己在识字教学和汉语拼音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供老师们参考借鉴。然后,他作为重点讲述的是“读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那么,怎样才能真正把读落实到位呢?赵老师主要谈了两点看法:(1)放弃内容分析,为读省下时间。(2)朗读教学,贵在指导学生“说人话”。讲座中,赵老师旁征博引,见解独到,且语言风趣幽默,犀利辛辣,他敢想敢说,一语道破现今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不仅让老师们心悦诚服,亦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一阵又一阵的热烈掌声和忍俊不禁的愉悦笑声中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回想过去,我似乎总是太过注重分析内容,把一篇好好的文章弄得支离破碎,而读往往被忽略或者走“形式主义”,根本没有真正起到朗读的作用和效果。而赵老师想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读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教孩子读书,把读书作为首要任务!要让孩子们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其实,“读书”一词由来已久,且为古代 “入仕”的主要途径,古代众多的学者、诗人等都是通过多年寒窗苦读“炼成”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由此可见,书是读出来的,而非分析出来的。也许,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且没有什么理论根据的推想,但书的确是非“读”不能明也。然而,朗读教学却并非只是依靠技巧就能达到目的的,赵老师的建议是:淡化技巧,狠抓正确流利,只要情感真切即可。的确,教给孩子一些技巧确实可以提高朗读效果,但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朗读恰恰是感情的自然流露,这些并非是技巧所可以替代和弥补的。换个角度想,如果孩子能把文章读得情真意切,那就代表他已经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和蕴含的情感。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又何须再去逐字逐句地分析讲解呢?

最后,赵老师告诉我们:学语文最好的方法是读和背。他从没有教过孩子们如何写作文,因为他坚信背诵和积累就是最好的“前期准备”,他还展示了几篇学生的作文给在场的老师们看,每一篇都赢得了惊艳的目光、无数的赞叹和热烈的掌声。是啊,那一篇篇从孩子们心头流出,充满了灵性、有着丰富积淀、闪现着个性色彩和思想火花的文字,如何不令人惊叹!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这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是呀!在这样的名师面前,我怎能不自惭形秽呢!我想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他对合格老师的要求作为自己的激励:“每教一篇课文前,你读过几遍课文?你读课文能做到正确、流利,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吗?你的板书工整吗?你写了几篇下水文?你写的作文能做到文从字顺吗?你能正确地写彝族的彝吗?让学生读的课外书你读过几本呢?是不是临上课前匆匆地看上几分钟教参就拿着课本上了呢?”

不待扬鞭自奋蹄!我一定会把名师的鞭策牢记于心,简简单单教语文,“宁可肤浅,不玩深刻”,让我的语文教学返璞归真!

参考文献:

[1]顾黄初:《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

[2]陶社光,陈爱苾.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M].中国人事出版社,2013.6.

猜你喜欢
绝技伯牙赵老师
赵老师的眼睛
高山流水
超级难写的字
江湖绝技之伪装术
伯牙:自然是最伟大的老师
身怀“绝技”的小编们
伯牙学琴
太空绝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