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的设计与建造

2019-09-10 07:22周云峰
档案与建设 2019年1期
关键词:桥头堡设计院桥头

周云峰

2018年12月29日,是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50周年纪念日。作为第一座由中国人自行设计、自主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特大型桥梁,南京长江大桥以气贯长虹的“中国跨度”和气壮山河的民族气概,见证半个世纪的历史风云,彰显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2018年12月26日,江蘇省档案馆联合江苏省政协文化文史委、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市档案局、南京市博物总馆等,在中共代表团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举办了“国家记忆·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50周年档案史料展”,为大桥50岁华诞献上一份致敬和祝福。

展览开展以来,吸引了成千上万名观众前来观展。丰富多彩的展陈内容中,有一组形态各异、各具特色的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建筑设计图,令许多观众驻足端详,产生了浓厚兴趣。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设计中这些美术方案出自哪里?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确定的?期间经历了哪些修改和调整?又是怎样建成的?这一系列问号,随着尘封50多年的南京长江大桥档案揭开面纱,终于有了一个清晰的答案。

方案初定

从铁道部大桥工程局1959年12月《南京长江大桥美术设计方案的说明书》中我们了解到,南京长江大桥是继武汉长江大桥之后着手筹建的一座跨越长江下游的公铁两用特大城市桥梁,工作艰巨复杂,不仅在国内首屈一指,在国际上也是少见的。关系到桥梁整个形象的桥头建筑艺术造型显得十分重要,要求具有雄伟壮丽的外貌,把正桥与很长的引桥恰当地衔接起来,达到协调美观,同时还须具有社会主义祖国崭新的时代特征,显示出我国勤劳勇敢的人民在飞跃前进中的豪迈气概。南京长江大桥在桥梁建筑美术上要求更高,大桥美术处理的重点集中在连接正桥和引桥的桥头堡上。

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的设计从1958年就已开始。 1958年10月,大桥局与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联合邀请了有关单位在武汉召开了长江三大桥(南京、芜湖、宜都)第一次技术协作会议,会上商讨了大桥美术设计问题。同年12月举行了第二次科学技术协作会议,会议中收到南京长江大桥美术方案图12张。

协作会根据“实用经济适当照顾美观”的原则,对大桥的美术问题进行了讨论。对连接正桥和引桥的桥头堡在形式和体量上均有不同意见,最大的区别是采用如武汉长江大桥的单式桥头堡,还是采用由大小堡组成的复式桥头堡。会议认为,因南京长江大桥的正桥和引桥都很长,单式桥头堡似嫌单薄,认为采用复式桥头堡较合适。桥头堡的形式宜粗壮有力,应雄伟而具有民族风格,并体现社会主义建设的特征及全国人民的精神风貌,且具有永久性纪念意义。

会后,以建筑学家杨廷宝为首的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综合了大家的意见,遴选综合了7个方案。大桥局将这些方案呈送中共江苏省委和南京市委审阅,省委及市委提出修改意见,要求在第四方案的基础上,把第二方案的顶部十字脊与四角尖顶的亭子配上去,并在大小堡间连以廊子。这就是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最初的模样。在此后的建筑设计及1960年1月大桥正式开工过程中,均采用此桥头堡建筑方案。

全国征集

细心的人都会发现,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建筑最初的造型与武汉长江大桥有颇多相似之处。为了以示区分,特别是要充分展示南京长江大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及特征,大桥工程指挥部决定动员全国建筑界的力量,集中智慧来完成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设计任务,于是委托中国建筑学会发动全国各主要建筑设计单位和建筑院系进行桥头建筑方案的设计工作。

各高校、设计院闻风而动,大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竞争非常激烈。全国共有南京工学院、同济大学、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清华大学、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江苏城市建筑设计院、建筑科学研究院、铁道部专业设计院、重庆工程学院、西北工业建筑设计院、广东省设计院、西南工业建筑设计院、华南工学院、南京城市建设局设计院、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中南工业建筑设计院等17个单位参加桥头建筑方案设计征集,共提交设计方案58个,图纸144张。南京工学院更有舍我其谁的雄心和决心。在接到大桥桥头堡方案征集通知后,校领导组织动员建筑系所有教师学生全员参与、共同设计,拿出了近200个方案,最后遴选出38个方案参加评选。

这些出自全国顶尖设计师的桥头堡美术方案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共分为五种类型:(1)侧面对称型;(2)侧面不对称型;(3)桥跨连接型;(4)封闭与半封闭式;(5)其他类型。在设计风格上,古典和现代都有,中式和西式兼具,有中国的亭台楼阁,也有西式的城堡宫殿,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随后,中国建筑学会组织南京工学院副院长杨廷宝、教授刘敦桢、童隽和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吴景祥、西北工业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方山寿、武汉城市规划委员会主任鲍鼐、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戴念慈等12位建筑专家,组成南京长江大桥美术方案设计评审委员会,于1960年3月19日至22日召开了方案讨论会,对全国送交的桥头堡设计方案进行审定。这次会议分析研究的结果是,指出7个方案作为参考方案,并认为其中3个方案可作为探讨桥头建筑的基础,交原设计单位按照讨论会所提意见加以研究改进,提出补充方案。最后这3个呈送中央审定的设计方案,有两个是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助教钟训正(现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作品,分别是“两面红旗”和“凯旋门”方案。特别是红旗方案,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总理定稿

方案拟定呈送中央后,钟训正也跟着大桥局人员到了北京,去铁道部等总理周恩来的审批。可那个时候周恩来在出国访问,他们就一边等,一边再对送审方案加以修改。钟训正原送审的方案是两面红旗,结合当时的形势,就改成了三面红旗。

当时在北京等了一两个月,但周恩来还是没回来。后来听说周恩来到上海开会,铁道部长就把这些方案带到上海去汇报。最后周恩来拍板确定“三面红旗”的桥头堡设计方案,并指示:红旗的颜色要鲜艳,而且要永不褪色。

方案定下来不久,国家遭遇严重经济困难。1964年,铁道部决定缩减大桥建设投资。在此情况下,技术人员反复研究,提出了将公路桥桥面由18米缩为15米,铁道暂铺单线,同时按照不失原定风格的原则对桥头建筑方案进行了修改,明确建筑上由南京工学院负责,结构上由大桥工程指挥部设计组进行配合。经过数月奋战,完成了方案的修改任务,节约了大量投资。桥头建筑的平面面积虽然缩减,但耸立在大堡上的三面红旗及红旗下的回廊平台、小堡的雕塑均予以保留,对艺术造型更注意了建筑尺度及比例,做到色调鲜艳明快,面材选用上注意了耐久和美观,使桥头建筑方案更趋完善。

修改过的桥头建筑方案,必须尽快呈送国务院复审。为此,设计组在南京连夜赶制了比例尺为1:200的模型,在有关单位审查后,转呈国务院审定。大桥工程局派副局长朱世源、桥头建筑设计组负责人周璞和一名木工赴京汇报。1964年4月初,汇报小组携带模型到北京后,由木工将模型安装在中南海丰泽园的颐年堂外廊,等候中央首长的审定。

1964年4月11日下午6时许,周恩来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来到颐年堂外廊。周恩来第一个走到模型前,询问了大桥建筑方案修改的主要内容,尔后请大家发表意见。在场的中央领导对修改方案表示赞同。在审查即将结束时,周恩来强调了三点:(1)此方案省市有没有意见?(2)铁道部有没有意见?(3)18米改15米,是几车道,能否满足交通要求?汇报小组一一作了答复。周恩来继续说:“同意你们的修改意见,我同意了,由我负责。建筑美化部分不可太节约,这是百年大计。栏杆要注意设计得牢固些。但是基础及结构质量要你们负责,桥头的四周要绿化好。”

超常施工

1968年4月,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要求加快南京长江大桥施工进度,提出“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机械给机械”,确定当年9月底完成铁路桥、年底完成公路桥建设。铁路桥通车前,桥头堡必须完成主体施工,但留给施工的时间不足一个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把南北4座建筑高度超过70米的桥头堡建成,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建成桥头堡的第一步是抓紧出图纸。1968年8月29日,大桥局二桥處工程师常荣五和方秦汉接到任务,要求在9月5日前拿出桥头堡的全部图纸。领导对他们说:“你们不用讲困难,我非常清楚,这个要求,对你们是史无前例的,是极其困难的,你什么都不用讲。桥头堡必须在10月1日前建成。你们必须保证9月5日前把桥头堡的图纸拿出来。”技术人员连夜召开动员大会,会议决定全体设计人员放弃休息,连续作战,吃住在设计组,确保完成任务。大家毫无怨言,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日夜画图、晒图、熏图,奋战到9月5日,终于将急需的几千张图纸全部出齐。

桥头堡上的“三面红旗”是大桥的一个标志。据一直参与桥头堡施工的钟训正回忆:做三面红旗费了很大周折。钢板做的旗子形状,我们有一位老师建议要有一个红旗的动态,要有飘动的感觉。这个设想很好,所以做钢板的时候,用双曲面。钢板外面采用玻璃砖,找到南京玻璃厂,设计红玻璃。南京玻璃厂造的红玻璃,一公分厚、十公分长一块玻璃,拿了样品来,确实不错,很漂亮,又结实,又好看。玻璃厂烧一箱出来马上就送到工地上,立即往上面贴。玻璃怎么贴到钢板去?用一种特殊的胶——环氧树脂。

插红旗既是桥头堡建设的收官之战,也是铁路桥通车前最关键的一仗。三面红旗由钢架结构组成,外侧焊接8厘米厚的钢板,8米见方,外贴红色玻璃砖,重10吨。当时为了便于操作,三面红旗在机修厂分为纵向两个半片制作,旗杆单独制作成一片;而三面红旗钢板内起稳固作用的钢骨架,则是现场先行安装固定在基座的预埋件上。三面红旗安装在大堡观景平台上的红旗基座上,旗尖距地面70.4米高,距公路桥面有30多米。由于场地受限,吊装有一定难度。安装工人不仅要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好,而且要技术水平高,能吃苦耐劳。经过建桥技术人员、工人和解放军指战员的拼搏奉献、日夜奋战,多部门多工种协调配合,亮丽的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顺利建成,创造了28天建起一座30米高大堡的奇迹。

南京长江大桥以高超的建筑设计艺术水准,成为体现“双百”方针和文化自信的艺术之桥。2016年,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档案馆:《南京长江大桥档案》,南京出版社2018年版。

[2]江苏省政协文化文史委:《南京长江大桥——亲历·亲见·亲闻实录》,南京出版社2018年版。

[3]杨悦:《南京长江大桥建筑形象的创作与接受研究》,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

猜你喜欢
桥头堡设计院桥头
风雨桥送别
秋虹
金银潭医院
设计院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创新分析
如何在CAD中快速绘制颗粒分析曲线
站在“桥头堡”探究“因果链”
“桥头堡”上海的五大机遇
武冈市:打造农村综合服务“桥头堡”
论合同管理在设计院中的应用
浅析地产开发过程中对土建环节的造价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