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生态美蕴

2019-09-10 16:56汤军
美与时代·下 2019年11期
关键词:山水诗自然王维

摘  要:盛唐诗人王维以其归于自然的本真之心和静心息虑的观照方式,使其山水诗中呈现出生机盎然、澄明静寂、物与人谐的审美意境,体现了自然万物的质朴之美、自然各物的和融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的生态美蕴。深受儒家的“天人合一”“生生不息”,道家的“道法自然”“万物齐一”,佛家的“缘起论”“众生平等”等古代生态哲学思想的影响,其自身的人生经历和礼佛悟禅的生活方式,是形成王维山水诗中独特的生态美蕴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生态;自然;和谐;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唐诗中的生态意识与中华美学精神研究”(16ZWD002)阶段性研究成果。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生态审美逐步形成。生态审美是一种崭新的生态世界观,它是以探寻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关系为出发点,关涉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宇宙等,多重生态审美关系的重新构建。其目标是致力于改善工业革命造成的人类社会“非美”的生存状态,建立一种主体与客体、人与大自然相互融合的、和谐共生的审美生存状态。

我国古代哲学中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儒家有“天人合一”“生生不息”“仁民爱物”的生态思想,明确了天、地、人是天然统一、不可分割的,人与自然是和谐一致、共生共息,天地万物的一切都应当被尊重关爱。道家主张“道法自然”“万物齐一”的生态思想,认为宇宙万物之本原的“道”源于自然,人与自然万物具有先天的平等性,崇尚天地万物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佛家则以“缘起论”为其思想核心,认为世间万物众生皆有生命、灵性和佛性,无论是“有情众生”还是“无情众生”,都有自己的生存权利和生存价值。所以,佛家怜悯万物而不杀生,信守众生平等而关爱万物,这是一种至高境界的生态伦理思想。受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哲学思想的熏陶,以及自身的人生经历和礼佛悟禅的生活方式的影响,盛唐诗人王维以其归于自然的本真之心和静心息虑的观照方式,使其山水诗呈现出一种生机盎然、澄明静寂、物与人谐的审美意境,体现了自然万物的质朴之美、自然各物的和融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的生态美蕴。

一、自然万物的质朴之美

自然界的万物都有其质性自然的生态之美,而万物最原始的美就体现于它的质朴之美。在王维的许多诗歌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自然万物的质朴之美。苏轼称赞王维的诗歌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1]在山水诗歌创作中,王维表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才能——将诗情、画意、音乐完美地融合,从而多角度展示出自然生态的原始质朴之美。王维以画家的艺术才能,描画出自然景物的形神风貌,并绘着以质朴自然的色彩,从而呈现给读者一幅幅充满勃勃生机的自然生态画卷。

王维的山水诗歌主要是从色彩和音响来表现自然万物的质朴之美。

就色彩而言,首先,王维以画家的艺术才能,运用大量的色彩词汇,绘就出多彩的自然景物,表现大自然景物的多姿多彩,呈现出原始质朴之美。如《辋川别业》中的“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①,草“绿”得都能够漂染其他物品了,花“红”得都似乎要燃烧起来了,通过“绿”和“红”两个色彩词的鲜明对比,令自然之物活跃的生命和盎然的春意跃然纸上,尽显草与花的原生态的朴质之美,同时也可看出王维非凡的着色技巧。其次,王维常常利用颜色的对比形成鲜明的色彩反差,从而令人炫目而新奇。王维喜欢把红色和黑色、红色和白色、红色和绿色等具有明显反差的色彩词放在一起,更为真切地展示自然景物的明丽之色,从而展现其深得画中三昧的艺术魅力。如《田园乐七首》之六中的“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中的“桃红”和“柳绿”就形成了明显的比对,通过这一红一绿的对比,那春天盛开的艳红桃花和绿茸茸的柳条如现眼前,将那花红柳绿的纯美之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也给读者展现出了一幅春意盎然的亮丽画面。最后,王维在创作诗歌中,在描绘自然景物时,不仅注重静态景物的描写,更在于将这些景物写活,动静结合,以此来展示大自然充满原始活力的生态之美。如《书事》中“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诗中的“上”字,堪称是全诗中的点睛之笔,我们不仅可见苍苔的蔓延,更可感那苍苔的青绿色好像快弥漫到人的衣服上了。这“上”字,活画出自然景物欣欣生机,不仅侧面写出了小院内的安静祥和,更是写出了青绿的自然景物沁人心脾,自然的质朴之美也扑面而来。

王维具有超凡的音乐才能,其自然山水诗中有很多的自然音响的描绘。王维能以空灵的心境,静观大自然的微妙变化。他能运用以动衬静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灵动之美。以《鸟鸣涧》这首诗为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歌描绘出桂花缓缓飘落草地的动景,以桂花飘落的动景映衬出自己悠闲无事静态;继而又以夜晚的宁静衬托出春山的空寂。由夜静两个字,我们可以得知诗人其实是无法看见桂花飘落的,实质是由于夜太静谧,人心太空寂,诗人才于寂静中感知到了桂花的花开花落。夜幕降临,月亮升起,皎洁的银辉洒满空谷,竟使山鸟惊觉,在月光笼罩下的春涧中发出清亮的鸣叫。如此空静灵动的艺术境界,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在沉静的深山明月下,闻到了花香四溢,觉到了花开花落,听到了山鸟的啼鸣,这一切使得内心静谧而闲淡。恰如学者王志清所论:“以视境和听觉上的超常来展示灵魂的极度自由,体验到自我的无为与山水的无为的默契,而深得天籁静寂之神谛,无意无为而自生自化,诗中一派天道自然的灵气和静意。”[2]而在这“一派天道自然的灵气和静意”中更呈现出一种自然之物的物各其性、随性生发的纯朴之美。

二、自然各物的和融之美

王维的诗歌不仅绘声绘色地描绘出众多的山水自然意象,而且诗中的各种自然意象相映成趣,和融一体,构建出明静秀美的山水意境,表现了大自然中各物和融相处的生态之美。

《辋川集》中的《木兰柴》:“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秋日夕照,层叠的山峦隐匿在金色光芒的余晖下,山岚之气飘散在余晖之中,和融而相谐。成对的飞鸟,相随相逐远遁于五彩斑斓的余晖之中,自在而和乐。傍晚山林的雾气在夕阳的照耀下,缤纷灿烂,飘忽不定。夕照、山峦、林木、鸟儿、彩翠、山岚,亮丽的色彩,和谐的景物,幽美的境界,构成了一幅和融唯美的自然生态画卷。清代王士祯的《唐贤三昧集》中有赞誉此首诗歌的评论:“是咏木兰柴一时景色逼人,造化尽在笔端矣。”[3]又如在《辋川集》中,有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之景“深林”,一是《竹里馆》,还有一首是《鹿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描绘了在幽静的深林中,皎洁月光,竹林深处,在明月相伴静静照耀下,诗人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谐和静谧的深林之境与诗人的怡然自得相得益彰。《鹿柴》里的“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笼罩在落日余晖下的深林,累累青苔,格外幽然,抒发了诗人独居深林,迹绝人际的悠然心境。山间深林中的一切景物是那么的自然美好,使人们真切地领略到了深林中自然景物之间相衬相谐的自然之美。

王维的自然山水诗中,对各种自然景象的盎然生机的描画,也充满了生态之美。诗人的隐居生活悠然从容,他常常悠游徜徉于山水之间,随着他的足迹,所到之处的自然之景,也呈现现出种种不同的、盎然的生趣之美。例如《鹿柴》中,诗人身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深山里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山中内部一派清静和融的自然景象。而在《木兰柴》中,诗人是身处“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的山外高处的所见所感,描绘的是落日余晖下飞鸟归林的一派绚丽和融的景象。另如《茱萸泮》中的“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辛夷坞》里“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以明亮的色彩,把山中鲜花盛开之景,描绘得绚烂多彩,更展示了春天山间自然勃发的生态之美。

王维的山水诗在自然中寄深意,于画意中见生趣。隐居在蓝田,周游于辋川,他以超凡的艺术才能,向我们展示了溪水湖面的自然明秀之美。《斤竹岭》“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高阔的天空,修长的翠竹,清澈的小溪,荡漾起青翠的涟漪。诗中的自然之物相融生趣,呈现出自然优美的生态之趣。从“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欹湖》)中,我们看到的是倒映在湖水里的青山白云的明丽之景;从“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临湖亭》)中,我们看到的是临湖亭外湖面莲花盛开的秀逸之景;从“分行接绮树,倒影入清漪”(《柳浪》)中,我们又看到了清澈的湖水中树木倒影的幽美之景。诗人笔下的修竹清溪,青山白云,花草树木,相互映衬,和谐共生,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和融。正如苏辙在《题王诜都尉画山水横卷三首》(其一)中评云:“摩诘本词客,亦自名画师。平生出入辋川上,飞鸟鱼泳嫌人知。山光盎盎着眉睫,水声活活流肝脾。行吟坐咏皆自见,飘然不作世俗辞。高情不尽落缣素,连山绝涧开重帷。”[4]

三、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在盛唐诗人的诗歌中,多描绘出大自然的勃发欣然的景象,诗人们置身于自然,身心怡然愉悦,于是吟唱出一首首人与自然和乐相融的诗歌。这表明了盛唐诗人有着顺应自然,与大自然和融共生的生态思想。他们认识到人们应该去遵行自然规律,爱惜自然,与大自然一同生长,共同生存,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生态哲学境界。

王维的山水诗中,往往不是直接地表达对大自然崇敬之情,而是通过对自然之景的“清静”“空灵”“淡泊”境界的领悟,表达自己归隐山林、顺应自然、物我合一的悠然心境,尽显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以《鹿柴》为例:“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空山深远而不见人,但隐约听到人的话语声,金色的夕阳照射着深林,斑驳的光影洒落在青苔上。这是一个景色深邈,清静幽然的自然之境,这也正是诗人所追求的一种内心之境。此时此刻,大自然是倾诉衷肠的好友,是慰藉心灵的良伴,人生的种种失落,仕途的种种烦忧,都被这清幽的自然之景消解了。王维不但能领略到自然景物的清静,并且可以越过自然景物的表像,提升修炼自我内心的安宁娴静,从而达到身体上的放松和精神上的自在,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王维山水诗中所呈现的悠然淡泊之境,常常使人仿佛忘记了世俗的欲望与尘累,这些诗歌不仅真实地描写出诗人隐逸幽然的生活环境,而且也显现出诗人抛开世俗、与世无争、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平静安详的心境。如其诗歌《青溪》:“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請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随着青溪潺潺流转,山间的自然景物鲜明而富有生趣。青溪的清逸之趣正投合诗人的素闲之志。这里既展现了诗人与自然谐和的契合感,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宇宙的归顺感,王维以归隐山林、远离世俗的超脱来寻求精神的自由。诗人在自然山水中放飞自我,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拥有了真实详和的内心和自我。在这种心境中,诗人的生命、情感已经与自然山水融和一体。再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山林生活自在悠然,兴之所致,信步独往,那份快乐闲适唯有诗人自己心领神会;行至溪水的尽头,坐看天上的风云。没有执念,就能随时随处观赏到大自然的美好;偶然遇到林间老者,与其尽情谈笑,以致忘怀归期。诗人怡然自得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跃然纸上。南宋魏庆之的《诗人玉屑》中评誉:“此诗造意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5]。王维在行云流水般的无心自在中,即刻与妙境无穷的自然相融合,达到物我两忘、物我一体之境,从而忘记了那流变无常的世俗世界,获得真正的精神自由。王维不是把大自然当做一个逃避世俗的避难之所,而是融身于大自然之中,追求一种与自然平等共生的和融审美之境。

注释:

①文中王维的诗歌均出自:王维.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

参考文献:

[1]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M]//东坡题跋.北京:中华书局,1985:94.

[2]王志清.王维的生态观及其诗的生态形质[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5):28-34.

[3]王士祯,撰.张明非,译注.唐贤三昧集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68.

[4]苏辙.题王诜都尉画山水横卷三首[C]//逸凡,点校.唐宋八大家全集.广州:新世纪出版社,1997:281.

[5]魏庆之.诗人玉屑[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314.

作者简介:汤军,硕士,盐城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山水诗自然王维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瞻谢公亭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浅析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境界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