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生态蚕桑产业发展模式探究

2019-09-10 20:32马晓斌
今日农业 2019年6期
关键词:桑树生态农业模式

摘要:植桑养蚕历史悠久,丝绸之路,源远流长,中国生丝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6%,生丝出口量超过世界生丝贸易总量的80%。黑龙江省地处高纬度高寒地带,其特殊的气候特征生产出了优质、5A级丝,茧丝长长,茧层率高,上车间率高。近年来,为了追求效益最大化,笔者潜心于探索桑园立体高效生产模式,在不断的实践中,寻求立足于黑龙江省高纬度高寒地域的蚕桑发展之路。通过创新生产、延伸产业链、提高单位空间产值、错时复合生产等方式相结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帮助部分贫困户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同时也发挥了较好的生态效应。

关键词:桑树;桑枝木耳;桑叶茶;生态农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蚕丝生产国,蚕桑产业的发展已由传统生产模式转向现代化生产模式,中国的蚕桑生产正面临着“一带一路”战略推进、经济新常态、绿色革命、“三农”问题、精准扶贫及生态建设等多重机遇,蚕桑产业生产方式也由粗放转向节约,由单一转向多元[1]。

黑龙江省蚕桑发展始于19世纪50年代,生产出的蚕茧质量明显优于南方,平均茧丝长1380m,张单产43.15kg,是全国桑蚕优质蚕茧生产区,桑蚕茧供不应求。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蚕桑生产的发展方向正处在分岔口,我们将着眼考虑注重生态保护,注重科技创新,能够与时俱进,带动黑龙江百姓增收,为黑龙江现代农业增添活力。

1 与创新生产相结合

桑园创新生产采用“2+2”模式,即栽植两垄桑树种两垄农作物,农作物产量每667m2桑园实际种植面积是333m2。2016~2018年在黑龙江省密山市、鸡东县、宁安市和林口县,分别在桑园间作套种了透骨草、大豆、紫花苜蓿和根用芥菜,经过三年的推广试验示范测产情况看,桑园套种透骨草的平均单产为150.21kg/667m2,桑园间作套种大豆的平均单产为130.78 kg/667m2,桑园间作套种紫花苜蓿的平均单产321.59kg/667m2,桑园间作套种根用芥菜平均单产1500.68kg/667m2,测产数据见表1。

由此可见,根据桑园间作套种作物的单位产量和当时作物的价格(透骨草10.80元/kg,大豆4.10元/kg,紫花苜蓿1.80元/kg,根用芥菜0.85元/kg),透骨草、大豆、紫花苜蓿和根用芥菜每667m2新增产值分别为1622.27元、536.20元、578.86元、1275.58元,新增效益可观。通过桑园内间作套种,可以有效利用桑园立体空间和时间,栽培和管理方式简单,能充分利用光能和改良土壤肥效,提升桑园土地产出率,降低桑园经营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可以有效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解决了桑园经营收益单一问题,实现了桑叶、桑枝及土地空间等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对进一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2]。

2 与农村产业相结合

2.1 桑枝基质木耳产业

经过监测分析,桑树枝条的成分有纤维素、粗蛋白质、半纤维素、灰分、木质素、各种维生素等,矿物质成分包含钙、钾、镁等16种元素,还含有氨基酸、有机酸、挥发油等,桑枝可谓是生产木耳的上等原料。由桑枝基质培育出的木耳可检测出 17种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高达10.51%,微量元素硒的含量为0.17mg/kg,具有很好的营养膳食结构组合,可用于开发富硒食用菌;其具有降脂降糖、防癌、增强免疫力的功能,是开发保健品的良好资源,可促进蚕桑产业的可循环发展、对生态保护具有积极意义[3]。

按照桑枝碎屑含量为80%的袋料配方栽培黑木耳,长成的子实体厚实,木耳品质优良。市场上桑树基质木耳销售价格是其他基质的3~5倍,销售价格200元/kg以上,桑枝木耳经济效益可观,桑枝木耳产业在黑龙江省得到了快速发展,从而带动农民增收,为精准扶贫助力。

2.2桑叶系列产品开发

桑叶既是食品也是药品,桑叶的药用价值开发在《神农本草经》中早有记载。桑叶中含有香豆素、挥发油、氨基酸、生物碱、维生素、甾体及三萜类化合物等成分[4],桑叶茶的开发应用,不仅能更好地服务于现代人们的健康,还能使桑叶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延伸蚕桑产业链,带动农户参与生产,增收收入。桑叶茶制作工艺采用精制绿茶加工工艺,形色香味绝佳。桑叶茶针对人群广泛,对“三高”患者和糖尿病患者都是较好的饮品。桑叶茶的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显著,为传统蚕丝产业生产结构调整指明了战略性方向。

利用新鲜桑叶、干桑叶或者霜冻桑叶的独特功能性,可生产出风味独特的功能性饮料或者桑叶食品。市面上出现的凉茶产业中,桑叶开发的饮品系列的优势不断增强,其生产成本低、易饮、易吸收、低糖、营养等优势突出,对促进新陈代谢,血液循环,消除疲劳作用尤为突出[4],为三高人群所青睐,市场占有份额越来越大,市场前景广阔。

3 与畜禽生产相结合

在桑园内养殖生态鸡、养殖大鹅,能够充分利用桑园空间资源和生态分子,使鸡、鹅处于近似野生状态的生长环境,可提高畜禽的抗病能力,加快生长速度,提高桑园经济,并有效防止桑园内杂草徒长。通过桑园内林下饲养生态鸡,每只增加纯收益70.40元,养殖大鹅,每只增加纯收益55.38元。

3.1 饲养生态鸡

每年4月中下旬,引进肉蛋兼用型鸡雏,每天喂水5~6次,舍内饲养4周后体重约200g左右改为小围栏散养,待体重约500g以上,进入桑园下散养,按照桑园内饲养50~60只/667m2鸡饲喂,每天补入饲料2~3次。桑园内具有充足的光照,通透性好,温度、湿度适宜,桑树枝叶养分充足,鸡生长健壮,不易生病。桑园间隙生长的嫩草,园内的青虫等都是鸡喜爱的美味,将桑树枝叶打成粉末作为辅料,这樣育成的鸡,肉质鲜美,母鸡产下的蛋营养价值更高。采用这样的生产模式,不仅养鸡成本降低,鸡粪直接还田,还可以肥沃桑园。

3.2养殖大鹅

选取1周龄雏鹅,短途放牧,按照上午和下午分2次放牧,放养时间可随着鹅龄增长适当延长。雏鹅成长半个月后开始饮水,保证鹅的饮水。1月龄鹅保证在桑园内每天放牧9h,早晨适当提前,在上午10:00左右赶回鹅舍,中午13:00左右补喂饲料,下午放牧时间控制在4h以内,傍晚再补喂混合精饲料1次。这样在桑园内放养lOOd可出栏,以每667m2地放养大鹅不超过20只为宜。桑园内养殖的大鹅肉质鲜美、口感好;鹅食用青草和虫子可为桑园除草,鹅粪便能够改良桑园土质,达到优势互补,从而减少了桑园管理费用[5]。

4 与生态农业相结合

生态农业要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蚕桑生产要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要与乡村产业振兴,和生态绿色发展紧密结合。在全省范围内,树立生态蚕桑典型,注重优质蚕茧及蚕桑主题基地建设,让农村、乡镇、市县联动,推进供给侧结构调整,打造蚕桑生态重点县工程。

面对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和挑战,蚕桑生产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满足需求的同时更要考虑环境保护,实现发展与生态相统一,相辅相成,互促共进。注重发展植桑养蚕和种桑养人为核心的科普理念,全面系统地展示蚕桑文化史、蚕一生的发育史和丝绸文化史等[6]。

5 与脱贫攻坚相结合

植桑养蚕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新生力量,解决了我省部分地区农民群众的就业,促进了农民增收,结合精准扶贫帮助解决农村贫困户脱离贫困,改善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植桑养蚕与乡村旅游、生态观光农业、互联网农业相结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开展以蚕桑产业文化为主题的农家乐、生态园等民俗活动,黑龙江省的蚕桑发展要以蚕桑资源的综合开发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地探索出适合我省实际生产的新型综合蚕桑利用模式,引导蚕桑产业转型升级。新时代下、新模式的蚕桑生产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为农民致富、农民增收提供了有效途径和重要保障,更好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6思考与总结

桑蚕产业的发展瓶颈必须打破传统模式的束缚,寻找挖掘蚕桑附加值的途径,通过对桑树各部位的研究突破,通过现代科学手段的应用,深层次地开发出蚕桑潜在资源,以及正面的宣传、引导广大蚕农,提高其生产积极性。要利用农户、企业、合作社和商業团队,打造蚕桑产供销产业服务链,注重品质、保证质量,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与高校对口专业合作,广泛开展科普培训和专业技术知识讲座,让广大蚕农和一线的技术人员扩展视野和积极参与到产业发展中,以科学发展的态度开展综合模式探索和创新生产,形成适合我省高寒地带完整配套的技术模式,使我省蚕桑生产走上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可循环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封槐松,李建琴.中国蚕桑产业发展“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展望[J]中国蚕业,2016(1):4-10.

[2]莫琳,贝建设,等.果桑园套种姬菇立体生态栽培对比试验[J].农业与技术,2017(2):21-22,33.

[3]李瑞雪,汪泰初,等.3种黑木耳营养成分比较分析[J]农学学报,201 8,8(3):48-52.

[4]楼黎静,潘美良,等.湖桑茶制作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J].蚕桑通报,2017(1):48-49.

[5]郑笑春,唐妍.桑园套养家禽高效综合技术开发利用[J].低碳世界,2016(10):235-236.

[6]温颖娟,王小平,等.广州市花都区宝桑园生态农业发展SWOT分析及营销策略探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8(6):293-294,296.

作者简介:马晓斌(1982-),男,山东省枣庄市人,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蚕蜂技术推广与服务。

猜你喜欢
桑树生态农业模式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桑树下的快乐
长沙市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我的小桑树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保障的现状及完善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哭泣的桑树观海之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