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如其人

2019-09-10 02:33黄晓娇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桂子恩师老师

黄晓娇

書如其人。读一本书,就是读一个人,仿佛听他在跟你说话,你也在跟他对话。他说出来的话你懂了,他就没有白说;你懂得了他的话,你就没有白读。书被读过,你和他一起,完成了一本书的共同创作,比如手头这本叫《桂子山上的树》的散文集。

人其实是孤独的。我们很难面对面与别人敞开心扉,但是如果隔着一层东西就会不一样。隔着手机屏幕,再陌生的人也能相谈甚欢。隔着遥远的距离,再羞于启齿的话也能说得出口。如果隔着书,隔着纸页的话,时间和距离就更不是问题了,说话的人和听说话的人不必同时在线。说的人尽管说了,话都留在那儿,而听的人什么时候想听都行,随时捧起书,都能得到言犹在耳的感觉。读者和作者的心灵可以随时随地不约而同地跳动,这种交流的快乐是迷人的,它让孤独走开,它让一个人的心与别人的心一起共振,哪怕是悲伤绝望,哪怕是愤慨苦闷都有回应,这回应让人的心感到快乐。书让我们在大千世界,在芸芸众生中找到彼此,阅读让我们感知到自己的存在。让我们因为知道自己并不孤独,所以快乐。

晓苏是温情的,每每读到他写亲情的文字,总忍不住热泪涌动。已年过半百的人,犹记得儿时父亲把自己扛在肩头爬山时累得大气喘吁吁,记得父亲送自己上大学时扛着沉重的大木箱累得大汗淋漓。他不避讳说父亲的不好,但是他更懂得要感恩,要知好歹。他说:“作为儿女,如果我们对父亲一时的过错念念不忘,并且耿耿于怀,甚至当作不敬不孝的借口,那我们就未免太狭隘了,太偏激了,太荒唐了。倘若真是这样的话,我们这些当儿女的,不是缺心眼就是缺良心。”他的话句句都敲打人心,不知多少人看到这些话要感到汗颜。

对逝去的堂兄“大哥”,晓苏的回忆率真,朴实,温情中有含泪的克制。回忆的结尾,他说:“一年来,不知大哥在天国里过得怎样。但愿天国里什么都有,有烟吸,有酒喝,有肉吃,有人陪你唱酸歌,陪你说笑话,陪你打上大人,还有人给你送绣花鞋。”这才是真兄弟,真情真性真懂你,毫不矫情。

晓苏是个重感情的人,不仅对自己的父母亲友很重感情,对自己的师长也一往情深。他写他的中学老师程家箴,记忆仿佛穿越时光回到了三十年前的中学校园,他记得老师穿的衣服,记得老师吃的菜,记得老师讲课的动作,记得老师为他改过的作文,如数家珍,历历在目。程老师一腔热情倾洒在教育上,他教学有方,带领孩子们走出校门,走到田间地头去体验生活,去采访劳动者,他改作文“善于在关键处落笔,三言两语的旁披就能让我豁然开朗,心明眼亮。”可以说,没有程老师的影响,就不会有后来热爱写作并卓有成就的晓苏。在桂子山,晓苏又遇到了生命中另一位更重要的恩师,那就是著名学者王先霈教授。晓苏孜孜不倦听从王教授讲座,三十年来几乎听到痴绝的地步,他细数王教授讲座的地点和篇目,令人惊叹他的记忆是如此之好!也许对恩师的仰慕是触及灵魂的,所以老师的风采他镌刻于心。我想起了孔子的弟子们,把恩师的一言一行记载于册,无比敬仰,无比虔诚,字字玑珠在心里灼灼闪光。

我常常想,我们何以是“我”?在阅读中,我是我,因为在书中我看见别人的喜怒哀乐生离死别,我照见了我自己也有一颗跳动的心,这颗心会激动喜悦,会悲伤失落,会歌哭,会艳羡,会感慨,会思索。对着书本,把自己痛痛快快地当个人物的感觉真痛快啊!书,就是李白的月亮,举杯一邀就在那儿,跟你掏心掏肺的。你心里有什么,就能在书里看到什么,没有比它更懂你的了。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能照出你的一段生命,每一本书里都有一个两个甚至更多的人陪伴过你。晓苏《桂子山上的树》里有许多人,男女老少皆有,有的已经逝去,有的正在新婚,有人的未来已经结束,有人的前程正在展开。他们热热闹闹说着笑着,安安静静走过活过,正过着你我即将或者曾经的人生。文字真好啊,晓苏的世界里有那么多人,看似寻常,只因有文字的记载,他们的生命力就不会如烟尘散啊。无论什么人,在有情怀的人眼里笔下,都存在得有价值。我感念晓苏的一支生花的笔,一颗温软的心,他让读者如我,作为一个旁观者的心灵也得到许多慰藉。

晓苏的散文有学者的庄重,有源自油菜坡农民的质朴,有天性的实诚,更有智者的幽默俏皮。他关注故乡的变化,他买菜做饭支持爱人看奥运,他为朋友的孩子主持婚礼,他给博导的书写序,他给青年作家写书评,他给中学教师谈话,他谈小说创作,谈文学评论,他的胆子要多大有多大,他的人缘要多好有多好,他秉持一颗与人为善的心,宁愿为难自己,常常多行善事,多积福德,所以他成全了别人,也成就了自己。读晓苏的书,仿佛挖掘一座宝藏,能陶冶情感,能豁达心境,能提升水平,能关照人生。幸会《桂子山上的树》。幸会晓苏!

(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市艺术学校)

猜你喜欢
桂子恩师老师
曾字拜见恩师
谢谢您,我的恩师
桂花
采桂花
老师的见面礼
怀念恩师欧阳天晶
六·一放假么
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