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卓尼土司辖域内寺院分布及其区域文化功能演变

2019-09-10 10:34赵世伟
炎黄地理 2019年1期

摘 要:卓尼为安多藏区重要的宗教文化中心之一,卓尼土司“政教合一”的管理制度,使得这里的宗教文化与区域政治紧密相关,其宗教文化中心的区域特征值得深入解析。本文通过整理归纳相关历史文献,发现在卓尼土司“政教合一”制度下,域内藏传佛教寺院在卓尼境内分布数量最多且最为集中;清代,藏传佛教格鲁派发展成为全辖区占有绝对优势地位的宗教派别;部分寺院从单纯弘扬佛法的宗教机构转变为兼任土司“政教合一”制度中的权力核心。

关键词:明清卓尼;卓尼佛教;卓尼土司;寺院分布;寺院功能

卓尼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处安多藏区东南部,属黄河支流洮河流域。明清时期卓尼土司辖域“东至岷州归安里交界六十里,南至西固四川松潘龙安交界四百余里,西至洮州户口六哨䖝库交界一百三十里,北至洮州作盖交界一百一十里,共属五百二十族,一万一千五百九十九户。”[1]其辖地除今卓尼县境外,还包括今迭部全境,舟曲、临潭部分地区。由于卓尼土司“政教合一”管辖的特殊环境,这里的宗教文化同时富有区域政治色彩,藏传佛教与土司制度得以有机结合,二者相辅相成,不断发展壮大。

1 早期卓尼地区的教派演变

明清是卓尼土司辖域内藏传佛教寺院创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早期的本土宗教本教和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萨迦派(花教)以及格鲁派(黄教)在域内均有分布,各教派共存于此并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卓尼地区原属羌人部落领地,藏传佛教传播至此之前,整个卓尼地区都盛行本教,并建有一些本教寺院。藏传佛教由西传入该地之后,区域内先后出现了宁玛派、萨迦派和格鲁派等教派。宁玛派意为古旧之派,作为藏传佛教发展史上最为古老的派别之一,最早传播进入卓尼土司辖域,因其僧侣僧帽为红色,故俗称“红教”。[2]宁玛派僧侣偏重修习密宗,其传授多为父子传承,并且秘密、单独进行,早在卓尼土司始祖些地到达之前,这里就已经有宁玛派寺院存在。萨迦派注重弘扬道果,传授显密教法,因其寺院围墙涂有代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条纹,故俗称“花教”。[3]十三世纪八思巴法王应元皇帝忽必烈的邀请,途经卓尼时留其弟子希日益西在此建造卓尼大寺(后禅定寺),“这位格西按照八思巴的命令,于木羊年(公元1295年,元成宗元贞元年,乙末),开始动工建造了密集神殿和殿中依止圣物,以及很多怙主像等许多身、语、意的依止圣物”,[4]卓尼大寺的建立标志着萨迦派正式传播进入卓尼地区。该寺发展迅速,将域内大部分本教寺院改宗萨迦派,13-15世纪还曾一度成为萨迦派在安多地区的传播中心,势力波及整个甘南甚至部分阿坝藏区。

2 卓尼土司对寺院分布的影响

明朝廷为了更加有效地对高原藏区进行治理,大力扶持并高效利用在青藏高原上广泛传播的各教派势力,朝廷对藏区得以有效治理的同时,藏传佛教也同步得到了显著发展。自卓尼土司始祖些地“领叠番达拉等族献地投诚永乐十六年以功授世袭指挥佥事兼武德将军”[5],并接受卓尼大寺主持献寺起,卓尼土司便开始直接影响域内藏传佛教各教派寺院的发展和分布。

二代卓尼土司的三弟任钦龙布去拉萨朝圣学经,通达了显密二宗精义,掌握了格鲁派的全部精髓后重返故里。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年),任钦龙布全面改革宗教,将卓尼大寺由萨迦派改宗为宗喀巴所创之格鲁派,自担第一任法台,卓尼土司“政教合一”制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卓尼大寺在土司的支持下,逐渐成为卓尼土司辖域内的藏传佛教中心寺。同时,格鲁派也随之广泛传播,在其传播过程中,土司辖境内的一些本教、宁玛派和萨迦派寺院主有的因钦佩藏传佛教高僧的造诣、举止,自愿献寺于格鲁派高僧;有的则是被杨土司将部落的宗教信仰改为格鲁派,并亲自在部落领地修建寺院、经堂及佛殿等,辖域内其他教派的寺院也自然地逐步改宗格鲁派。明清卓尼土司管辖寺院的分布见表1:

表格主要根据《卓尼县志》《安多政教史》《甘青藏传佛教寺院》《甘肃藏传佛教寺院》等资料编辑而成。

由表格可以看出,到了清代,卓尼土司辖域内的藏传佛教寺院在卓尼、临潭、迭部和舟曲均有分布,且在卓尼地区分布最为集中,几乎占到了表格中总数的一半。另外,经过了“佛本之争”以及卓尼土司对格鲁派的大力扶持后,本教、宁玛派和萨迦派都逐渐衰退,至清代,格鲁派已发展成为域内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藏传佛教派别,表格中的36座藏传佛教寺院,有33座都信奉格鲁派。

3 寺院区域文化功能的演变

明清时期卓尼土司辖区内的藏传佛教寺院在这一阶段得到了较为显著的发展,部分寺院还成为地区政权与神权相统一的核心,在朝廷和土司的扶持以及教区民众的供奉下,卓尼寺、垂巴寺等寺院在卓尼地区地位日渐升高。另外,寺庙的威严还受世俗法的保护,这表现在卓尼地区通用的传统刑律概念中,明确规定了“对寺庙不敬罪:罚金、监禁或死刑”。[6]自任钦龙布担任禅定寺第一任僧纲起,历代土司均施行“长子承袭土司,次子承袭僧纲的惯例,但在单传或有其他原因的情况下,均由土司兼摄僧纲”。[7]而卓尼有别于其他全民信教地区的是:“自上而下形成政、教两条管理系统,而政权系统远比教权系统完善而严密,每当土司与僧纲由一人统兼时,禅定寺的各种特权也往往通过政权管理系统向全区教民实施”。[8]卓尼土司将僧纲署(亦称僧纲衙门)设立在禅定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寺院为核心的“政教合一”管辖模式。

禅定寺早期就因其高僧辈出以及讲经、印经业发达而名扬藏区,是格鲁派在安多藏区传播和发展的中心之一,在卓尼土司“政教合一”的特殊管辖环境下,其功能也不再仅仅是弘扬藏传佛教,而是与土司统治相辅相成,通过控制人们信仰,更好地为稳固土司统辖而服务。例如,清代白龙江上游的迭部地区本教势力繁盛,并时常威胁土司制度,卓尼土司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在派兵武力征服的同时强行修了几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清乾隆初年修建了迭部旺藏寺,寺院初建时因本教盛行,入寺出家为僧者甚少,约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卓尼第十三代土司杨昭之祖母仁钦贝仲巡视迭部到旺藏,见迭部地区出家为僧的人少,便布告迭部属民:“兄弟二人者,必须一人为僧,其兄三个者必须二人为僧。”[9]自此,寺僧增多,鼎盛时达400余人,由卓尼禅定寺委派朝沃喇嘛·达摩、麻路·喇嘛为大小法台,主持其教务,后成定制,并决定所派法台均系学经于禅定寺的大喇嘛。后该地区又修建几座格鲁派寺院,格鲁派逐渐在白龙江上游地区发展起来。

4 小结

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卓尼土司辖域内的藏传佛教寺院在卓尼、临潭、迭部和舟曲均有分布,其中,数卓尼境内寺院数量最多,分布也最为集中。经历漫长的教派竞争后,格鲁派最终发展成为域内占有绝对优势地位的藏传佛教派别。卓尼土司以寺院为管理核心的“政教合一”管辖模式,使得部分寺院不再仅是讲经弘法的宗教场所,这些寺院一方面在土司的扶持下凭借特权不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则是在宗教层面与土司制度相配合,通过宗教来不断巩固卓尼土司对辖区的管辖。

由“西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研究生项目”资助,项目编号:Yxm2017102

参考文献

[1][清]张彦笃修,包永昌等纂:《洮州厅志》卷十六《番族》(清光绪三十三年抄本)[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841-842页。

[2]文厚泓、陈庆英:《藏密宁玛派内地居士传承考述》[J],《法音》2018年4期,第51-55页。

[3]才项多杰:《藏传佛教萨迦派的历史概况、讲修特点及深远影响》 [J],《青海社会科学》 2018年5期,第34-41页。

[4]智观巴·贡却乎丹巴绕吉著,吴均、毛继祖、马世林译:《安多政教史》[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4月第1版,第610页。

[5][清]张彦笃修,包永昌等纂:《洮州厅志》卷十六《番族》(清光绪三十三年抄本)[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第838页。

[6]杨士宏:《卓尼土司历史文化》[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20頁。

[7]杨士宏:《卓尼土司历史文化》[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25页。

[8]觉乃·洛桑丹珠、冰角·婆帕次仁:《安多古刹禅定寺》[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28页。

[9]智观巴·贡却乎丹巴绕吉著,吴均、毛继祖、马世林译:《安多政教史》[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4月第1版,第698页。

作者简介:

赵世伟,甘肃省兰州市人,藏族,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史2016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