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三王”

2019-09-10 10:06冯建国
炎黄地理 2019年11期
关键词:王勃

冯建国

中国历史上有文坛“三王”:王通、王绩和王勃;魏晋“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宋代“三苏”:苏洵、苏轼、苏辙。而“三王”的故里就在在万荣县通化镇。

王通

王通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官宦之家,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史料云,“十岁,其父王隆告以《圣经》之事,通再拜受之”,遵父意仿孔子《春秋》而作《元经》。

年龄稍长后,远出外地,拜东海李育学《书经》,拜会稽查夏典学《诗经》,拜河东关子明学《礼记》,拜族人文忠华学《易经》,拜北平霍极学《乐》,笃学六载,造诣颇深,慨然有苍生之意,树四方之志。

他19岁赴长安,在太极殿向隋文帝献《太平十二策》,因其锋芒毕露,遭到群臣的反对,失意而退居家乡,遂作《东征》之歌。后文帝闻之歌,召其返京。王通婉绝。大业元年(605年),炀帝召通,仍然不去。至北山白牛溪潜心著述,至九年写成《礼论》25篇,《续诗》360篇,《元经》31篇,《易赞》70篇。又作《中说》以寄抱负。在著书立说的同时,他又聚徒讲学于龙门,声望日高。

隋大业十年(614年),隋炀帝召王通出任蜀郡司户书佐,他还是未去。十一年又召任他为著作郎,国子博士,他也婉言谢绝。十三年(617年)不幸染疾,七天后不治身亡,年仅33岁。平心而论,在唐初的历史上应有王通的一席之地,其贡献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堙灭。他倡导佛、儒、道三教结合,在文学上强调文以载道,重行轻文,反对六朝以来的只偏重形式的文风,对中唐古文运动有较大的影响。他重视民歌,主张采诗以观民风,知政以教得失。

王绩

王家的輝煌与贡献,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人或者一代人,而在于它拥有一个非常优秀的群体。

王通的弟弟王绩16岁时,游历长安时拜见大臣杨素,由于其才思敏捷,出口成章,被称作“神童仙子”隋大业元年,他被举了孝廉,授秘书省正字。后任六合县丞,因他嗜酒不任事,放荡不羁,被弹劾。于是回到万荣故里,务农养鸡,耕田种桑。闲暇之时,常登北山,游东皋,遍访周围名胜,自号“东皋子”

唐武德八年(625年),他又侍召门下省。每日供酒三升,侍中陈叔达令日给酒一斗,时人称为“斗酒学士”。他品尝各家名酒,“饮至五斗不乱”,足见其酒量之大。但量再大也有醉酒时,他又因嗜酒失职,丢官返回乡里,隐居于东皋,潜学《周易》《老子》《庄子》等。因此,受老庄思想影响颇大,行为也难免有一些道家风范。

王绩常以酒作题材,仰慕阮籍与陶潜,奉为楷模,并以此作诗《醉后》:“阮藉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百年何是度,乘兴且长歌。”而在自我修养上,又追求个性解放,期望摆脱封建礼教束缚。这种思想在他的《赠程处士》一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礼乐囚姬且,诗书缚孔丘。不如高枕上,时取酒消愁。”对当时的社会,他又表现出极为不满,在他的《赠薛收》一诗中写道:“豺狼塞衢路,桑梓成丘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他的诗歌也多是不拘一格,抒发情怀,其代表作《野望》已成为一种成熟的律诗:“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歌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不仅生动地写出田园景色和他的闲适生活,而且格调清新,脱尽了六朝风习,不失为当时的上乘之作。

不过,在他的诗中,由于情绪所致不免流露出许多消极的词语。譬如他有一首叫做《过酒家》的诗这样写道:“此日长昏饮,非关养灵性。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在晚年时,他更是心灰意冷,曾在《自撰墓志》中写道:‘“才高位下,免责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足见他厌恶仁途,不求闻达的思想。

王勃

“三王”之中,名气最大的当是唐初著名诗人王勃。

王勃自幼成长在书香之家,六岁时即善诗会文,九岁读颜师古《汉书注》时,发现书中误失,著成《汉书注指瑕》一书,10卷。十岁就精通六经。十四岁时,右相刘祥道巡行关内,王勃作《上刘右相书》,陈论朝政得失,对当朝穷兵黩武、重商轻农、执法不严、用人不当之处多有指责。其情痛切,其言中肯,被赞为神童。刘甚赏识,推荐给朝廷,经过对策,取得高第,授朝散郎,后又任沛王府修撰。

在此期间,曾写了不少歌功颂德的文章。当时宫廷盛行斗鸡,各王多积极参与。一次,沛王与英王斗鸡嬉戏。王勃在有旁观战,一时文兴勃发,就信笔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的游戏文章。不料风传开去,被高宗看见,认为他是故意破坏诸王之间的关系,遂被逐出沛王府。

王勃官场的失意,却导致了他文学事业的辉煌。在这之后,他离开长安,远游蜀中一带,每每登山临水,寻朋访友,多有记游抒情之诗,借以寄托抒发他坚贞不屈、愤世忧时的感慨。此时,也正是他一生文学创作的高峰,著名的《杜少府之任蜀州》就写在这个时候:“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途,儿女共沾巾!”

咸亨三年(672年),他由蜀中回到长安,吏部侍郎裴行俭早闻其名,意欲召用。勃在《上吏部裴侍郎启》中指出,朝廷以诗赋取士,未必能真正选用英才,,竭力主张从“激扬正道,大庇生人”的实际本领上物色“骏首”、“真龙”,颇有逆世树新精神。后被补为虢州(今河南灵宝)参军。谁知好景不长,却又犯事。王勃在恢复公职后,认为这个微小的职务对他来说是“才高而位下”。他恃才傲物,清高自负,因而甚遭同僚嫉恨。当时有一官奴曹达犯法,藏匿其家。王勃怕事发论罪当斩,遂将曹达杀死。本应定罪当斩,恰遇改元大赦而免死,但其官职又被免去,父亲也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年),王勃借钱前往交践探望父亲,路过洪州(今南昌),正值阎都督伯屿重修滕王阁落成,大宴僚吏宾客,盛会空前,王勃应邀前往赴宴。阎伯屿本打算将其女婿早已写好的《滕王阁序》出示众人,用以炫耀女婿的才华,却故意在席间佯请众宾作序助兴。众宾客知其用意,所以互相推诿,无人应和。独王勃初来乍到,不解其中实情,借着酒兴欣然命笔。

阎伯屿见王勃不识相,遂愤然离席,密令手下之人站在王勃的身旁,凡王勃落笔出句,均逐一向他报.知。家人开始告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伯屿讪笑道“不过老生常谈”。接着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伯屿脸色凝重,沉吟无语。当报到“落霞与孤骛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时,阎伯屿不得不心中叫绝,转怒为乐,回至席上,惊喜交织地说:“奇才也!”等写到“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诸句时,阎伯屿早拋弃了蒂荠,心神飘然,热情款待王勃,直至极欢而别。

王勃探望父亲后,又随父迁回江南,归农隐居。此期间,王勃潜心著述,修撰了《续书》16篇,以及《周易发挥》、《唐家千岁历》、《百里昌言》、《黄帝八十一难经注》等。内容涵哲学、历史、训沽、历法以至医学诸方面。特别是王勃所作的诗文,突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文浮艳、颓靡的内容,改变争构纤维、意为雕琢的习气,抒发了政治感慨与进取精神,颇具健康倾向。尤其对推动五律的发展,改造拘泥“四六”的死骈,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海内,人称“初唐四杰”,勃居其首。

猜你喜欢
王勃
蜀中九日
知己别
王勃:在秋水里拥长天一色
精雅印刷卖壳投资者多加留意
王勃
王勃
一字千金王勃
王勃一字千金
王勃被窝里出佳作
浸润少年文采 架设诗意虹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