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拳发劲规律初探

2019-09-10 03:53梁小龙
拳击与格斗·下半月 2019年1期
关键词:形意拳促进

摘 要:形意拳是一支高度讲求“周身整力”的中国传统内家拳种。它以“五行拳”为母拳,以三体式为基本拳架,以磨胫步为基本步,其用劲的基本技术暗含在劈、崩、钻、炮、横五拳之中,各自具有似斧、似闪、似箭、似炮、似弹的特点,既各有特点又有内在的相互联系。掌握五行拳的发力规律对提高形意拳演练水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形意拳;五行拳;三体式;用劲技术;促进

中图分类号:G8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475(2019)01-128-01

1五行拳在形意拳中的代表地位

形意拳术不同于其他派别拳术,并非以弓、马、仆、虚、歇为基本步法,而是以独具一格的“磨胫步”为基本步,扎实稳健,具有很高的技击实用价值。拳谚讲:“未学拳,先练步。”五行拳的主要行步为磨胫步,其发劲用劲的规律也都是在磨胫步的基础之上表现出来。可以说,以磨胫步为基础的五行拳的发劲规律在形意拳术众多套路中具有普遍的代表意义。

1.1五行拳发劲过程中身体重心的变化规律

以左劈拳为例,它的蓄力、发力的过程可以总结为“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其中至关重要的蓄力过程是靠腰部为主导,以支撑脚的内侧胫部和前扑脚的脚踝之间的摩擦力来完成的。所以五行拳的发劲过程实际上是以腰胯为主导,以上、中、下盘的各大运动环节为枢纽,以前脚掌踩扑制动为主要动力来源的发劲过程。其余各拳皆同。

1.2五行拳发劲时身体各部分的配合关系

五行拳发劲要求蓄劲与蓄势一致,发劲与发招一致。这种“一蓄全蓄、一发全发”的整体动作要求,使拳势表现出一动俱动、一到俱至、一停俱停的鲜明节奏。这个节奏表现在形意拳发劲时“三节相催”,即“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这样就使得劲力在传导过程中不易脱节,避免“身手不合”的现象。

1.3五行拳的技术动作分析

以劈拳为例与其他四拳进行对照发现,五行拳除了力点在发劲类型上有差异(如崩、炮、钻三拳为以拳向前击出,而横拳的发劲点则是在小臂上的“滚钻劲”),而在身法变换、磨胫步蓄力、重心转移等方面都大致相同。如表1:

经分析,正确的五行拳身法技术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3.1腰胯的主导作用。形意五拳的发劲方式皆为顺向发劲,即腰部的转动方向和发劲击出的方向是一致的。在发劲过程中,主要是靠躯干的主体(腰胯)沿重心垂直回转而产生的抖绝劲。腰胯是人体中最大的运动环节,它的运动必然带动全身各个运动环节协同运动,所谓“齐蓄齐发”“一动无有不动”“周身整力”,讲的就是在身法(腰胯)的主导下的身体运动形式。

1.3.2步法制动作用。磨胫步是五行拳主要的蓄力过程,所谓“慢蓄快发”;发劲时前脚掌踩扑速度宜快宜稳,使身体获得足够的相对于地面的反作用力,加上“节节相催”的劲力技巧,这样才能保证劲力饱满整齐。

1.3.3节节贯穿的传导作用。“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五行拳的发劲过程,总结起来就是先发于腰胯(根节),然后经腰催于肩—肘—手(上肢部)、胯—膝—足(下肢部),劲力节节贯穿,最终全身整体发劲(周身整力)。

2影响五行拳发劲的要点

2.1五行拳发劲的力量来源

五行拳发劲的力量源自动作过程中前脚掌向前下方的踩扑制动产生的反作用力。拳谚中讲“力从地起”,这里所谓“力”的初始状态就是脚底与地面的摩擦力,所谓“力从地起,顺于腰,达于肩”,并最终“发于手指”。

2.2五行拳发劲时力量的传导路线

五行拳由磨胫步而起,其落地时的“踩踏劲”形成的制动效果,使原本向后的摩擦力沿身体重心轴上行,顺达于腰,然后节节相催发于手,其路线为:力从地起——>顺于腰腹——>达于肩背,劲力沿“上下九节劲”的顺序逐渐传导,最后达到“周身整力”的效果。

3五行拳发劲动作规律分析

3.1直体拧转规律

在发劲过程中,主要是靠躯干的主体(腰胯)沿人体重心轴垂直转动而产生的抖绝劲。腰胯是人体中最大的运动环节,它的运动必然带动全身各关节的协同运动,所谓“齐蓄齐发”“一动无有不动”“周身整力”,讲的就是在身法(腰胯)的主导下的身体运动形式。

3.2踩扑制动规律

五行拳在发劲前,会出现在腰胯主导下的“磨胫步”的动作以蓄力,这个过程对五行拳发劲时劲力的饱满程度很重要。五行拳中使腰胯直体拧轉的力即是由前脚掌的踩扑制动而来。

3.3蓄而后发规律

要打出饱满的五行拳力道,就要在发劲前的蓄力过程中下功夫。如果没有这个蓄力过程,便很难达到“周身整力”的效果。所谓“慢蓄快发”,主要是讲在蓄力过程相对于发劲时间较长,而在发劲瞬间前脚掌前扑要快,以获得较大的制动力反作用于腰胯,然后“三节相催”发劲于手掌部。

3.4梢起根催规律

五拳发劲时的腰胯运动都是沿身体重心轴左右回转产生“抖绝劲”,而后以腰催肘,以肘催手,环环相扣,最终将劲力传导到前手部发出。

参考文献:

[1]周永祥.形意拳,(全两册)[M].山东师范学院体育系.1979:33.

[2]李天骥.形意拳术[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1:107.

作者简介:

梁小龙(1987.6—)男,河南登封人,初级武术教练。2009年毕业于天津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系,教育学学士。中国武术六段,少林武术八段,现任河南省少林寺武术馆演武厅副主任,国际少林武术家协会高级教练,瑞士中国武术学校(Swiss Chinese Kungfu School,www.swisskungfu.ch)名誉总教练。

猜你喜欢
形意拳促进
形意拳与高校体育教学的融合发展研究
文化社会学视域下山西形意拳传承与发展研究
多视角下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探索
《能说形意拳经》辨伪(上)
形意拳研究现状与分析
筑巢引凤共建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赢
浅论QC小组活动对勘察设计企业质量管理的促进作用
“体验式旅游”促进吉林省旅游资源优势的作用研究
活化经营管理机制 促进国有林场发展
微信营销对小微企业的促进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