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制造型企业精益化管理的探究

2019-09-10 01:21卫雄飞赵文军闫强
锦绣·上旬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精益车间节点

卫雄飞 赵文军 闫强

摘 要:在国家实体经济增长缓慢、军品市场放开竞争的严峻形势下,航天军工企业市场化转型的压力巨大,全方位地推进精益管理是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升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为适应企业精益化转型,传统粗放式的车间管理模式远远落后于市场需求,不能满足客户对产品质量、采购成本、交付周期等方面的现实需求,需要在企业的制造车间全面推行体系化的精益管理模式。

关键词:制造型企业;精益化管理

一、制造车间推行精益化管理的背景

生产车间传统的管理模式比较落后,日常管理靠感觉、凭经验,管理没有体系化数据化,没有针对性的绩效指标体系,没有量化的指标数据。生产组织时,物流路线不科学,物流器具不规范,导致物流效率低下;生产设备故障频发、维修周期长,严重影响自制零部件的准时产出;外购外协件的管理不善,没有预警机制,产品配套性差,导致装配时缺料等待的问题突出。

二、制造车间精益化管理的总体思路

在传统制造车间建立系统性的精益生产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营效益。通过对人员、设备、物料、工艺、信息等生产要素,进行科学地计划、精细地组织和协调,保证生产现场的物流和信息流的畅通,实现零部件和成品的准时化、均衡化生产。

车间建立绩效指标管理体系,通过聚焦关键成功要素,持续关注指标变化趋势及单位内部存在问题,牵引改善项目驱动经营绩效的提升。通过量化的指标管理模式,从数据结果、变化趋势中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全员精益理念的导入,精益文化的营造,鼓励和激发全体员工精益改善的热情和动力;通过精益提案和改善项目的开展,发现和消除企业生产过程和管理流程中的浪费环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三、制造车间精益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践

(一)建立面向车间“七大任务”的绩效指标管理体系

在制造车间建立绩效指标管理体系,导入科学合理的精益工具,完善和健全管理制度,把车间管理的“生产、质量、成本、设备、安全、环境、人事”七大任务,量化为数字和指标,分解到各生产班组。

(二)建立“后拉式”的生产计划组织体系

(1)生产计划的制定

在制造车间建立“后拉式”的生产组织和计划体系,就是以产品总装调试的需求为龙头,拉动下游工序和底层零部件按照节点计划顺序产出,下游部门、后续工序根据前道工序的需求节点准时供应,实现零部件有顺序、按照计划节点均衡产出。拉式生产中,从系统总成到各零部件,产品各组成部分的从属关系和配套数量体现得更加明晰,物料需求节点的层次更加分明。

计划编制时要严格区分各零部件的自制、外购、外协的属性,分层次、分类别的制定出各零部件的投入产出节点。生产车间的计划必须包含典型零部件标准生产周期,科学合理的估算出各关键零部件的实际生产周期和成品的装配节点,提高计划的准确性与可执行性。

(2)生产计划的下达和管控

车间要实现对计划的有效管控,必须实现生产准备计划与自制零部件计划的分册管理。生产准备计划主要关注车间外部物料的相关信息,特别关注外购件和外协件的采购数量、周期,毛坯到货节点。对承制的长线产品要绘制网络计划图,标明该产品的关键生产工序,制定各工序的投入产出节点和产品批次循环的信息。增强对关键部件或大部件整体计划的把控与风险点识别。

车间以“作业计划派工单”的形式把生产计划下发到各作业单元和生产班组,派工单要体现作业计划的四大要素:零部件的数量、投入生产的时间节点、零部件完工交验的时间节点、零部件的批次信息。通过派工单组织生产,实现节拍管控,解决操作者生产效率监督问题;增加产品投产节点计划,促进计划执行有效性,实现准时化交付;解决生产顺序问题,实现产品齐套性组织;实现信息反馈,监控生产进度实施,合理调控生产工序的关键节点,确保产品按照生产计划准时交付。

四、建立高效规范的物流体系

(一)生产设备的布局调整和优化

车间根据油缸产品的特点,规划设计了“两线一单元”,即缸筒生产线、活塞杆生产线、活塞缸盖等盘类零件生产单元的整体布局。依照生产加工的工艺流程,优化缸筒生产线的布局,除去热处理工序,缸筒加工的流程:粗车→钻孔→焊接接头座→镗内孔→珩磨内孔→精车,调整和配置加工设备。活塞杆生产按照工艺流程进行布局调整,详见图5所示。相应的生产设备按照“两线一单元”的工艺流程进行优化配置。

(二)物流规则的制定

物流规则本着合理利用生产现场空间、安全生产为原则,使物流快捷通畅、路径最短。根据车间油缸产品多品种、小批量、柔性化的现状,物流规则和物流路线依照生产布局的不同分别设置。缸筒、活塞杆生产线采用“一件流”的物流方式,零件在传送带或滑轮货道上,按照节拍时间在各作业工位上顺序流转移动,实现产品不落到、不存放。单元式生产的物流规则是:零部件在专用的货框中存储,毛坯和成品分类存放,生产现场的货框定位放置、物料定时流转。

五、推行精益化管理的實际效果

(一)定量成果

在车间导入绩效指标管理模式、建立精益生产管理体系,三年来各项经济指标都有明显的改善,成果巨大。车间的项目节点完成率从三年前的72%上升至96.3%;车间的重点设备停机时间从317小时/月,下降到154小时/月;车间在制品库存天数从216天,下降到目前的125天。从车间生产成本的降低和生产效率的提升两方面计算,三年来节创价值达780余万元。

(二)定性成果

通过生产计划组织的变革、设备布局的优化调整、高效物流系统的建设、关键设备“TPM”的开展,初步建成了准时化、均衡化的精益生产体系。更新了生产车间的管理模式,建立了绩效指标管理体系,导入科学的精益工具,把车间管理的七大任务量化为数据和指标,分解到各生产班组,实现了企业战略目标的分解和经营压力的传递。

营造了积极健康的精益文化,通过全员参与的精益提案和改善项目,在生产车间营造了“全员参与、持续改善”精益文化,鼓励员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尊重员工的建议和意见,充分调动了员工参与车间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猜你喜欢
精益车间节点
电力企业成本精益化管理提升研究
浅析PFMEA在总装车间生产制造中的应用
基于移动汇聚节点和分簇的改进节能路由算法
CAE软件操作小百科(48)
掌握核心技术 赢在精益制造
基于点权的混合K-shell关键节点识别方法
“扶贫车间”拔穷根
厚植精益文化离不开领导干部“四先三进”
A7_p69
浅谈基于P2P的网络教学系统节点信息收集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