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割苗增产技术的应用试验

2019-09-10 12:32秦启福
今日农业 2019年6期
关键词:增产性状试验

摘要:為找到一种新型玉米增产方法,山西省农业机械发展中心进行了玉米割苗增产技术的应用试验,重点对玉米的产量和玉米植株主要性状进行测算分析,结果显示:割苗处理后,玉米棒行粒数、穗粒数、百粒重均有所提高,产量显著提高;植株株高、穗位高、茎秆粗均有所降低,抗倒伏性能提升。

关键词:增产;试验;性状;割苗处理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玉米是我国三大农作物之一,集粮食、饲料、油料、能源于一身,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4]。长期以来,人们都在不断地致力于摸索玉米增产的方法,如今的玉米产量较过去已有很大的提高,但进一步提高的空间越来越小,且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压力增大的严峻形势,一种绿色、高质量的增产方式更能适用于农业持续发展的趋势[5-8]。玉米割苗增产技术是指在玉米苗期5~7个可见叶片时,将玉米在从根部起第一个叶片以上全部割掉促进根系的生长,以达到增产、抗旱、抗倒伏的目的。因此,本文依据山西省农业机械发展中心进行的应用试验,分析玉米割苗处理后对产量和植株性状的影响,旨在找出一种绿色、高质量玉米增产技术。

1试验设计与数据测定

1.1 试验设计

试验田选择有一定水浇条件、中等肥力的地块,玉米幼苗大多保持在5叶1心的状态,种植行距约55cm,要求除割苗和不割苗不同之外,种子品种、施肥、管理等其他条件均相同。

试验机具采用的是由厂家统一提供的PG-5GD-2A2型四行割苗机,该机具可轻微仿地形,适合平整度好的地块。

玉米生长季节分别在玉米割苗后的lOd、20d取样并测定观察其株高、茎粗、根系,玉米成熟后,利用5点法选取5个测区进行取样测产。

1.2数据测定

收获期进行数据测量。收获时,安排技术人员组成玉米测产组对试验田和对比田两地块分别进行测产,以穗粒数、平均每667m2产量、抗倒伏性能参数为测试指标,两组结果进行分析对比。

本试验是以研究割苗技术在增产、抗倒伏方面的效果为目的,因此试验中主要测定影响产量和植株性状的相关因素:玉米棒行粒数、行数、穗粒数、百粒重、平均每667m2株数和株高、穗位高、茎秆粗。

1.2.1 产量的测量

在测区内选出有代表性的4行,4行的宽度由垄背的中心位置测定,长度根据地块实际情况白定,算出样品区域面积(一般样品区域为5m2左右),数出该样品区域玉米的株数,计算出平均每667m2株数。

在每个测区连续测量10株,5个测区共收取50株玉米果穗作为样本测定穗粒数,将收取果穗样本的穗粒数求和平均得到玉米穗粒数的平均值。

果穗脱粒后,用粮食水分测量仪测出玉米样品含水率[9],随后每个测区随机数出100粒称其质量,求其平均值,测出玉米百粒重。

通过人工计数、记录、测算所得百粒重、行数、行粒数、穗粒数、平均每667m2株数,所得数据平均值如下表1,两试验地块百粒重对比情况如下图1,穗粒数直方图如下图2。

根据图1和表1显示,割苗处理后玉米百粒重平均值高于未割苗处理玉米百粒重,且除第二次称重未割苗处理玉米百粒重高于割苗处理玉米百粒重,其他均是割苗处理玉米百粒重较高;割苗处理玉米和未割苗处理玉米两者棒体行数平均值相同,但未割苗处理玉米的行粒数更高一些,从而割苗处理玉米穗粒数高于未割苗处理玉米穗粒数,从图2中可以看出,割苗处理玉米穗粒数大多在625~790粒之间,未割苗处理玉米穗粒数大多在602~754粒之间,两组数据均是中间大,两头小,从而推测表明,两地块玉米长势稳定,但割苗处理玉米棒大于未割苗处理玉米棒,整体长势优于未割苗处理玉米。

1.2.2植株性状参数的测量

所测株高为白地面量至雄穗顶端的高度,每个样测区连续测量10株,共50株。

结穗高度是测量地面至第一果穗着生节位高度,每个测区连续测量10株,共50株。

径粗为穗位以下第3节间茎秆的中部直径,每个测区连续测量10株,共50株。

通过测量记录,将所测样品的株高、穗位高、茎粗数据整理如图3、4、5所示。

从图3中可以看出,经割苗处理后,出现频数较多的在291~301cm之间,正态分布图中间大,两头小;未经割苗处理的玉米植株,出现频数较多的在294-306cm之间,正态分布图中间大,两头小。从而推测表明此次试验中两块试验田玉米植株长势稳定,经割苗处理的玉米株高长势整体上低于未经割苗处理的玉米株高。

从图4中可以看出,经割苗处理后,频数较多的分布在103~lllcm之间,正态直方图分布呈中间大、两头小;未经割苗处理的,频数较多的分布在105~113cm之间,正态直方图峰值偏左。表明经割苗处理的玉米穗位长势稳定,未经割苗处理的玉米穗位长势高矮不齐,且经割苗处理的玉米穗位长势整体上低于未经割苗处理的玉米穗位高。

从图5中可以看出,割苗处理和未割苗处理的玉米茎粗频数较多的均分布在21~22mm之间,且两者正态直方图分布大致趋势相同,但割苗处理的玉米茎粗平均值小于未割苗处理的玉米茎粗。

割苗处理的玉米的百粒重大于未割苗处理的玉米;割苗处理的玉米的株高、穗位高、茎粗均小于未割苗处理的玉米,其数据分布进本近似正态分布。

2结果分析

2.1产量计算分析

试验中玉米每667m2产量采用每667m2株数、穗粒数、百粒重计算。

每67m2鲜重=每667m2株数株数×穗粒数×百粒重×10-5

实际测产公式=每667m2鲜重×(1-含水率)/86%

根据测产公式将相关测试数据带入,计算所得,割苗处理后玉米产量为711kg/667m2;未割苗处理的玉米产量为612kg/667m2,增产16.2%。

2.2植株性状的分析

目前国内外克服玉米倒伏问题主要集中在降低株高和穗位高度,使玉米植株的中心下降及减少受风面积,同时增强茎秆内在因素,增强茎秆坚韧性[10-13]。

本试验中经过割苗处理的玉米植株的株高、穗位高均低于未割苗处理的玉米植株,从而推测经割苗处理后的玉米植株抗倒伏性能提升,但经过割苗处理后玉米植株的茎粗小于未割苗处理的玉米植株,这一结果对玉米植株抗倒伏性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的试验研究。

3总结

本试验为1年的试验数据,在总结前人试验的基础之上,制定试验方案,对经割苗处理和未割苗处理的玉米的产量、影响植株性状的因素进行了测量计算。

根据试结结果表明,玉米割苗增产技术能够提高玉米的产量,对提升植株的抗倒伏性能也有所助益。但由于时间和经验不足等方面的原因,研究工作还有许多待完善之处,需要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时成俏.广西玉米生产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种业.2019(4):1-5.

[2]包改丽,李波,李学姝,尹广会,吴海兰,高连彰.201 7年宣威市鲜食玉米新品种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9(6):15-18.

[3]陈东峰,罗朋,张富仓,邹海洋,郭金金,郑静,闻磊,张嘉敏.摸下滴灌水肥调控对玉米生长和水肥利用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8(5):161-168.

[4]乔延丹,玉米机械化收获使用技术[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1-2.

[5]展进涛,徐钰娇.环境规制、农业绿色生产率与粮食安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3):167-176.

[6]孙炜琳,王瑞波,黄圣男,等.农业绿色发展的内涵与评价研究[J/O L].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8): 1-7.

[7]杨巧.可持续发展理论视角下贵州省绿色农业发展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7):45-46。

[8]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N].辽宁日报,2019-03-04(006).

[9]赵晶,黄操军,李博识.谷物含水率检测方法综述[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8(16):46-49.

[10]闫先明.浅谈玉米倒伏成因及如何解决[J].农民致富之友,2019(4):30.

[11]唐信惠.淺谈玉米倒伏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南方农业.2018,12(35):21-22.

[12]郭书磊,陈娜娜,齐建双,等.不同密度下玉米倒伏相关性状与产量的研究[J].玉米科学,2018,26(05):71-77.

[13]薛军,王克如,谢瑞芝,等.玉米生长后期倒伏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18,51(10):1845-1854.

作者简介:秦启福(1965-),男,山西省阳高县,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农业工程及农机化项目建设。

猜你喜欢
增产性状试验
珠海长肋日月贝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
甜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研究
CS95
i6
驭胜S330
有机肥料在小麦上的应用肥效试验报告
“富思德” 谷子套餐肥应用效果研究
不同有机肥和不同施肥水平对谷子产量的影响
17
“常染色体遗传”等于“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与性别无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