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约教学中学生重复提问的现象分析

2019-09-10 01:59胡静
新教育论坛 2019年10期

胡静

提要:邀约课堂是培养学生“自动”学习的最好方式,师邀生、生邀生形式均在成熟理念的指导下发展前进,但生邀师这一形式常出现学生重复提问的现象,本文从邀约课堂质量观、教师、教材、学生、学情、“假邀约”六个方面探究其现象背后的原因,并寻找解决措施,以其最大限度地发挥邀约课堂的优势。

关键词:邀约课堂;生邀师;重复提问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

“邀约”,顾名思义,“邀”即邀请;“约”即约定。“邀约”即是一方邀请另一方合作共同完成约定的目标。在学校教育中,“邀约”双方就是教师与学生,整个过程是由他们组成不同的学习形式去操作和完成的。主要的学习形式包括以下三种:师邀生、生邀生、生邀师。“师邀生”为最传统的邀约形式,即是教师向学生提问,邀约课堂这一理念下的“师邀生”则更具备学生自动性,做到学生先思考、老师再发问,不同层次的问题将邀约不同学习力的学生完成,使得问题具有区分度,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生邀生”给传统课堂输送了新鲜血液,它最好的实现形式就是小组合作讨论,小组学习锻炼学生在学会自学的前提下敢于、善于与他人交流成果、分享心得,从而在合作中达到1+1﹥2的效果。目前,以上两种学习形式正是在比较完善的理论指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但“生邀师”这一学习形式,在教学中暴露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向教师发问虽是值得鼓励的行为,但是否每一次的发问都是有价值的?在一线教学中,作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师,本人发现,常有些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不禁思考地向教师提问,有时甚至是重复提问,即:他所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在十几分钟前教师刚讲解过或是其他同学刚回答过,也可能是自己在前不久已经提问过的。这样的事件一经发生,仿佛刚才所有的教学行为对他而言都毫无作用,这种现象的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教师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找出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并对之作出相应的改善?本文将从以下六个方面作一深度思考:

(一)确立邀约课堂质量观。邀约课堂作为全新的教学理念,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与发展,它不同于传统课堂的最大区别在:传统课堂上,只要大部分学生吸收了教师所授知识,这节课便是一节好课;而邀约课堂是在小班化教学的前提下提出的,它应该是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每一个人在课堂上均有收获,倘若这个目标达成有障碍,则没有达到邀约课堂的预期要求。学生的学习力和学习效果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实乃正常,这就是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木桶原理”,只有使短板变长,木桶才能盛下更多的水。同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满足于大部分学生跟上了你的思路,学习力较差的学生更需要得到教师的关注,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点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教师应给予这样的孩子更多的信心、更多的关注,鼓励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只有稍落后的孩子跟上其他学生的脚步,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二)反思教师的邀约教学。刚刚有过的教学内容,还有学生存在困惑,第一种可能是该学生当时就根本没有理解,第二种可能是该生当时已理解,但时隔不久,就被遗忘了。针对第一种情况,教师应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在讲授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从这一角度出发,老教育家陈鹤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理论是有一定道理的,尤其是面对小学生,教师不能以成人的思维和语言来教授内容,而是要蹲下身来,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思维方式,多说儿童化的语言,以方便小学生更好地接受。其次,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能停滞不前,相反,应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多读教育相关的书籍、多听专家课堂、并多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针对第二种情况,教师首先要丰富自己的教学形式,给识记的内容增加趣味性,比如低年级语文的识字教学,要结合字形理解字义,通过字义牢记字形。其次教师教学时应遵循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及时为学生巩固新知,避免遗忘,小学生的记忆能力相对成人而言还是比较强的,只要運用正确的方式、抓住恰当的时机巩固记忆,就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对教材应全面正确把握。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将小学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目标”,因此,语文课程既具整体性又具阶段性,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各阶段目标的衔接,切忌因忽视整体性而使学生在低中高年级跨度时出现断层现象。其次,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三个方面应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低年级的课堂主要以识字写字教学为主,其中渗透一定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后者的学习不同于识字写字能达成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需要长期训练和培养,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进步,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四十分钟的课堂时间,更需要将视角延伸到课后,作出匹配性的指导。

(四)对重复提问者学习状况作深层分析。重复提问的行为,往往聚集在某几位学生的身上。这类学生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知识结构相对薄弱。重复提问的学生,大多不是班里成绩拔尖的同学,相反,他们的学习成绩相对靠后。因为不能顺利跟上班级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步伐,他们才会有过多的困惑,并且不能将此一次性解决,时间愈久、累积愈多,导致他人解决过的问题他们难以当场消化,长期以往,恶性循环。二是认知风格不同。根据获取认知渠道的不同,可将学生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倾诉型等多种类型,而重复提问的学生往往属于有强烈倾诉欲,而不善于倾听的类型,他们敢于及时提出困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往往不愿意自己思考、不愿意倾听他人解答、也不愿意自我消化吸收,这样的学习方法往往将效果大打折扣。对于以上两个问题,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敏锐性,及时发生“掉队”学生,对他们作适当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改掉不恰当的学习方式,并不遗余力地寻找到他们的学习风格,在课堂上给予个别化指导。

(五)对学生学情作细致分析。每一学段的学生都有共性的学情,就小学语文而言,低年段学生具有天真活泼、敢于提问、好模仿易感染的年龄特征,容易被直观形象的事物所吸引,但思想难以长时间集中;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学会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的形象思维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丰富不断提高,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发展;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要真正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

(六)给予“假邀约”学生更多的关注。有些学生不停地向教师发问,甚至是屡次重复提问自己已经掌握的问题,他们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得到问题的答案,而是渴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关注。这一现象要求教师首先要分析学生做出该行为的原因,即渴望展示自我、得到更多关注,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在恰当时机给予这类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并对之及时鼓励和肯定。其次,教师应在邀约课堂上做出正确价值观的引导,陶行知先生曾教导我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教师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诚实的优秀品德。再者,训练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邀约内容价值度高,邀约过程才会更有意义。平时课堂就应注重引导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邀约之前先学会倾听、分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将来长期的学习均是有益的。

总之,邀约过程中学生重复提问的现象不容忽视,只有全面分析其原因,并对症下药,才能提高邀约课堂的效率,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均有所收获,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班化教学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教育漫话》:(英)约翰·洛克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爱弥儿》:(法)卢梭著,北京出版社,2008年版。

[4]《我的教育思考》:李镇西著,漓江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