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寒地黄芪“1+1”栽培生产技术规程

2019-09-10 00:25张欣
今日农业 2019年7期
关键词:种苗黄芪土壤

摘要:黑龙江省生态环境优良,地处寒温带,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寒地黑土,田清地沃,药材品质纯正,有效成分含量高,发展绿色中药材基础好。平原、丘陵、山地类型多样且土地集中连片,利于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为推动全省中药材生产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种植标准,防治盲目跟风种植、越区栽培,满足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各类生产主体掌握种植技术的强烈愿望和迫切需要,特总结吸收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龙江道地寒地黄芪“1+1”栽培生产技术规程,望能为未来黑龙江省黄芪事业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1+1;检测土壤;生物防控;质量标准

中图分类号:S567.23+9

文献标识码:A

黄芪的基原植物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以干燥根入药,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生津养血等功效。[1]目前种植以蒙古黄芪居多。

黑龙江道地黄芪有两个品牌,生长在牡丹江地区黄芪称为“宁古塔芪”,生长在大兴安岭地区黄芪称为“卜奎芪”,黑龙江省适合种植黄芪地区比较多,但由于各地积温、降雨、光照、土壤等存在巨大差异性、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就给黄芪种植带来诸多难题。经过在牡丹江黄芪谷多年种植黄芪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育苗一年、移栽一年的“1+1”黄芪栽培生产技术规程。

1生产技术路线

优选种苗→优选土地→检测土壤→精细整地→精心移栽→生物防控→人工除草→适时起收→加工入库。

2生产技术要点

2.1优选种苗

2.1.1标准

绵黄芪种苗,纯度在90%以上,主干通直占80%以上,长度40cm占80%以上,无病害在90%以上。

2.1.2来源

种苗最好就近采购,随起苗、随移栽,减少运输距离和仓储时间,确保成活率在90%以上。

2.1.3存放

种苗保存防止风干、脱水,防止内热发烧,防止折断损伤。

2.2优选土地

黄芪系深根植物,要求土壤深厚平整,土质疏松,透水透气性良好的砂壤土,平地或坡度小于15°的向阳坡地均可。

优选砂壤土,沙土层在40cm以上,凡黏重板结白浆土、黄黏土、草甸土,忌前茬烤烟,瓜菜和地栽木耳,含水量大的黏土以及瘠薄、地下水位高,低洼易积水的土地均不易种植。

地块周边1OOOm没有矿区、垃圾场工业放排污水等重大污染源。

2.3检测土壤

到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调取土壤检测报告,根据土壤pH值、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确定化肥配方比例。一般比例为2.5:5:2.5.调查前茬使用农药清单,规避农残和重金属超标。

2.4精细整地

根据上一季农作物种类,整地时把秸秆杂草清理干净。

在秋季土壤结冻前进行深翻,深度达到40cm以上,打破犁地层,耕翻整地时每667m2施充分腐熟细碎的圈肥5000kg以上,饼肥50kg,耙细整平。作垄宽60cm,垄高20cm,或畦宽1-1.5m,畦高30cm以上,垄的长度视土地实际情况定。灭草、杀菌、杀虫、消农残、活化土壤,增强排渗水功能。

早春翻地,做到顶浆打垄,顶浆翻深度为35cm。一定要掌握好好时机,春季土壤化开半犁土就可以翻地,做到分次打垄,在未返浆到来之前完成打垄工作。这样可以抑制地下水分上升,促进表层水分散发具有明显的散墒增温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疏松土壤,提高土壤的温度和透性。

旋耕深度一定要达到18-20cm,地势不平或土量比例大,要起床,宽1.3-1.4m,振压后床高lOcm,留作业道30-35cm。如果河於土、沙量大、排水性能好,可直接平地移栽。

2.5精心移栽

2.5.1移栽于大田种植

一年生苗即可移栽于大田种植。春栽4月下旬进行,秋栽10月中下旬土壤结冻前进行。种苗100kg/667m2,栽苗1.5万-1.7万株/667m2,保苗20-25株/m2。

2.5.2人机联合移栽

边挖边栽,挖苗时注意勿伤苗根。行距23cm,株距12-15cm,开沟平栽,深度10-12cm,将芽孢向上顺放于沟内,芦头朝向一致,覆土厚3-5cm,栽后镇压,浇水。

2.5.3隨机深施肥

时间6-8月,每667m2施复合肥40-45kg,最好再施有机肥,并在移栽定植时根施钼、锌等微肥,施钼酸铵2.25kg/hm2或硫酸锌15kg/hm2,收获前30d内不得追施无机肥。施肥深度在种苗下5cm,即15-17cm。大田一般追施2次或3次,发根期,要追施钾、氮肥,每667m2施肥5-lOkg,一般结合灌溉或降雨进行两次人工漫撒,也可大浓度喷施叶面肥。

2.5.4中耕除草

黄芪种植一般都是在苗出齐后即可除草松土。黄芪育苗一般除草不少于4次,大田生产一般除草不少于3次。6月中上旬,二茬草出土到2-6叶,必须人工锄草一次,要抓住时机;1-3d内锄完。7、8、9月这三个月,根据草情,人工拔大草两三次。确保草不与黄芪抢肥抢光。

2.5.5水分管理

一年生黄芪苗期灌保苗水,移栽田返青后灌缓苗水。其他时间根据土壤墒情适时浇水。雨季前,畦作田块挖好排水沟,并及时清理。垄作田块深耥以利排水。

2.5.6去花摘蕾

摘蕾是黄芪大田生产一个重要的栽培技术,摘蕾可防止地上部分徒长,节约营养以促进根系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可随田间长势随时进行。在6月份黄芪现蕾初期将花蕾摘除。

2.6生物防控

2.6.1病害

2.6.1.1黄芪根腐病

症状:发病初期植株顶端萎蔫,生长点受损致使整株萎蔫,最后枯黄死亡,受害部位表皮纵向裂口,呈铁锈色,主根部分腐烂,潮湿时茎基部产生粉色状物。

防治方法:移栽前用枯草芽孢杆菌稀释后结合浇水沟施或穴施预防。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1000亿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5亿CFU/g多粘类芽孢杆菌悬浮剂4000g/667m2稀释100倍液液喷淋茎基部。应连续用药2次,间隔8-lOd。发现病株拔出烧毁。要及时清除杂草,保持田间通风良好。

2.6.1.2黄芪白粉病

症状:受害叶片和荚果表面有白色粉状斑,造成早期落叶或整株枯萎。

防治方法:清园处理病残株。发病前、发病初均可喷施1.5%多抗霉素水剂100倍液,或1%蛇床子素乳油200g/667m2,或1000亿芽孢/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粉30-40g/667m2,连续用药2-3次,间隔8-10d。

2.6.2虫害

2.6.2.1蚜虫

症状:成虫和若虫刺吸嫩叶、嫩茎、花及豆荚的汁液,使叶片卷缩发黄,嫩荚变黄,严重时影响生长,造成减产。

防治方法:有翅蚜初发期可用黄板诱杀蚜虫,每667m2挂30-40块。用0.3%苦参碱水剂150g/667m2,2.5%鱼藤酮乳油150g/667m2,1.5%除虫菊素水乳剂30mL/667m2,于发生始盛期均匀喷施。

2.6.2.2地老虎

症状:初孵幼虫取食寄主幼苗的嫩叶和生长点,1-2龄幼虫取食呈小孔或缺刻,有的咬穿心叶形成小排孔,3龄以后多在表土层取食茎基部,可咬断嫩茎,或在较粗茎基部咬成残缺,危害严重时大量幼苗茎部被咬断或茎基残缺,以至枯萎死亡。

防治方法:应采取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防治措施。通过改善农田管理条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小地老虎的过渡寄主,同时直接消灭初孵幼虫。当田间点片危害时,可人工捕捉,消灭幼虫。可用杀虫灯、糖、醋、酒诱蛾液诱杀地老虎成虫。药剂防治:0.3%苦参碱可湿性粉剂7000g/667m2穴施。或割青草间隔5m堆成堆,在堆底喷洒300倍液80%敌敌畏诱杀幼虫。

2.6.2.3蛴螬

症状:蛴螬在地下直接咬断黄芪幼苗根部,地上部分叶片枯萎,最后致使植株死亡。

防治方法:应因地制宜采取地农业防治与药剂防治。①翻耕整地,压低越冬虫量。②施用腐熟的厩肥、堆肥、施后覆土,减少成虫产卵量。③灯光诱杀,田间设置杀虫灯诱杀成虫,减少蛴螬的发生数量。④土壤处理,用150亿个孢子/g球孢白僵菌可湿性粉剂300g/667m2,拌毒土撒人田间,翻入土中。

2.6.2.4豆荚螟

症状:幼虫危害叶片、花及荚果,常卷叶危害或蛀人荚内取食幼嫩的种粒。

防治方法:①及时清除田间落花、落荚,并摘除被害的卷叶和豆荚,以减少虫源。②在黄芪地块设置杀虫灯,诱杀成虫。③药剂防治:8000IU/微升苏云金杆菌悬浮剂150mL/667m2或400亿个孢子/克球孢白僵菌可湿性粉剂100g/667m2,在害虫低龄期(3龄前)叶面均匀喷雾,选择在早上或晚间施药效果好。

2.7适时起收

黑龙江省种植黄芪,根据种植面积和机具作业流程,一般起收在10月20日至封冻前为最佳采收期。

打秆灭秧。人机联合起收。根药在地面露晒、风干1-2d,再传小堆1-2d,上冻前必须运回场地,防寒保护。

2.8加工入库

根药回场要长方形小垛堆放,快速风干,以防发热变质。天气特别寒冷,要采取必要的防寒措施。

趁鲜加工,根据销售需要进行初级加工,统货或“节子”。打捆码垛,风干入库。

产品水分太大,防止上冻,以免造成产品变质,水分降至60%以内,不怕冻害。

3生产技术目标

3.1技术目标

采用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生产管理模式。

年抢抓积温200-300℃;年抢抓光照200-300h;年抢抓30多天生长期,达到150-160d。

3.2质量标准

药物含量:甲甘达0.10%以上,多糖达0.06%以上。(药典标准:甲甘0.04%,多糖0.02%)。

农残、重金属不超药典标准。

品相:病斑、空心在10%以下;主干长度30Cm在60%以上;粗度胸径在0.8cm以上在60%以上。

3.3产量目标

每667m2产鲜品900-1000kg/667m2,干品統货300kg,“节子”75kg。

注:中药材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农业、生物、物理等绿色防治措施为主。若采用化学农药防治,应以国家逐步登记的农药品种和备案的省级临时用药措施为准。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302.

作者简介:张欣(1981-),女,山东肥城人,本科,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中药材种植与发展。

猜你喜欢
种苗黄芪土壤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黄芪枸杞茶补气血虚弱
土壤
改造土壤小能手
黄芪茶,泡不如煮
林木种苗行业发展现状及管理措施探讨
浅谈林业种苗管理措施及生产技术
为什么土壤中的微生物丰富?
黄芪当归汤益气又补脾
苗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