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学生安全行为习惯的路径

2019-09-10 01:08王翠娥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安全意识安全教育行为习惯

王翠娥

摘  要:培养大学生安全行为习惯,一要树立安全道德行为价值取向,提高大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二要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大学生的危机处理能力;三要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四要借助新兴自媒体,广泛传播安全教育;五要建立责任明确、相互配合、共同管理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安全意识;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3769(2019)01-101-04

一、大学生安全行为习惯养成的理论依据

“人的安全意识行为系统是一个由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及其多种要素按一定的方式联结起来、具有稳定倾向的三维立体结构。”[1]大学生安全行为习惯养成,是自我管理与外界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其特定的理论依据和发展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论是关于认识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其中心在于阐明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在人类认识中的相互关系。”[2]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大学生是社会活动的主体,热衷关注国内外时事热点、关心社会民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对各种社会现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是大学生群体心智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外界舆论诱导。在认知的过程中,需要对客观现象的把握进行反复实践,最终认识事物的本质。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认为,人的大部分行为知识都通过一定环境,由外而内“输入”获取。[3]大学生要深入学习安全知识,并不断内化自省,运用已知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养成安全行为习惯。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

安全需求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需求之一,良好的安全意识与基本的安全技能已成为现代人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4]然而,当下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实在令人堪忧。

1.安全意识淡薄

大学生安全包括生命财产、交通、异性交往、食品、消防、信息、就业、自然灾害等方面,具体可分为生存安全、生活安全和职业安全。有调查表明,大学生无论是在生存方面,还是在生活、就业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安全防范意识都极其淡薄。2014年9月9日,栖霞公安分局民警在仙林大学城安排了一次测试,一名民警驾驶轿车,以找不到路为由搭讪女大学生。结果,被搭讪的5名女生中,4人上了陌生人的车。[5]2014年8月到12月,短短5个月的时间就有将近20起大学生失联事件,失联学生或被伤害或被杀害。事件中的失联学生大都因为轻信陌生人而惨遭毒手。2017年1月10日凌晨,一名复旦学生冒险在清华荷塘冰面上行走,不幸溺亡。2017年3月22日晚上9时,南方医科大学一名2013级男学生,手持利器致舍友一死一伤。2017年4月24日凌晨两点,长安大学渭水校区某女生宿舍楼五楼因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引起火灾。2017年6月9日下午,中国学生章莹颍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去往签租房合同的途中失踪遇害。[6]血淋淋的案例折射出当下大学生严重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安全教育课程内容陈旧

目前,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内容大部分仍停留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自然安全等方面,而对新形势下的信息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等问题重视不够,课程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新技术产品的不断推出,经济安全、人身安全、网络安全、心理安全、信息安全显得尤为重要。现实中花样百出的电信欺诈让人防不胜防。2016年8月,山东准大学生徐玉玉被电信诈骗9900元后悲痛过度,撒手人寰。校园屡屡发生的盗窃、诈骗事件,也让学生倍感无奈。大学生情感纠葛、就业安全等问题也对高校的安全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大学生生活空间不再局限于校园,与外界交流更加频繁,接触的人群也更加宽泛。而他们普遍社会阅历浅、容易轻信他人、自我保护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也较弱,遇到突发问题容易走极端。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内容更应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及时更新,才能有效满足学生的需求。

3.安全教育缺乏多方合力,难以持续

传统大学安全保卫工作往往由校园保卫部门独立承担,安全教育工作则由各学院各系负责学生工作的书记、辅导员负责。面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校园各方力量各自为政,致使大学生接收安全教育呈现片段化、碎片化的局面。当下,很多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仍停留在开学各学院各系部新生入学的集中宣讲,寒暑假放假前辅导员、班主任例会宣讲,各院系偶尔安排安全教育讲座,安全保卫部门则在校园拉拉宣传标语、发放宣传单等。安全教育工作流于形式,缺乏持续性,收效甚微。

大学生面临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日益复杂,校内校外不安全因素逐渐增多,打造"平安校园"不能仅仅依靠校园安全保卫部门,更需要各学院各系部、学生处、团委、教务处、后勤管理部门、党委宣传部门等多方合力,共同构建立体的校园安全教育网。通过各部门协作配合,拓宽大学生安全教育渠道,实现大学生安全教育系统化、持续性。

4.安全教育方式落后,难以提高大学生安全技能

安全教育方式是影响安全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安全教育的方式要考虑到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可惜的是,很多高校安全教育工作仍停留在满堂灌的理论课堂教学模式上。教师单方面传授理论安全教育知识,学生被动式地接收。师生缺乏互动,课堂沉闷,学生倾听意愿很低。即使是在第二课堂如安全知识讲座,也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则当作完成任务似的在一旁就坐。教师忙于输出,但学生并不积极主动吸收。校园内,各系部张贴的宣传标语或发放的传单也往往引不起学生太大的兴趣。可见,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有效地传播安全教育知识,大大降低安全教育的成效。

三、构建大学生安全行为习惯的路径

1.树立安全道德行为价值取向,提高大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

古有云:“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7]意识是行动的先导。防范于未然,把一切有可能发生的危险扼杀在萌芽状态。当前,很多大学生安全责任意识缺失。有的学生在宿舍违规使用高功率电器,不留意宿舍楼、教学楼的安全通道,离开宿舍时不会随手关门,随意放置手机、手提电脑等贵重物品,轻信陌生人,有的甚至会单独与陌生异性见面。许多学生不愿意参加学校的安全教育活动。大学生不重视安全,很难养成安全行为习惯,容易造成安全隐患。高校应从日常管理、课程教学、科研服务等全方位宣传安全教育理念,引导大学生热爱生命,关爱他人,让大学生树立“生命至上”的信条。高校的管理者、教师、后勤服务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环节尽心尽责,全程深度关怀引领,引导大学生养成安全行为习惯,提高安全责任意识。

2.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大学生的危机处理能力

日常生活中,大学生不仅要有安全防范意识,更要有识别和应对危机的能力。在危险来临时大学生才有自我保护能力。根据对浙江省15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83.8%的参与调查者只知道火警电话119,而不懂得使用灭火器或其他正确的方法扑灭初期火源,以及火势变大如何及时正确逃离现场。[8]这从侧面反映了大学生安全技能匮乏,生存能力低的现状。高校安全教育内容应该贴近生活,为学生提供应对各种危机事件的具体措施和指导意见。比如,在遭遇火灾、人身伤害、抢劫、食物中毒、休克等意外事件时,应该采取什么救援方法。实用、详细的指导才能真正满足学生对危险急救知识的需求。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不仅要关注传统的安全教育,也要关注非传统安全教育。令人触目惊心的“马加爵”案、复旦大学投毒案、大学生间谍案、校园网贷、网络传销等一系列案件为高校安全教育敲响警钟。相对于传统安全而言,非传统安全的内涵更广泛和复杂,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信息、生态环境等领域,会对个人的人身安全尤其是对大学生群体造成直接身心威胁。[9]因此,高校应加强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对非传统安全危机的识别能力和应对能力。

3.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

很多高校安全教育主要在课堂内进行,并以理论传授为主,缺乏实践演练,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有调查显示,学生更热衷于通过户外的实践演练方式接受安全教育知识。事实上,通过实践演练,安全教育知识也更容易被学生吸收、内化。高校应该增强认识,多举行地震逃生、消防逃生演练,提高大学生面对自然灾害、火灾事故的逃生能力。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多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小组辩论等方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愿。活生生的案例更能触动学生,教师通过播放安全教育短片,一方面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提高防范意识和风险意识,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针对大学生失联事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如何选择安全的出行方式;(2)单独外出,如何保证最大的安全系数?(3)面对危险,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自救?很多女大学生在遇到性骚扰时,往往选择隐忍,放弃反抗。其实,深究背后的原因,我们发现很多女大学生因为害怕舆论的压力被迫缄默。针对女大学生被性骚扰的事件,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教学,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再进行讨论。师生群策群力,共同找出解决危机的办法。学生积极参与,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成效。

4.借助新兴自媒体,广泛传播安全教育

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喜欢上网探究新鲜事物,热衷于微信、微博、BBS等新兴自媒体。这些新兴自媒体应用广泛、操作方便快捷,符合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传播自然更为高效。高校安全教育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媒介,实时发布国内外发生的火灾、人身伤害、诈骗、网贷、传销等各类典型案件信息。典型案例的影响力大,对大学生更有威慑力,也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危险防范意识。同时,也可以发布与大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安全知识,例如,如何防范不良校园网贷,电信诈骗常见的骗术,网络传销常见的诈骗方式、大学生如何正确谈恋爱等。实用性、趣味性的内容更能引起大学生的兴趣,也更容易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意愿。

5.建立责任明确、相互配合、共同管理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机制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大学安全教育工作必须长期坚持,不容懈怠。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从校外周边环境的治理到校内的安全治理,大学安全教育必须“全过程”“全领域”覆盖。这就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共同承担。高校很有必要建立责任明确、相互配合、共同管理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机制。高校成立安全教育中心,有效协调、加强学生处、保卫处、后勤管理部门、各院系等部门的合作。通过成立专门的安全教育管理机构,有利于切实落实各项安全教育工作的责任主体,保证安全教育工作的长期有序开展。

大学生安全行为习惯的构建,不能仅限于高校安全教育,还必须与其他教育相结合。一是与法律法规教育相结合。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必然不会有很强的安全意识。因此,大学生在接受安全教育的同时也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药家鑫案、林森浩案侧面反映了当下很多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匮乏,法律认知程度低等问题,因此在进行安全教育的同时,也要提高法律修养。二是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大学生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具有自尊心强、心理承受能力弱、情绪波动大、自我约束能力低等特点。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与安全教育工作并举,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之路保驾护航。透视马加爵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因为家庭贫困造成心理自卑、抑郁,人格扭曲的农家子弟。长期的生存压力没有得到疏导,造成马加爵的心理发展不平衡,最终酿成极端的暴力事件悲剧。如果在校期间,他能得到积极的心理干预,也许会是完全不一样的人生结局。总之,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任重道远。新形势下,培养大学生安全行为习惯,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安全教育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新兴的传播媒介,整合校内校外资源,提升安全教育成效,最大限度地降低大学生安全事故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2.

[2]章士嵘,卢婉清.认识论辞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8.

[3]阳存.大学生内在安全行为习惯构筑路径选择[J].人民论坛,2015(1):157-159.

[4][9]杨震.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理念与原则[J].中国高等教育,2015(2):36-38.

[5]民警开车测试搭讪女大学生:5人中有4人上车[EB/OL].(2014-09-12)http://news.youth.cn/jsxw/201409/t20140912_5734577.htm.

[6]燕山大學安全工作处. 2017年安全事故案例汇总[EB/OL].(2018-03-12)https://bwc.ysu.edu.cn/info/2022/3178.htm.

[7]杜永梅.荀悦史论思想成就新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24-128.

[8]柳林.浙江省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与模式研究[J].内江科技,2014(10):81-83.

猜你喜欢
安全意识安全教育行为习惯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在电类实践操作课程中对士官学员安全及规范操作意识的培养
为幼儿营造安全的港湾
美国职业安全教育培训方式对我国的启示研究
航母舰员安全意识养成探索与实践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