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漫发展史

2019-09-10 13:28王松
南腔北调 2019年11期
关键词:国漫魔童李靖

王松

前 言

很多人觉得国漫《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魔童降世》)好像是突然杀出来的“程咬金”,更多的人完全无法把哄孩子玩的动画片,跟《魔童降世》这样的“高端产品” 联系在一起。

什么是国漫?国漫这些年历经了怎样的成长?国漫为何突然在2019年爆发?国漫的未来又在哪里?本文以《魔童降世》为主题,讲述一下国漫的前世今生。

1. 动画和动漫

如前言中所说,动画片一直被认为是哄孩子的东西,我的家乡还有个更“古老”的叫法,叫“小木偶”,即木偶戏的意思。不管把动画片叫什么,或是对它持有何种看法,它们都是童年时期欢乐的源泉。

那些看动画片长大的年轻人,也依旧对它们念念不忘。当代年轻人就能随口说出一大串动画片的名字,比如《葫芦娃》《舒克与贝塔》《小糊涂神》等等。

而动漫好像就不大一样了,从字面上解释,它是动画和漫画的意思。从20世纪末开始,有些国外的经典动漫传入国内,比如《聪明的一休》《猫和老鼠》《飞天德》(也有译作《狡猾飞天德》)等等,这会是一大串名字。同时国外的一些思想和文化,也被附带在动漫中被引进。比如说美国的“漫威”,它完全是一个美国文化的载体。

当那些看动画片和动漫的孩子们,渐渐长大成为了少年,同时互联网普及之后,少年们很容易就接触到美国的《变形金刚》、迪士尼动画,日本的《海贼王》(也有译做《航海王》)、《火影忍者》《死神》《银魂》等等,又会是一大串名字。

《海贼王》等这些日本动漫,要比欧美的动漫更易于在国内传播。因为即便日本在一个半世纪前全面学习西方,但是日本从中国学去的文化内核并没有彻底遗失。所以在日本动漫中,会出现团队齐心协力合作这样的设计,这些东西更容易让中国的观众接受。

而欧美动漫则不同,比如《超人》《蝙蝠俠》,完全都是一个人的英雄世界,虽然看着是很精彩,可就是觉得有些情节很奇怪。而且觉得反面人物的心理活动实在有些不理解,主角也有时候太霸道、太不讲理,总之很多地方让人觉得有些不舒服。这是一种文化隔膜,甚至可以听到两个文明在内心碰撞的声音。

日本动漫能得到周边国家观众的认可,跟当年的儒文化圈也有关系。由于《海贼王》这类动漫题材相对成熟,而且整整一代人是跟随着这些动漫长大,一直到了青年时代,依旧不觉得它们幼稚。所以在几乎一代人的心目中,动漫,代表着比动画更加成熟,是适合青年人和中年人观看的动画形式。

这就意味着少年、青年时代没有接触过动漫的那代人,根本不了解动漫在年轻一代人心目中的情怀。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能从国外引进动漫,国内不管是从技术上,还是从心态上,都不能完成动漫制作。

可是国内的观众跟日本动漫之间还是有些隔膜,只是这个隔膜相对西方的动漫小一点而已。直到喜欢动漫的那代人长大了,才出现了国内团队制作出的动漫,一般把那些动漫称之为国漫。国漫绝不是《喜洋洋与灰太狼》,也不是《熊出没》,这些只能算是国产动画片。而国漫是为80后、90后,甚至是一批靠前的00后设计的,往大了说它代表着当代的文化气息。

2007年春节期间,《秦时明月》这部动漫首次出现在观众面前,立即引起了动漫迷们的关注。这绝对是一部划时代意义的动漫,甚至可以说是国内第一部拿得出手的动漫。这也标志着,喜欢动漫的那一代人,已经有了创造自己喜欢的事物的能力。

只不过《秦时明月》虽然在技术上达到了国际水准,但是它还有许多不成熟的方面。比如《秦时明月》好像还在照顾孩子的感受,其中一些生硬的搞笑场面,实在像是一篇不错的小说中的一些三流剧情,让人很不舒服。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可以想象,那时候国漫还不被看好,而且动漫爱好者,还不一定能一下子接受国漫。《秦时明月》的制作团队肯定要谨慎一点,在观众年龄段的选择上,为了避开青年观众的不确定性,制作团队干脆选择了以少年观众为主。

此时国外的动漫市场已经非常成熟,他们不只是制作技术上的成熟,更是制作团队上的成熟。就拿《海贼王》为例,它可以一周更新一集。这个工作量非常巨大,我在一份海报中看到,《海贼王》的全体制作人员参加十周年庆典,竟然坐满了一个巨大的礼堂,目测制作人员起码有七八百人之多。日本的动漫市场,也是出了名地发达,漫画、动画、动漫周边等等,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动漫盈利体系。

而《秦时明月》,只能以一年或数年才更新一季的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这就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当《秦时明月》第一季结束一段时间后,他的热度会有所下降。当第二季开播的时候,如果不能比第一季精彩,或者说跟第一季同样精彩,也很难再达到第一季时的热度。

这是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拿日本动漫《记录的地平线》为例,第一季的确很让人惊艳;第二季的情节设计虽然也很巧妙,但总让人觉得没有第一季中组建“圆桌会议”以及跟NPC接触的剧情精彩。

分季播放有很大的弊端,可是像《海贼王》《火影忍者》那样一周一集地更新,也有一个巨大的弊端。以《海贼王》为例,自从“顶上之战”后,好像感觉不到太大的新意了,而且出现了严重的拖剧情现象。再以《火影忍者》为例,自从“第四次忍界大战”开始,也明显能感受到拖剧情的现象。

丧失新意和拖剧情,是一周一更新的最大弊端,也是必然的弊端。就像同时期的网络小说,各个事件的结构都差不多,只是对爽点的一次又一次地复制,只不过事件的外壳完全不一样了而已。所谓的事件外壳,就是主角接触到的人物和触发爽点的点。

之所以说这是必然的,是因为它的篇幅实在太过宏大,如果人物在前面的部分跟后面的部分差别太大,会造成更大的灾难。比如《海贼王》中的主角路飞,在前半部分一直嚷嚷着要当海贼王,如果他在后来突然说想要当“火影”(《火影忍者》中的主角鸣人的追求),那样是不是更精彩我不知道,不过我知道《海贼王》和《火影忍者》的忠实粉丝,肯定会一起骂娘。

为了避免这样的事件发生,一周一更新的弊端,总比引发颠覆性的灾难好。相对来说,像《秦时明月》这类的分季更新,制作团队有更多的时间对人物和情节进行推敲,质量上会更有保障,只是他们在每季一开始,都要用前几集重新吸引观众的热情。

而动画电影,跟分季、分集的动漫又完全不一样。国内的首部动画电影,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大闹天宫》,不管是从艺术水准,还是从制作水平上,都给中国的动画电影创造了一个高峰。可以说一直到现代的动画电影,艺术水准都无法跟《大闹天宫》相媲美。

但是时代不同了,我们对动画电影的要求也不同,就像《魔童降世》,它就是时代的产物。如果把《魔童降世》放到《大闹天宫》的年代,它可能不会被人们所接受,而现在《大闹天宫》也没有《魔童降世》的热度。不是说其中哪一部比较好,哪一部不好,而是这两部完全不能放在一起做比較,因为它们代表了不同的时代。

2. 国漫的生长期

自从有了《秦时明月》,国漫市场就渐渐“活络”了起来。《秦时明月》继续连载的同时,出现了画江湖系列,从画江湖系列中,最能看出国漫的成长过程。

画江湖的首部作品《侠岚》的第一季,也是为少年们设计的,跟《秦时明月》一样,《侠岚》的开头也很僵硬,而且并不如何吸引人。它的僵硬表现在那些搞笑的剧情,其实那些剧情实在是不好笑,却又非得去做出搞笑的样子,这让人觉得很难受。观众们也是见过“世面”的,那个老鼠夹和耙子的梗,在《猫和老鼠》中见得多了!

在这一点上,《侠岚》不如《十万个冷笑话》“坦荡”。《十万个冷笑话》完全是在吐槽,它的情节就是为吐槽而设计的,所以《十万个冷笑话》即便很扯,也并不会令人觉得不爽,相反还很乐意见到一些对不合理的事情吐糟。

这里要重新解释一下吐槽,吐槽跟搞笑和幽默不一样,搞笑就是令人发笑的手段,只要令人发笑,不管多低级、多搞怪的手段都无所谓。而幽默则具有一定的智慧,并巧妙地利用讽刺、夸张等手段,使人发笑的同时,还会得到一定的启发和思考。

吐槽则不喜欢“拐弯”,对一些不合理之处直接就言明,直接就开怼。只不过不带有怼的愤怒,而是以使人发笑的形式开怼。可以这样区别这三者,“搞笑”是个喜欢吸引他人注意的毛头小子,“幽默”是风趣、睿智的大叔,“吐槽”是个聪明但情商不高的耿直少年。

吐槽的形式多见于日本动漫,其中的“集大成者”是《银魂》。《十万个冷笑话》另辟蹊径,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特别是它的电影版,当人们看到,“时光机”真的是一只鸡的时候,观众们多少就会领略到吐槽和脑洞的“威力”。只是《十万个冷笑话》还是不及《银魂》优秀,这可能跟两国不同的影视文化有关系。

不管日本的影视作品还是动漫作品,人物刻画都分外鲜明。比如说小混混这个角色,在国内这种角色只要油腔滑调一点就行。而在日本影视作品中的小混混,一定是迈着夸张的外八字步,双手抄着口袋,撇着嘴,带着墨镜,再染个深色调的头发,好像是从娘胎里就带着一股拽劲。

面对如此鲜明又刻意地设计,谁都会忍不住吐槽两句,可以说那个刻板的大环境,让日本动漫的“吐槽文化”分外突出。可能是熟能生巧的缘故,他们的吐槽设计非常聪明。而《十万个冷笑话》的不足之处就在于此,它是为了吐槽而吐槽,而没有发挥出吐槽的聪明。

再说回画江湖系列,《不良人》的剧情设计和题材上,就已经比《侠岚》成熟很多。继《不良人》之后,画江湖又推出了三部国漫,分别是《灵主》《杯莫停》《换世门生》。其中的《换世门生》虽然是最晚推出的,却让人觉得有点“开倒车”。《换世门生》的开始有些僵硬,不是说人物僵硬,而是剧情的设计有些僵硬,不过继续往下看也还说得过去。

而《杯莫停》则是我见过的武侠中的武侠,《不良人》虽然也很不错,但是它在武侠氛围上,比《杯莫停》略逊一筹。而且《不良人》被历史的进展所束缚了,加入历史元素虽然有更好的代入感,但也使它必须按照历史的进展前进,如果脱离了历史进程,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况且这两部动漫中,已经存在一个让人不舒服的点,它们开了个“生死的玩笑”。

所谓“生死玩笑”,是指男女主角因为其中一方死去,另一方想尽办法使其起死回生。这是一种老梗了,出现在一部动漫中,还是在一部武侠氛围鲜明的动漫中,实在令人大跌眼镜。相比之下,《灵主》则要“洒脱”得多,它的主题就是生死,这样主角在碰到生死问题的时候,没有《不良人》和《杯莫停》那种硌牙的感觉。

不管怎么说,《不良人》《杯莫停》《灵主》都已经是很成熟的国漫。特别是《灵主》,这种玄幻类的题材,最能体现出动漫的优势。其实一些仙侠、玄幻类的题材,很不适合拍成电视剧,若是制作精良那还说得过去,但如果碰上善于生产五毛钱特效的剧组,那就没法看了。

比如曾经有这样一个“经典镜头”,某个角色一挥手,一团红色或黑色,或是其他什么颜色的雾气一样的东西就被“发射”出去。那些修炼了“仙术”的人,难道是加湿器么?喷来喷去喷个没完。还有对于道具的设计,实在是惨不忍睹,不是给一件道具打上背光,它就变成“仙器”了,难道剧组就没有发现,角色们手中的“仙器”,一点儿“仙气儿”也没有么?

所以在电视剧、电影中很难搞定的特效,在动漫中却不是那么难搞。关于这一点《灵主》不是个很好的例子,因为《灵主》中角色的交手,偏向于武侠。用《斗罗大陆》来举例最合适,如果把《斗罗大陆》拍成电视剧,先不说情节的设计,单说如果特效处理不好,就绝对会成为一部烂剧。

据我所知,还真的有人要拍电视剧版,只能说自求多福吧。

在电视剧中让人头疼的一些问题,在动漫中解决起来却并不难。比如说《斗罗大陆》中“武魂”的描绘,那些“武魂”有动物、有植物,有的出现在手掌里,有的在身后形成一个虚影。动漫本身就偏虚,所以它出现一些虚幻的镜头,并不会让人觉得不舒服。

而换成是真人拍摄的电视剧就不一样了,即便电视剧的特效做得再好,一个真人的手中,冒出来一个虚幻的“武魂”,也有种跳戏的感觉。仿佛演员们随时都能喊出“看法宝!”之类的台词。

至于动漫版《斗罗大陆》,也同样存在很多诟病,比如说角色召唤“武魂”的场景,颇有点“数码宝贝”变身的意思。再比如《斗罗大陆》中级别的设计,总让人觉得有种游戏的即视感,有好多次都让人觉得,这就是一个游戏,主角要想尽办法练级,而大师、不动明王这些角色,就是发布任务,或者需要“过剧情”的NPC。

还有每每角色出招的时候,都要大声喊出自己招式的名字,这就好像是在大喊:别动!老子要过去打你了!哎呀,你……你别动,你一动就打不到你了!

虽说《斗罗大陆》有很多让人吐槽的地方,不过这些在一部烂剧面前,完全微不足道。况且《斗罗大陆》的剧情还是比较吸引人。其實承认喜欢看《斗罗大陆》很暴露年龄,《斗罗大陆》的小说产生于那个大篇幅网络小说泛滥的时期。而现在由于看网络小说的主体,从网站变成了手机APP,那些动辄几百上千万字的网络小说越来越不合读者的胃口。

就像前面所说的那种一周一更新的动漫作品一样,大篇幅的网络小说对爽点的复制更加明显。这种网络小说会渐渐退出网络文学的舞台,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而故事结构更紧凑、篇幅在20万字上下的网络作品,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这是科技给文化和阅读需求带来的一个巨大变化。

所以很多人对于《斗罗大陆》,除了对动漫的喜爱,还有一些对当年追小说时的怀念。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能看得出来,国漫的成长跟国内的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国内的文化越开放,越发展,国漫就会越发成熟。

时至今日,国漫虽然还没有进入百家争鸣的盛况,但已经开始朝多元化发展。画江湖系列是一个方向,《斗罗大陆》和动漫版《斗破苍穹》是另一个方向。把《斗罗大陆》和《斗破苍穹》放在一起,不是因为两者都“姓”斗,而是两者都是由红极一时的网络小说改编而成的。

《斗破苍穹》的玄幻感很强,在这一点上它比《斗罗大陆》要高明,因为《斗罗大陆》的题材太杂乱,有一种扯不开斩不断的感觉。《斗破苍穹》就不细说了,因为还有一部不得不说的国漫,那就是《魔道祖师》。

《魔道祖师》从去年7月份开播,也是由一部网络小说改编,可以说它是国漫进一步成熟的标志。其实在《魔道祖师》之前,就出过如《一人之下》等一些优秀的平面国漫,只不过《魔道祖师》把平面国漫推到了一个高峰。

《魔道祖师》吸引人的地方有很多,比如说对莲花坞,特别是对云深不知处(地名)那条清澈小溪的描绘。小溪的水流不急不缓,一旁的石台阶缝隙中点缀着些小草,这幅画面一看就让人觉得可以静心凝神。

还有些细节方面的设计也很精彩,比如第一集中那头叫“小苹果”的毛驴,魏无羡装疯卖傻,含光君出现的情景等等。这些细节方面的处理,也都很吸引人。

而《魔道祖师》另一个功劳是,它培养了一批国漫的女观众。一直以来,动漫都好像是宅男的标配,这么说不能全对,只能说有些动漫是宅男的标配。国外就有许多针对女性,或者考虑到女性感受而设计的动漫,而在国内,《魔道祖师》给“男女通杀”的国漫开了个好头。

以上便是国漫大体的发展历程,那么国漫电影,又是怎么一步步走到《魔童降世》的水准的?

3. 《魔童降世》中的共鸣点

前面说过,中国的动画电影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大闹天宫》,之后还出过许多经典的动画电影和短片。比如《崂山道士》《人参娃娃》《神笔马良》《邋遢大王》等等。

而近几年的动画电影作品,跟那个时期的动画作品相比,完全是两个样,好像两者中间有一个巨大的断层。形成这个断层的原因,前面我也简单提到过,在接触到国外比较成熟的动漫之前,人们都认为动画就是哄小孩玩的东西。当年轻一代对动漫有了独到的情怀,对动画电影的认识也随之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另一个导致断层的原因,是从20世纪末开始,我们的社会进行了巨大的改革,人文思想有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意识形态的变化,使我们在文化和行为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而《魔童降世》,就是这次转变中的“集大成者”,或者说集中的表现者。有人一直奇怪,在《魔童降世》之前,也有几部不错的现代动画电影,其中《大鱼海棠》的艺术性,似乎要超过《魔童降世》。那为什么偏偏是《魔童降世》,取得了如此优异的成绩?

原因在于,《魔童降世》中的共鸣感。

现在,那些喜欢看《葫芦娃》的小朋友们已经长大成人,并会在接下来的一二十年里,渐渐成为社会和国家的顶梁柱。但是这一代人,是特殊的一代人,这代人在成长过程中,目睹了整个社会的巨大变革。特别是传统的家庭观念被打破,大多数人都变成了独生子女,完全没有了亲生兄弟姐妹的概念。

在《魔童降世》中,就完全没有提到哪吒“传统意义”上的两个哥哥:金吒和木吒。而且李靖两口子都叫哪吒“吒儿”,又一次凸显了哪吒的独特性,当然也可能是叫他“哪儿”,好像是在询问什么。不管怎么说,《魔童降世》使观众几乎忘记了哪吒还有两个哥哥。

因为“兄弟齐心”的故事构造,已经是现代年轻人很陌生的东西,而“朋友情长”才能引发年轻观众们的共鸣。

再看《魔童降世》中对哪吒的设计,他是个人人避之不及的魔童。这一点跟传统神话故事中的哪吒稍有不同,神话故事中的哪吒是个三年才降世,一降世就是肉球的怪胎。怪胎一般都不是很讨喜,甚至自己也会讨厌自己是怪胎。但是魔童不同,他天赋异禀,即使是不好的天赋,那也是“异禀”!

请注意,这正是现代的年轻人,在少年或者青年时期所向往的。由于这一代人,特别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内心世界都非常孤独,这使得他们在内心认为自己跟他人不同,或是自己在某些方面比他人更强。即使是比他人更加邪恶、更加坏,都会是令人欣慰的一件事。一直到步入社会,这种心理虽然在与社会的碰撞中,被打磨去了很多,但是他们依旧更喜欢特立独行。

这正是《魔童降世》中,走进人们心坎儿里的东西。哪吒的父母不懂他,太乙真人不懂他,跟他年龄相仿的孩子不懂他,陈塘关的百姓不懂他。是的,谁也不懂哪吒的内心世界,这才是最大的共鸣!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不正是如此么?父母与我们在年龄和思想上都有巨大的代沟,没有兄弟姐妹可以提供心理上的沟通,使我们变成了一座座孤岛。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独特的,谁也不懂我们。

这时候敖丙的出现,好像给哪吒内心中阴暗的孤岛,带来了一丝光明。可是“朋友”这个概念又太复杂,加上现在是个道德败坏的世道,谁不会遭到朋友的欺瞒和背叛?最后敖丙能跟哪吒共同抗拒天雷,实在是对朋友关系的一种向往。

那么说我们这一代就是心理阴暗、孤立的一代?也不对,我们的另一面在哪吒身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哪吒不仅仅只有孤独,同时他还希望被他人认可,所以李靖夫妇骗他跟太乙真人学艺,是为了以后能降妖除魔,保护陈塘关。哪吒便专心跟着太乙真人学艺,虽然后来还是逃出了“江山社稷图”,但他在攻击海夜叉的时候,是真的想要降妖除魔,保护那些对他有偏见的人。

后来又遭到大家误解,李靖说能跟大家解释关于海夜叉的误会,哪吒的偷笑,更能说明他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可是偏偏又没人懂哪吒,也没有几个人尝试着去懂哪吒,这样的悲剧,是整整一代人的悲剧。

可是哪吒,或者说这一代年轻人,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即使哪吒受到大家排挤和误会,却还能念念有词: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

这完全是一种处在悲剧中的自我调侃。这不是随波逐流,也不是破罐子破摔,而是有了这种调侃,面对那些不懂自己的人,面对这个不懂自己的世界的时候,才能看到希望。

4.《魔童降世》中的亮点

四川口音的太乙真人、口吃的申公豹,完全打破了修仙者那种正儿八经、道貌岸然的形象。说到太乙真人,让人想到了《十万个冷笑话》中,发生在太乙真人身上的段子。说太乙真人首次见到李靖,他递给李靖一张名片,李靖接过名片念道:乾元山金光洞,太2真人……

刚开始看到这个段子的时候,完全是看一次笑一次。而在《魔童降世》中,太乙真人也提供了不少笑点。首先说太乙真人的形象设计,他哪像是个真人?完全像是村头那个养猪的太乙大傻。

现代的动漫如果用到传统人物,必须要给传统人物做“再加工”。利用传统人物是为了有更好的带入性,但是现代人们的意识观念,已经不太愿意接受那些纯粹的传统人物。

比如说李靖这个人物,小时候我在看《封神演义》的时候,就觉得天下怎么还有这种没责任心的父亲?孩子调皮闯了祸,李靖大人不是想办法征得受害者的原谅,或者想办法教育一下哪吒,而是他把自己摘得一干二净,就没他什么事了。

更可气的是,李靖还把哪吒带到石矶那里送死,哪吒自然不能束手待毙,抄家伙就跟石矶开打。两人在打斗的时候,石矶说:“李靖,不管你屁事,快滚吧!”李靖真的就屁颠屁颠回陈塘关了!而且杀人不过头点地,后来李靖又打毀了哪吒的塑像,这就有点过分了,他跟哪吒有什么深仇大恨?竟然把哪吒恨成这样?

最可气的是,后来太乙真人把哪吒“满血复活”,哪吒要找李靖“说道说道”,即便哪吒遭遇了不公平对待,也没人站在哪吒这边。最后燃灯道人把玲珑塔送给李靖,哪吒才被迫低头,还得认错。最后李靖竟然还成为了什么托塔李天王。

如果一个父亲认为孩子的调皮,跟自己没有半毛钱关系,而且后来孩子惹了祸,别人找上门来,不去护着自己孩子,任由他被别人打骂也就算了,还认为这是孩子罪有应得。这还真是个“好父亲”的典范!如果说神仙就是这种“炕头王”的水准,实在不怎么样,难怪孙悟空后来要大闹天宫。

长大后我才明白,《封神演义》是父权时代的产物。在那个“父为子纲”的年代,父亲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即便父亲犯了错,儿子也只有劝、求这样的消极纠错机制,儿子一旦不乖顺,就会被扣上一顶不孝的大帽子。

现代的父子、父女关系,已经由原先的“父权时代”,变成了“奶爸时代”。所以李靖的传统形象已经并不讨喜,而为孩子担忧、甘愿替孩子承受天雷咒的“现代李靖”形象,更能被大家所认可。如果硬要保持李靖的传统形象,那就会令人怀疑,李靖是不是哪吒的亲爹?

其实改造传统形象,是个很难把握分寸的工作。如果改得不够多,就会不讨喜;如果改得太现代化,就会失真。这实在是一门很见功夫的技巧。

父亲的形象改变了,母亲的形象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魔童降世》中,哪吒的母亲更像是个女强人。父亲不在家,母亲工作忙,或者父亲和母亲的工作都很忙,这也是20世纪末我国父母的真实写照。

以笔者自身为例,小时候只有吃晚饭的时候才能见到父母,有时候父亲上夜班,连晚饭都不能一起吃。他们的工作好像永远都忙不完,我记忆里只有7岁和9岁那年,带我去公园和一个森林公园各玩过一次。21年后的今天,7岁那年在公园里坐电动玩具的情景,我还依稀能记得,足见童年时全家一起出去玩实在是稀缺记忆。

独生子女的另一个现象,是孩子一下子少了很多,同时玩伴也立即减少。父母又忙工作,造成孩子内心成为孤岛,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再后来,我宁愿在家做作业,也不愿意去参加一些社交活动。

不过话又说回来,作为当事人之一,我觉得这个现象,并没有那些教育家说得那么严重,这反而让我养成了独立思考、深入思考的好习惯。后来住校后,我发现独生子女的情况跟我差不多,而且几乎没人埋怨自己的父母。因为孩子对于父母的感情,跟父母对孩子的感情一样多。

5.《魔童降世》的内核和价值观

《魔童降世》为什么会得到大家的认可?除了那些共鸣点、对人物的塑造、对现代的真实写照之外,还有它的价值观。

之前有一部叫《大圣归来》的动画电影,跟《魔童降世》的题材差不多。随着人们被西方思想的进一步影响,孙悟空的形象,也在人们的心目中悄然发生着变化,或者说人们希望给孙悟空这个神话人物新的诠释。

这是必然的,现代社会思想进一步解放,人们对自由、权益有了全新的认识。即便没有这样的思想解放,没有这样的全新认识,大多数人一想到孙悟空,脑海里出现的肯定也是美猴王或者齐天大圣这两个“头衔”。而孙悟空被吸收为“体制内”的成员后,“最高行政长官”如来给他的封号斗战胜佛,则排在很靠后的位置,甚至在弼马温和孙行者的后面。

人们把自己困在了社会这个体系中之后,追逐自由便成为了一种天性,所以在《大圣归来》中,观众们看到孙悟空挣脱手腕上的铁索(法印)的时候,觉得很畅快。那是因为在生活中,每个人的头上都有一顶金箍圈,能从中挣脱是令人向往的一件事。

《大圣归来》所传达的价值观,很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只可惜它后半段的情节实在过于老套,让整个后半段垮掉了。《魔童降世》所传达的价值观,跟《大圣归来》基本相似,不过《魔童降世》的表现力,却比《大圣归来》强悍很多。特别是哪吒那句呐喊“去他个鸟命”,实在是直指人心,这比单纯对命运反抗的表演,更能打动观众。

所以未来的动漫,不仅要有一个符合当代人行为意识的价值观,它的表现手法也要足够直指人心。这个内核非常关键,如果内核过于传统化,就会造成跟观众的脱离,使它成为一个鸡肋。

比如最近几年兴起的一些描绘才子佳人的“水墨动漫”,其实它除了画面好看一点,其他方面并不怎么吸引人。但是由于它手握着中国传统艺术形式这把“尚方宝剑”,谁也不敢说它什么。

其实传统艺术形式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没落,就像现在出去旅游,除了看自然风光,文化风光也是一道不可错过的“风景”。比如去河南除了去嵩山,还可以听一听豫剧。去天津除了坐坐“天津之眼”,看看瓷房子、五大道,还可以去听段相声或者快板。笔者去天津旅游的时候,没有听到快板就觉得挺遗憾。

去陕西可以听一听秦腔,去四川可以听一听川剧,欣赏一下变脸,去苏杭可以听听苏州评弹,这都是一些很好的文化享受。喜欢这些艺术形式的人自然会喜欢,不喜欢的人即便强加给他,他还是不喜欢。

在未来,我们要有拥抱世界的胸怀,如果过于强调自身的傳统艺术形式,就等于是将整个世界拒之门外。

回到主题,我所说的内核,是一个文化内核,或者说时代的内核。这个内核不单单是动画电影的内核,许多其他传媒形式也一样通用。比如前一阵成绩不是太好的《上海堡垒》,并不是说它的制作或者演员团队的问题,而是说这部电影根本没有把握住科幻的内核。

最精妙的科幻,足可以颠覆读者或观众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次一级的科幻,才是对人性、生命、哲学、社会等等的解读和感悟。再次一级,就是很一般的科幻,才是神秘、战争、热血等等,这些随处可见的东西。《上海堡垒》令人很痛心的一点是,这么大的制作,竟然没找个真正懂科幻的人参与其中。

内核,是动漫的核心或者灵魂,这是一个最难把握,却一定要把握好的点。这一点非常重要,其次才是情节的表现力,或者说张力。

关于表现力这方面的问题,再以《大鱼海棠》为例,不可否认,《大鱼海棠》是一部画风唯美、恬静,人物饱和有力的动画电影。这样一部动画电影,却垮在了情节实在太俗套上。

其实《大鱼海棠》的这个发展方向,可以参考宫崎骏老师的动画电影,用《千与千寻》和《大鱼海棠》做对比,就能看出俗套在哪里。《大鱼海棠》中的主角又在开“生死玩笑”,而《千与千寻》则不然,在宫崎骏老师勾画出的世界中,男女主角各自有各自的烦恼和麻烦,两个人互相帮衬着解决了那些麻烦和烦恼,并在潜移默化中,有了脱胎换骨的成长。

要完成角色成长,或者推动剧情的发展,或者证明角色之间的情感,就一定需要用生死为媒介么?不一定吧。《千与千寻》比《大鱼海棠》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生死攸关不是每个人能遇到的,但是烦恼和麻烦却是每个人都能遇到的。宫崎骏老师的高明之处也在于此,我们已经厌烦了那些生死离歌,而恰恰是那些引发共鸣的、没有脱离生活太远的东西,才更能直指人心。

《魔童降世》跟《大鱼海棠》的方向不太一样,当太乙真人骑着猪出现的时候,我们就知道《魔童降世》没有那么严肃。不是说动漫不能严肃,而是说欢脱的氛围,很容易让观众进入动漫的情景中。

而且很关键的一点是《魔童降世》的后半段没有垮掉,这实在令人松了口气。特别是最后太乙真人和哪吒,以及申公豹和敖丙两两对阵的那一段,如果这时候申公豹召唤出一只放着黑烟的巨大虚拟豹子,而太乙真人召唤出一个放着金光的大仙,两人一出手就将一座山铲平,跺跺脚就能山崩地裂,那这一段就完全垮掉了。

《魔童降世》的处理非常巧妙,特别是双方在江山社稷图里打斗时,敖丙不小心将四个人冻在一个冰球里,太乙真人和申公豹放屁和吹气的那一段,实在令人捧腹大笑。最后的对决不一定要那么正气凛然,那么正邪不两立,反面人物申公豹,以及龙王、敖丙等等,他们也有他们的诉求,而且谁都知道,他们的诉求很合理。

当然,《大鱼海棠》的发展方向也很不错,只是这个发展方向对情节和内核的要求非常高,那是一个更能考验制作团队的难题。

我先说了《大圣归来》,又说《魔童降世》,再说《大鱼海棠》,最后说《魔童降世》,都是在一贬一扬,不是说在凸显《魔童降世》,而是前面的两部确有许多不足之处。况且《魔童降世》也并不是那么尽善尽美,只能说相对而言做得很不错。

在《魔童降世》的最后,播放了《姜子牙》的预告片,显然这是一个系列的国漫电影,希望《魔童降世》的制作团队,能在这个系列中继续成长。

至于明年上映的《姜子牙》,不知道主题是不是申公豹提出的,妖仙和人仙的不公平待遇问题。不过《魔童降世》的成功,给了《姜子牙》巨大助力的同时,又给了它巨大的压力,如果《姜子牙》不能更加精彩,甚至只是同样精彩,可能都没有《魔童降世》所能达到的热度。

6. 对国漫未来的期许

令人期待的是,按照国漫现在的发展速度,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能进入百家争鸣的盛况。《大鱼海棠》是一个方向,《大圣归来》《缘起》《魔童降世》又是一个方向,还有很多其他的发展反向,比如之前提到过的《秦时明月》、画江湖系列以武侠为内核的发展方向,《斗罗大陆》《斗破苍穹》的发展方向。

而《魔道祖师》其实应该跟《斗罗大陆》这个方向区分开来,首先它代表的应该是2D动漫。不是说3D动漫的时代来临后,2D动漫就死了,它依旧能大放异彩,《魔道祖师》就比许多3D国漫要精彩。

另一方面,《魔道祖师》代表的又是以情节引人入胜的方向,这是它很独到的一面。要知道这是一部仙侠国漫,这个题材不大可能引发观众的共鸣,所以它就干脆放弃了共鸣,以曲折又恰到好处的剧情吸引观众的眼球。

在这一点上《魔道祖师》做得很到位,不管是魏无羡的遭遇,还是那种正中有邪、邪中带正的把控,都恰到好处。还有一部以情节吸引人的动漫,叫《端脑》,那是一部科幻类或者带有科幻元素的国漫,不过它主要还是以推理、脑洞为主题。

其实《端脑》的这个方向也不错,正好国内的科幻事业也在成长期,而国内的大部分导演又都不会拍科幻电影,或者电视剧。如果把科幻交给国漫,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比如刘慈欣老师的《三体》要拍成电视剧,就挺让人担忧的。有很多仙侠、玄幻类的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效果都不尽人意。这是因为,那都是些幻想类小说,它的核心是一个“想”字,或者可以形容為虚构。往往在看小说的时候,读者的想象力能跟小说的情节遥相呼应,产生很不错的效果,而一看到电视剧,就完全“无感”了。

这是因为电视剧里的人物、道具都是真实的,它完全阻断了可以散发想象力的空间,也就是说电视剧的本身,就丧失了仙侠、玄幻的内核。所以我为《三体》的电视剧版感到担忧,更害怕导演的功力不够,无法把《三体》中那种颠覆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内核给拍出来。

从《秦时明月》到《魔道祖师》,从《龙腾虎跃》(《秦时明月》的电影版)到《魔童降世》,它们的主体都以虚构为主。而言情、都市这类的类型,却并不适合国漫,因为动漫是散发想象力的产物,电视剧这种实体影视很难触及的虚构面,才是动漫的优势。所以动漫的另一个发展的大方向,应该是以想象力为核心。可以多改编一些成熟的幻想类小说,来充实国漫,饱满国漫。

结语

本文中提到的国漫都是些有代表性的国漫,还有一些未提到的国漫,一种是笔者没有观看过的,一种是国漫中的失败品。

先说前者,据朋友说《观海策》《万界仙踪》等等国漫也都挺不错的,只是笔者是个以写科幻小说为生的作者,这种类型的小说很耗脑力和精力,我虽然很喜欢动漫,却也没时间去一一观看。当然这也从侧面说明,国漫事业正蓬勃发展,因为就在几年前,我还能拍着胸脯说:“所有的国漫我全都看过。”

现在就不敢这么说了,有时候跟朋友聊天,有些国漫的名字我听都没听说过。这一点非常危险,再往后退一步,我都要变成伪国漫迷了。

至于一些失败的国漫,比如说《尸兄》,有人说《尸兄》是被禁播的。这个说法是不是谣言我不知道,不过《尸兄》实在是越来越让人看不下去。

《尸兄》的失败,可以归结为它太注重迎合观众的口味,结果在各种口味之间摇摆,完全丧失了吸引人的内核。前面说过,一部好的动漫,它的内核要符合时代的价值观,以及拥有当代的文化内涵。

这些内核都是笼统性的,是可以大范围引起共鸣的东西。而绝不是那种细节上或者临时起意的共鸣,作为反面例子,《尸兄》可谓演绎得淋漓尽致。当时萝莉很火,那就在动漫中设计个萝莉,超能力也很火,那就加入超能力。结果《尸兄》变成了个“杂货铺”,完全丧失了核心价值观。

不过失败并不可怕,毕竟国漫是在一个成长期,不走弯路是不可能的。说一千道一万,我希望国漫能越来越成熟,同时我也希望出现一些科幻题材的国漫,因为从理性看待万事万物,从源头看待万事万物,正是现在的年轻人所缺少的一环。

猜你喜欢
国漫魔童李靖
“国漫崛起,我为冬奥助力”优秀作品选登
国漫真的崛起了吗?
The Analysis of Color Narration of Animated Film Ne Zha
《哪吒之魔童降世》经典台词
国漫热血路,独有气质华
Staff development:an essential segment i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热血告白:有一种动漫叫国漫
李靖的气度
李靖的气度
不争辩的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