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一西北生态经济带建设的水战略思考

2019-09-10 12:36张金良
人民黄河 2019年1期
关键词:生态治理生态修复黄河

摘要:黄河一西北内陆河生态经济带在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对外开放总体布局中地位突出,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促进国家东中西部均衡、充分发展,维护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均意义重大。从区域特征、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国家发展战略安排等多个方面综合评价了黄河一西北内陆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优势条件和面临问题,研究了支撑生态经济带建设的水战略对策,系统提出了西部调水、黄土高原治理、水沙调控体系完善、下游滩区生态治理与修复等综合措施,以期为黄河治理开发、大尺度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基础保障。

关键词:黄河:西北内陆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治理;生态修复;水战略

中图分类号:TV213.9;TV882.1

文献标志码:A

doi:10. 3969/j .issn.1000- 1379.2019.01. 009

1 打造黄河一西北内陆河经济带的重大战略意义

黄河一西北内陆河范围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地域辽阔,总面积超过410万km2,土地、能源、矿产资源丰富,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更是中华文明中心地带,在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对外开放总体布局中地位突出。然而,区域水资源极度匮乏,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是我国生态最为脆弱的区域,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影响了我国的均衡发展。因此,必须有效解决区域水问题,提出相应的水战略,打造黄河一西北内陆河生态经济带,为实现国家“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提供保障。

1.1 打造黄河一西北内陆河生态经济带的战略布局

以丝绸之路和中心城市为依托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联动东、中、西三大发展区域,构建黄河一西北内陆河区域的四大生态经济带,形成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1)河西走廊一新疆吐哈盆地(指吐鲁番、哈密盆地)生态经济带。通过开发后备耕地,新建两个1 000万亩(1 hm2= 15亩)级大型灌区,发展高效生態农业,打造绿色农业基地,形成约15万km2的大型绿洲带:以绿洲带为屏障,围绕矿产深度利用和清洁能源开发,形成现代化制造业和新型能源基地:承接黄土高原和南疆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移民,打造总人口超过1 500万的张掖、武威、酒泉、金昌、嘉峪关河西走廊城市群以及新疆吐鲁番、哈密城市群。

(2)环南疆生态经济带。依托土地资源,优化水土布局,新建100万hm2大型灌区,发展特色农牧业,形成约10万km2的绿洲带:建设若羌一且末一和田生态带,打造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新“楼兰”:建设库尔勒一库车一阿克苏生态带,打造天山南坡新“龟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发挥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和人文交流基地。

(3)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带。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改善64万km2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状况,再造秀美山川,打造上中游约30万km2的沿黄生态带。以兰州一西宁城市群、呼包鄂榆(指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榆林)经济带、关中一天水经济带、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为依托,重点发展能源、化工及其延伸产业,建设国家重要的大型煤炭基地、现代能源化工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区;打造以西安、兰州、太原、银川等大中城市为中心的黄河上中游大型城市群。

(4)黄河下游沿黄生态经济带。与中原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设紧密结合,围绕滩区生态治理与修复,有效治理黄河下游“二级悬河”,打造约800 km长的黄河下游绿色廊道,打造面积超过10万km2的生态经济带,形成黄淮海地区的生态屏障;发展滩区经济,为城市发展提供生态空间,形成连接沿海、沟通长江经济带与京津冀经济圈的通道。

1.2 打造黄河一西北内陆河生态经济带的重大意义

(1)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西部大开发、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明确了黄河一西北内陆河流域的发展定位。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提出以丝绸之路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一中亚一西亚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求紧紧抓住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两大关键,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求“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为黄河一西北内陆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提供了全新指引。“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为区域深化对内对外开放,成为连接东西、对外开放的重要枢纽和载体,提供了历史机遇。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深入实施,可为黄河一西北内陆河生态经济带提升要素、聚集能力、培育区域新的增长极提供强大动力。

(2)是国家能源和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黄河一西北内陆河地区土地、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综合开发潜力很大,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重要的能源储备区和接替区,国家西电东输、西气东输、西煤东调、西油东送的重要输出源,也是重要的新能源外送基地。

黄河流域煤炭资源不仅储量丰富,而且煤类齐全、煤质优良、开采条件较好,区位优势明显。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规划的全国13个大型煤炭基地中有9个基地位于黄河流域。黄河流域中下游分布有石油、天然气资源,现有胜利油田、中原油田和长庆、延长两个油气田。

黄河流域(含下游引黄灌区)耕地面积为0.18亿hm2.有效灌溉面积为0.085亿hm2.分别占全国的16.7%、13.7%,粮食产量超过800亿kg,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5%。西北内陆河土地资源丰富,光热资源充足,适宜耕种的土地超过0.27亿hm2.在水量充足的情况下发展灌溉面积,对于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3)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要求把保护放在优先位置。

黄河一西北内陆河生态经济带发展将促进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的战略格局形成。在生态屏障建设方面,保护黄河源区生态,发挥水源涵养作用:加大黄土高原区等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积极实施陡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严重污染耕地等退耕还林还草,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快建设河西走廊、天山南坡谷地、南疆河谷荒漠绿洲防风固沙林和黄土高原保水固土林,加大黄河上游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力度,加强区域内河湖综合治理,加强内陆河尾闾湿地和湖泊保护;实施黄河下游滩区再造与生态治理,在促进滩区和城市经济融合发展的同时,为城市提供生态空间,实现人水和谐共生。

(4)是边疆稳定、民族和谐的有力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求“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我国西北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差距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严峻问题。部分地区少数民族聚居、贫困人口集中、经济发展滞后、生态环境恶化,制约了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建设黄河一西北内陆河生态经济带带动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促进我国东西部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保障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社会长期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 黄河一西北内陆河生态经济带面临的水问题

2.1 水资源短缺约束加剧

黄河流域多年平均河川天然径流量为534.8亿m3,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人均年径流量为473m3,仅为全国人均年径流量的23%,却承担占全国15%的耕地面积和12%人口的供水任务,同时每年还要向流域外供水约100亿m3。黄河是世界上泥沙最多的河流,有限的水资源还必须承担一般清水河流所没有的输沙任务,使可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量进一步减少。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流域水资源量明显减少。据预测,在考虑强化节水的情况下,2030年流域缺水量将达到138亿m3,2050年水平即使考虑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调水量(80亿m3)、引汉济渭调水量(15亿m3),黄河仍将缺水120亿—140亿m3[1]。

西北内陆河深居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降水稀少,产水模数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资源极度匮乏。河西走廊区域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河西荒漠区国土面积为46.98万km2,水资源量仅为71.36亿m3,单位面积水资源量为全国平均的1/20:吐哈盆地面积为13.35万km2,水资源量为25.07亿m3,单位面积水资源量为全国平均的1/15:塔里木河流域面积为46.09万km2,水资源量为320.3亿m3.单位面积水资源量为全国平均的1/5。现状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水资源利用率在70%以上。工农业用水大量挤占生态环境用水,造成85%以上牧草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尾闾湖泊严重萎缩,生态环境劣变、土地荒漠化。同时,地下水因大量超采而形成大范围地下水降落漏斗,加剧了植被退化和土地沙化进程。

2.2 黄河水沙关系不协调,洪水威胁依然存在

水沙关系严重不协调,是导致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淤积严重、洪水泥沙灾害突出的根源。新中国成立以来,黄土高原地区一直是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有效减少了人黄泥沙,但从整体上看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依据最新评价成果,现状下垫面条件下,黄河多年平均河川天然径流量为482亿m3,且预估流域的天然径流量还会进一步減少.远景黄河来沙量仍将维持在8亿t左右。因此,未来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特征仍然没有根本改变,作为黄河洪水泥沙灾害的根源,仍然是今后治黄工作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黄河长治久安亟需完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针对洪水泥沙威胁的根源,依据长期的治黄实践,《黄河流域综合规划》提出以干流的龙羊峡、刘家峡、黑山峡、碛口、古贤、三门峡、小浪底等骨干水利枢纽为主,构建黄河水沙调控工程体系,对洪水、径流、泥沙进行科学管理和联合调控,控制、利用和塑造洪水,合理配置和优化调度水资源,协调水沙关系,减轻河道淤积,恢复并维持中水河槽的行洪输沙功能。

目前,干流已建成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和小浪底4座控制性骨干工程。由于水沙调控体系尚不完善,因此中游的小浪底和三门峡水库在协调下游水沙关系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小浪底水库调水与调沙之间存在矛盾,人工塑造洪水进行泥沙调节比较困难,小浪底水库拦沙库容淤满后下游河道复将淤积抬高、中水河槽急剧淤积萎缩,同时潼关高程居高不下、渭河下游河道淤积严重。因此,迫切要求在小浪底水库拦沙后期尽快建设古贤水利枢纽,建成初步的黄河中游洪水泥沙调控体系,通过古贤水库拦沙并与小浪底水库联合调水调沙,长期维持下游中水河槽,保障下游防洪安全并降低潼关高程,减轻渭河下游洪水威胁。

2.3 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黄河流域是我国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脆弱生态类型最多、生态脆弱性表现最明显的流域之一,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坡陡沟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面积为45.17万km2,侵蚀模数大于8 000t/(km2·a)的极强烈及剧烈水蚀面积为8.5万km2.占全国同类面积的64%.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面积最广、强度最大的地区。西北内陆河中下游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量大,一般也是人口聚居区域,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发展,有水乃绿洲,无水则荒漠。由于气候干旱,加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影响,因此西北内陆河土地荒漠化、沙漠化严重,草场急剧退化,是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的主要策源地。

受气候和水等自然条件的制约,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河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随着人类活动影响加剧,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直接威胁国家生态安全,制约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2.4 黄河下游滩区生态治理与修复追在眉睫

黄河下游滩区面积为3 154 km2.不仅是下游滞洪沉沙的场所,也是189.5万滩区群众赖以生存的家园。目前滩区治理存在以下突出问题:①“二级悬河”形势严峻。黄河下游不仅是“地上悬河”,部分河段河道槽高、滩低、堤根洼,滩唇一般高于黄河大堤临河地面3m左右,最大达5m,“二级悬河”发育,易造成河势突变直冲堤防,威胁防洪安全。②黄河下游滩区居民多,长期以来滩区安全建设投入少,进度缓慢,安全建设严重滞后,目前仍有901个村(镇)、100.5万人没有避水设施,安全建设任务艰巨。③滩区经济发展缓慢,城镇化发展受到制约,经济发展落后,已形成了沿黄贫困带,2015年封丘、台前、范县等滩区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8 206、7 434、7 805元,低于河南省人均收入的10 853元。④滩区经济发展与治河矛盾突出。滩区群众修筑生产堤阻碍了滩槽水沙交换,加剧了“二级悬河”的发育[2-3]。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对滩区安全建设和二级悬河治理等进行了统筹安排。目前河南、山东两省的滩区规划仅解决了部分滩区群众的居住安全问题,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经济发展问题仍没有解决,难以满足滩区小康社会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由于滩区治理问题复杂,涉及防洪、泥沙、生态、社会、政策等问题,特别是近年来进入黄河下游水沙条件又发生较大变化,因此社会各界对滩区治理方案的認识存在分歧,影响到滩区治理决策。

3 打造黄河一西北内陆河生态经济带的水战略及重大工程举措

依据区域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提出其水战略框架:在强化节水的基础上,实施跨流域调水提升水资源支撑能力,解决水资源瓶颈问题;建设黄河骨干工程,完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实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协调黄河水沙关系;实施下游滩区生态再造,实现黄河防洪保安、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机结合。

3.1 实施西部调水,破解缺水困局

青藏高原东南部的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河流水资源丰富,雅鲁藏布江桑日、怒江加玉、澜沧江昌都、金沙江白玉等断面控制河流径流总量为1050亿m3,可分步实施调水工程,向黄河、河西内陆河及新疆调水,弥补区域水资源的不足。

西部调水工程实施后可满足四大经济带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水资源需求。建设美丽黄河、美丽西北,改善区域生存和生态环境。推动西北地区跨越式发展,消除贫困根源,有助于解决我国发展不均衡问题,推动我国西北各民族的文化融合,促进民族团结,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西北地区的不安定因素。

3.2 加快黄土高原生态修复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以多沙粗沙区和内蒙古十大孔兑为重点,以支流为骨架,小流域为单元,把沟道坝系建设作为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工程、植物和耕作措施相结合,加大生态修复力度,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综合配置农、林、草措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加快农业人口的转移,降低人口对生态系统的压力。协调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恢复和重建退化植被,全面实施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严禁陡坡垦殖和过度放牧。

统筹考虑减少人黄泥沙、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要求,在黄土高原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来沙较多的支流,选择合适的位置布局大型拦沙坝,在努力减少进入黄河干流泥沙的同时,可将荒沟变为高产稳产的水土保持基本农田,为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提供有利条件。通过持续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拦沙工程建设,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人黄泥沙明显减少、生态得到恢复。

3.3 完善黄河水沙调控工程体系

统筹考虑洪水管理、协调全河水沙关系、合理配置和优化调度水资源等综合利用要求,按照综合利用、联合调控的基本思路,构建以干流的龙羊峡、刘家峡、黑山峡、碛口、古贤、三门峡、小浪底等骨干水利枢纽为主体的黄河水沙调控工程体系。

近期需要建设古贤水利枢纽工程,与三门峡、小浪底水库联合运用,初步形成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工程布局,调控水沙、防洪减淤,控制黄河下游河道不淤积抬高,与下游滩区再造共同作用,保障黄淮海生态屏障的安全。

古贤水库控制了黄河龙门以上的洪水和泥沙,可拦沙121亿t以上,通过拦沙和三门峡、小浪底水库联合调水调沙运用,协调进入下游的水沙关系,提高水流输沙能力,减缓下游河道淤积,维持中水河槽过流能力,使黄河下游河道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不淤积升高,为下游滩区长期稳定和发展提供保障。通过对黄河北干流大洪水进行有效调控,削减进入小北干流的洪水流量:减轻洪水对三门峡库区返库移民的威胁,减轻黄河洪水倒灌渭河下游,基本解决小北干流河段的凌汛灾害问题,使小北干流河段发生持续冲刷,抑制潼关高程抬升,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潼关高程居高不下的局面,有利于渭河下游的防洪。

远期视黄河水沙变化情势,适时建设黑山峡、碛口等枢纽工程,形成完善的水沙调控体系,保障黄河长治久安。

3.4 开展滩区生态治理与修复

按照“洪水分级设防,泥沙分区落淤,滩槽水沙自由交换”的理念进行黄河下游河道整治,稳定主槽,结合“二级悬河”治理及低洼地整治,利用疏浚主槽泥沙对滩区进行再造,由黄河大堤向主槽的滩地依次分区改造为“高滩”“二滩”“嫩滩”。一是稳定主槽。通过河道整治控制河势、稳定主槽,新建、续建控导工程,改建加固稳定性差的险工和控导工程坝垛,使游荡型河段河势得到有效控制,为滩区生态治理创造有利条件。二是建设生态移民安置区。根据居民安置需要,结合滩区地形,在临堤2 000 m以内按照50 a一遇防洪标准淤筑“高滩”,作为生态移民安置区,适度建设生态景观,解决群众安居乐业问题。在黄河下游居民搬迁规划实施后,滩区剩余人口约140余万人。三是“二滩”塑造与生态治理。“二滩”为高滩与控导工程之间的区域,结合“二级悬河”治理按5~10 a一遇塑造,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四是建设生态湿地。“嫩滩”为“二滩”以内的临河滩地,与河槽一起承担行洪输沙功能。面积较大的嫩滩可形成生态湿地公园。

开展滩区生态治理,改变“二级悬河”的不利形态,控制游荡多变的不利河势,使滩区达到50 a一遇防洪标准,形成20余万hm2高效农业基地,与黄河水沙調控体系和下游防洪工程共同作用,可实现黄河下游长治久安和下游滩区人民的安居乐业。通过打造黄河下游生态廊道,形成800多km的生态长廊,可为沿黄城市提供生态空间,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竞争力,实现下游防洪保安,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沿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4-6]。

4 结论与建议

建设黄河一西北内陆河生态经济带是夯实东部、崛起中部、经略西部的重大战略举措。开发黄河一西北内陆河地区丰富的土地、矿产资源,打造黄河下游、黄土高原区、河西走廊一新疆吐哈和环南疆4大生态经济带,是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解决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需要,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稳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而生态经济带建设的关键在于水,在强化节水的基础上,通过跨流域调水、完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下游滩区生态治理与修复等综合施策,大大提升水资源支撑能力,可有效保障黄河一西北内陆河生态经济带的建设实施。

参考文献:

[1]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3:26-35.

[2]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黄河下游滩区综合治理规划[R].郑州: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2009:3-8.

[3]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黄河下游滩区治理模式研究[R].郑州: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2007:18 - 87.

[4] 张金良,刘继祥,万占伟,等,黄河下游河道形态变化及其应对策略[J].人民黄河,2018,40(7):1-6.

[5]张金良,黄河下游滩区再造与生态治理[J].人民黄河,2017,39(6):26-29.

[6] 张金良,刘生云,李超群,论黄河下游河道的生态安全屏障作用[J].人民黄河,2018,40(2):22-25.

猜你喜欢
生态治理生态修复黄河
黄河
发展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中日能源与环境合作社会发展与法律多元
辽河生态廊道景观恢复之路
论周秦生态伦理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文化产业生态治理
景观都市主义思想下的“废弃景观”修复研究
滨水驳岸景观生态修复及空间艺术设计策略
渡过黄河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