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2019-09-10 10:58安美君
今日农业 2019年6期
关键词:黑龙江对策建议现状

摘要:黑龙江省发展蚕桑产业潜力大。根据黑龙江蚕桑业发展现状,分析了该地区蚕桑业的“长板”及“短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推进黑龙江省蚕桑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即抓好黑龙江省蚕桑优势资源配置,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区划,强化蚕业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科技创新驱动,落实养蚕用桑园、柞林的林地承包权,融合产业多元发展,加大开放力度,重点解决蚕桑产品销售中的突出问题,做大做强黑龙江蚕桑产业。

关键词:黑龙江;蚕桑产业;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A

黑龙江省发展蚕桑生产土地资源、柞林资源丰富,蚕茧质量优势明显,养蚕比较效益高,发展潜力大。通过对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鸡西四个黑龙江省蚕桑主要生产地区进行了6个月的跟踪调研,先后走访了9个市(地)县(市、区)的6个蚕蜂技术指导站、4个蚕种生产单位、20个乡镇24个村51个农户、6个蚕业合作社、6个蚕桑业深加工企业、1个蛋白桑繁育基地、2个林场,咨询了专业技术人员、行业、企业管理人员以及蚕农等100余人,对黑龙江省蚕桑产业现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了解,通过分析对比,提出黑龙江省蚕桑产业发展对策建议。为实现大力发展黑龙江省蚕桑绿色生态产业的总体目标以及种植业结构性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增加新的发展途径。

1 黑龙江省蚕桑业发展现状

蚕桑业是黑龙江省特色产业。近年来,黑龙江省蚕业生产规模稳中有增。黑龙江省蚕产品总产量达到2.63万t,蚕桑业总产值10.67亿元,纯收入7.74亿元,蚕桑综合利用产值6亿元。

1.1蚕业质量效益不断提高

2018年黑龙江省饲养桑蚕3.85万张,蚕茧产量1629.71t,桑园面积1.1万hm2,列全国第16位;柞蚕养殖9.5万hm2,蚕茧产量2.45万t,列全国第2位。其中牡丹江市、齐齐哈尔、哈尔滨、鸡西、佳木斯市年放养柞蚕5.95万hm2,桑园面积0.786万hm2,分别占黑龙江省总数的63.77%、71.52%;总产值6.87亿元,占黑龙江省蚕业总数的64.40%;其生产规模分别比2015年增加4.06%、11.0%。

1.2产业化发展初步完善

黑龙江省成立蚕业专业合作社14个,企业7个,蚕桑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哈尔滨、牡丹江、鸡西地区蚕业企业7个,牡丹江市、齐齐哈尔、哈尔滨、鸡西、佳木斯市蚕业合作社12个,分别占黑龙江省总数100%、85.71%。蚕产品由单一的蚕茧向蚕蛹食品、蛾公酒、桑叶茶、蚕沙枕、桑枝木耳、蚕丝被、丝素化妆品、以桑蚕柞蚕丝为原料的服装及绣品等精深加工产品延伸。培育了宁安市海睿实业有限公司、牡丹江渤海民族工艺品(靺鞨绣)有限公司、牡丹江市唐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鸡西市宏福桑蚕专业合作社等一批蚕业先进经营主体,打造了“渤海靺鞨绣”蚕丝绣品、“唐满格格”蚕丝服饰、鑫韵村桑枝木耳、“卧龙湖”桑林下鸡蛋、“老合适”蚕沙枕、“紫引力”桑叶茶、“紫基”桑葚酒、“宁古塔”柞蚕蛹、“如梦”蚕丝被、“怡之寿”蚕蛾酒等品牌,其中渤海靺鞨绣、唐满格格等品牌产品向国外出口。

1.3产业融合发展加快

在黑龙江省区域化试验示范基础上,总结出盐碱地种植桑树改良土壤技术模式、饲料桑模式、桑树枝条食用菌基质等模式。以蚕业文化为内容的休闲农业旅游观光陆续开展,方兴未艾,有力地推进了蚕桑与水土环境保护、畜牧、粮食等产业领域融合,实现了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

1.4 “互联网+农业”助力蚕业发展

黑龙江省蚕桑产品实现20%以上在金蚕网、农产品信息网、中国惠农网、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优狐白狐网、大米网、以及淘宝网、天猫、京东商城等电商销售平台销售。同时利用B2C独立商城.微信,微博等资源,构建了一个强大的销售网络圈,产品远销韩国,日本,意大利、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柞蚕、桑蚕繭通过经纪人、公司订单收购方式销售的分别占黑龙江省总产量的50%、98%以上。

1.5蚕桑新品种、新技术助力发展

柞蚕“二化二放”研究与示范获得成功。已在宾县九龙山、鸡西柞蚕养殖基地开展了800m2春蚕大棚保护育研究;抗寒果桑、饲料桑树品种示范取得进展。在鸡西、牡丹江、甘南、双城等地栽植抗寒果桑、饲料桑各33hm2;鸡西宏福桑蚕合作社引进抗脓病桑蚕新品种华康3号,饲养桑蚕100张,采取小蚕共育、大蚕分养技术,每张蚕茧平均单产47.87kg,高于黑龙江省平均产量17.21%,每张蚕比上年增收724.84元,增收41.08%。

1.6抓典型引领发展

黑龙江省“抓典型推模式可复制”蚕桑高效示范典型见成效。鸡西市宏福桑蚕专业合作社在桑园间、套种、养高效模式的基础上,新引进桑叶茶全套生产设备开发桑叶保健茶。合作社建立的“寒地棚室高效养蚕技术”、桑枝木耳、桑叶茶加工、桑树饲料喂猪养鸡、桑芽菜开发以及蚕桑文化旅游观光等示范模式,辐射促进了鸡西市桑蚕产业迅速发展,带动了全市农民养蚕致富。2018年鸡西市蚕桑产业综合产值达到2000万元,实现纯收入1000余万元。

2黑龙江蚕桑业的“长板”

黑龙江省发展蚕业资源得天独厚,黑龙江省有宜蚕柞林160万hm2,居全国第1位;黑龙江省土地资源丰富,桑蚕发展潜力更大。区位优势明显,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

2.1 蚕产品质量上乘

黑龙江省蚕桑产品产白于自然环境优越、污染少的山区、平原等地,属于绿色、安全食品。黑龙江省蚕业生产资源规模居全国前列,年蚕茧产量2.6万t。蚕业生产季节气候适宜,茧丝长,茧质优,是生产高档蚕丝的首选原料,其中桑蚕丝质量可达4A~6A级,产品供不应求。

2.2蚕桑业是高效农业

投入少,见效快,生产周期短。黑龙江省桑蚕生产一年投入多年受益,一个生产周期28d,每667m2地可饲养1~ 1.2张桑蚕,每667m2养蚕纯收入1600元,每个农户可饲养5张桑蚕。柞蚕生产周期70d,每把(4hm2柞林)纯收入2.9万元,每户蚕农可放养1把柞蚕。据调查,牡丹江地区柞蚕年每把纯收入2.96万元,高于黑龙江省2.07%。桑、柞树资源开发利用发展迅速。桑树枝叶不仅是高蛋白高营养的牲畜饲料,桑、柞树枝条更是黑木耳等食用菌培养基质的优质原料。黑龙江省每年生产蛋白桑饲料1000余t,生产桑、柞枝黑木耳1200余万袋,在牡丹江、鸡西、甘南、龙江等市县建立了66.7hm2蛋白桑生产示范基地。

2.3蚕桑业是生态绿色农业

发展蚕桑业在生态农业建设中作用巨大。桑树、柞树适应性强,具有较好的生态功能,可作为防护林和城市绿化林木。在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盐碱地种植桑树改良土壤已获得突破,在pH值9.5以下的盐碱地栽植桑树3年以上,使土壤得到修复。

2.4蚕桑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蚕桑产业链长,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黑龙江省蚕业从业人员3万余人,而且带动了保健品、印刷、包装等相关产业发展,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就近转移劳动力2万余人。推动了农产品原料大省向加工大省转变。

3黑龙江蚕桑产业的“短板”

3.1 蚕桑产业规模过小

近年来,在东部土地资源紧缺、劳动力成本提高的背景下,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南桑北移”战略工程,桑蚕产区由长江三角洲地区向地域广阔、气候和土壤适宜的中西部、北部地区梯度转移,黑龙江桑蚕产业迎来发展契机。黑龙江省虽借势推进,但产业规模仍然偏小,产业链条仍然偏短,技术更新较慢,传统生产方式比重大,发展后劲不足。因此借鉴广西经验,吸纳江浙技术,充分利用黑龙江省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快速发展黑龙江省蚕桑产业,将是黑龙江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良机,同时也利于石油、矿产等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

3.2柞林大资源小生产

黑龙江是全国重点柞蚕省份之一。目前实际用于养蚕柞林9.3万hm2,占黑龙江省可用柞林面积的5.75%。柞蚕生产因放养场地审批政策限制,擴大生产规模受阻,制约了蚕业小品种形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的发展。

3.3蚕桑企业急需提档升级

黑龙江省蚕业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目前,黑龙江省仅有10个,大部分处于初级阶段,全产业链发展需要的仓储、物流、社会化服务组织均没有形成规模。年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的公司仅有牡丹江渤海靺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牡丹江市唐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宁安市海睿实业有限公司等三个公司,均建立在牡丹江地区。黑龙江果皇食品有限公司建立在甘南县,是专门从事寒地果桑种植、绿色桑产品研发加工为核心,桑葚采摘旅游为一体的中型企业,以及镜泊蚕业科技有限公司、黑龙江省莲盛桑蚕有限公司、哈尔滨桑蚕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目前黑龙江省蚕桑产品主要是初、中级产品,高端产品少,市场占有率低,对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强。

3.4蚕桑业产业亟需注入发展资金

黑龙江省已经建立了健全的蚕业技术推广体系,但是,这些公益性的单位由于经费不足,许多设施年久失修,制种设备、设施的老化直接影响蚕繁种质量,从而制约了蚕业生产的发展。种茧繁育要求人工投入多,时间长、技术繁琐。与商品茧相比,多2/3的人工,时间是生产商品茧的2倍,但收入少于商品茧,所以黑龙江省优质柞蚕种严重不足。缺少国家、省级项目支持,农民养蚕技术服务不足,维护操作不到位,蚕茧产量不稳定,受气候影响大,所以导致收入波动大。各地蚕业农民合作社及加工企业都是农民白发组织、个人投资建设。黑龙江省蚕业生产基本处于自然发展阶段,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亟需注入发展资金支持。

4对策建议

4.1 合理区划科学发展

搞好优势资源的配置,根据各地不同的资源特点和生态类型,建立各具特色的蚕桑生产基地。要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配套发展的原则,按照优质蚕桑基地建设要求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的建立蚕桑示范基地,统一技术指导,建设标准为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重点发展省内哈尔滨、绥化、齐齐哈尔、牡丹江、鸡西、佳木斯、双鸭山等市(地)县区优势产业带,把黑龙江省建成寒地优质蚕桑产品生产基地。

4.2强化蚕业政策扶持力度

把蚕桑产业纳入到各级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范围。对优质蚕桑基地、蚕及柞树、桑树良种繁育基地、蚕桑新技术培训推广、科技攻关等方面予以资金倾斜;将养蚕农民购置大型蚕业生产用机具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范围,给予扶持。重点对蚕种、桑树种苗、桑园喷灌设备、养蚕簇具等生产投入,给予一定的补贴。

4.3科技创新驱动

加快品种、技术、装备和服务四个创新,建立起与蚕桑适度规模经营模式相配套的技术体系,实现“农机农艺融合发展”。在新品种选育有突破。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联合攻关,重点开展柞蚕优质大型茧、细纤度白茧,以及果桑、饲料桑新品种的选育创新,加快推广应用,提升蚕业综合效益;加大力度研发和示范推广配套集成省力高效节本增效的蚕业技术,加快推动蚕业生产省力化、机械化的步伐,降低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提高劳动工效、规模效益和蚕产品质量;建设黑龙江省蚕业信息服务平台,及时为蚕业生产及时提供市场、生产技术、病虫害预测预报等信息服务。

4.4落实养蚕用桑园、柞林的林地承包权

合理确定林地使用年限,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完善桑园、柞林场地承包责任制,解决好蚕桑生产中蚕农、林业、森工、矿区职工利益与生态建设的关系,探索建立林地有偿使用制度。鼓励投资桑园、柞园建设、形成规模化生产饲料树、工厂化养蚕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4. 5融合产业多元发展

引导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1],具体如下:积极推进蚕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绿色精品工程,开展休闲农业、特色村镇和美丽乡村推介活动。通过开展果桑采摘、蚕桑味餐饮保健、蚕桑文化体验等,发展休闲观光与旅游产业,拓宽蚕业增收空间;扩大桑园复合经营面积。组织农民开展桑园蔬菜、中药材的套种间作、家禽套养,提高桑园的利用率;开发蚕业产品多用途。实现对蚕桑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提升我省蚕桑产业水平[2]。重点开发高附加值的丝、绵制品、桑、柞基质食用菌、蚕蛹、蚕蛾、化妆品等绿色生态产品,以及桑树饲料发展畜牧产业[3,4],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

4.6加大开放力度

利用黑龙江省蚕业资源及产品质量优势,有针对性地联合、引进省外具有一定规模的蚕桑加工企业到黑龙江省投资,支持主产区蚕桑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重点解决蚕桑产品销售中的突出问题,健全产品产销稳定衔接机制,尽快培育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大、市场竞争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带动为龙头加工企业配套服务的冷链仓储物流、包装、信息等相关产业发展。加强营销攻略,定期举办黑龙江省蚕产品推介会、现场会,组织蚕业合作社走出去参与各类展会,提高黑龙江省优质蚕桑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推进蚕业“互联网+农业”模式,引导合作社、农户参与蚕业产品网上销售,在蚕业主产区建立和完善线上宣传销售工作。

参考文献:

[1]廖森泰,向仲怀.论蚕桑产业多元化[J].蚕业科学,2014,40(1):137-141.

[2]李志,王东风,张庆良.黑龙江省蚕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现状及展望[J]北方蚕业,2010,31(4):1-3.

[3]向仲怀,何宁佳,黄先智.桑与畜牧业[J].草业科学,201 7,26(2):1-9.

[4]封槐松,李建琴.我国加快发展饲料桑的战略意义[J].中国蚕业,201 7,38(1):1-5.

作者简介:安美君(1966-),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书蔬菜专业,农学博士,推广研究员,研究方向:蚕桑高效配套综合技术研究。

猜你喜欢
黑龙江对策建议现状
羡慕等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铅笔长高了
黑龙江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