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贡茶发源地宜兴茶叶传承与创新之浅见

2019-09-10 03:56钱俏枝
天工 2019年3期
关键词:传承创新

钱俏枝

[摘要]宜兴产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是中国久负盛名的古茶区之一,受到封建帝王和士大夫所爱,其历史可追溯至汉时,至今已有2000多年。唐代开启了贡茶的发展,更是将“阳羡茶”推上了历史高峰,这种尊崇的地位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清以后受政治、经济、社会影响,茶叶生产未能有所发展。通过梳理宜兴茶的历史脉络、发展路径等,对宜兴茶的传承与创新作些浅谈。

[关键词]宜兴茶;贡茶发源地;阳羡雪芽;宜兴红;传承;创新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中国作为茶的故乡,茶为国饮、国人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距今已将近5000年。那片小小的树叶,从寻常百姓家,到步入宫廷,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早已深深地扎根在国人心中,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中国贡茶,是古代专门进献给皇室朝廷,供帝王将相享用的特制茶叶,中国的许多历史名茶都来自贡茶。贡茶又分“民贡”和“官焙”, “民贡”是地方官员发现的当地的珍稀之物,主动进献给皇室的土特产品。

宜兴,坐落在江苏南部、太湖西岸,古称“荆邑”“阳羡”“义兴”,这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享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竹的海洋”“茶的绿洲”等美誉。宜兴位于北纬31°077 ~31°37,东经119°3l~120°03,正值茶叶的“黄金纬度带”。常年雨量1158-1200毫米,年平均气温15.7-16℃,常年日照1988小时,无霜期235-239天。土壤以黄棕壤、黄红棕壤为主,pH5.0-6.5,适合茶树生长。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出产顶级茶青的先天条件,使得宜兴成为江南最古老的茶区、江南茶文化重要发祥地和中国贡茶的发源地。

一、古代宜兴的茶叶概况

(一)漢代

汉书《桐君采药录》①云:西阳(县)——见“茗”及“苦菜”条,巴东(县)——见“茗”条,晋陵(县)——见“茗”及“苦菜”条,庐江(县及郡)——见“苦菜”条……晋陵乃常州别称,自古常州境内唯一产茶地就是其属现宜兴,当时称“阳羡”。唐代陆羽在《茶经》卷下“之事”中也曾引用《桐君录》中“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之说。《桐君录》即《桐君采药录》别称之一。

明代周高起(1640年前后)所著《洞山岕茶系》中记载:“相传有汉王者,栖迟茗岭之阳,课童艺茶,踵卢仝幽致。”从历史文献和汉代考古看,西汉时,贵族饮茶已成时尚,东汉可能更普遍些。东汉名士葛玄曾在宜兴“植茶之圃”,汉王亦曾“课僮艺茶”。而周高起所提到的“茗岭”,即现在宜兴张渚镇下属的茗岭村,是中国最早人工种植茶的记载,亦是陆羽《茶经》中“生圈岭”所在地,茗岭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年产干茶超“万担茶”的茶山小镇。

由此可见,宜兴产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而且已经出现在社会上层圈子里。

(二)三国

三国时,15岁的孙权曾为阳羡长,其当政时,颇有作为。吴主孙皓也曾封禅阳羡圉山,“国山在县西南五十里……本名离墨山”,“孙皓时封之,改名国山……”(明万历十八年《宜兴县志》卷一),至今离墨山上“国山碑”犹存。另外又载“离墨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山顶产佳茗,芳香冠他种”(参见嘉庆《宜兴旧志》卷一),“离墨亦多产茶,离墨红筋茶为阳羡真种”(参见光绪《宜兴荆溪新志》卷一)。

种种记载表明,当时的宜兴与孙吴王室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茶荈以代酒”,大致的意思是:吴主孙皓昏庸,每与大臣酒宴,日日不息,不管你会不会喝,都要灌你七大升。韦曜白幼好学,能文,但不善酒,孙皓便暗地赐以茶水,用以代酒。在宜兴的野史中有吴圉宫廷用“国山藓”贡茶的记载,虽是野史无从考证,但在陆羽《茶经》中却有“御茶”影子,他引用南朝宋山谦之《吴兴记》的记载: “乌程县西二十里有温山,出御荈(茶的别称)”。山谦之所记述的是三国两晋时期的茶事,而三国时期,阳羡属吴兴郡,郡治就在乌程(今浙江湖州一带)。如果当时宜兴的野生茶产量足够的话,被列为御茶不是没有可能的。现在,张渚依然有“御茶村”。

注释:①《桐君采药录》这个书名,见于南北朝·梁·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序、《药总诀》及《辅行诀用药法要》三书中。

(三)唐代

唐代是宜兴茶名扬天下的一个重要时代,也是作为贡茶②有文献记载可查的一个时代。在欧阳修编修的《新唐书·地理志》中,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阳羡紫笋茶已是毗陵郡(即今常州)的贡品之一。 “官焙”是从唐中期开始官方设立的贡茶机构,如“贡茶舍”“贡茶院”等,由官营督造,专业制作贡茶,开启了官焙贡茶的先河。

代宗李豫是个嗜茶皇帝,他在位十四年,肇始了中国官焙贡茶。据赵明诚《金石录》载:“义兴贡茶非旧也,前此故御史大夫李栖筠实典是邦。山僧有献佳茗者,会客尝之,野人陆羽以为芳香甘鲜,冠于他境,可荐于上。栖筠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于是,李栖筠(公元765-767年,任常州刺史)在罨画溪头建起官焙的“贡茶舍”(现在依然有遗址可考),并请陆羽帮助督制,当年春季便制成500串,每串十饼,重一唐斤(每斤相当于现在的661克)。这便是中国最早有记录的官焙贡茶,也是茶圣陆羽推荐的贡茶, “阳羡紫笋茶”堪称中国贡茶第一焙。

次年,因皇室宫廷对紫笋茶的亲睐,湖州府长兴县也开始进贡,两地分山析造,由常州府义兴县和湖州府长兴县共同进贡紫笋茶。为区分两地贡茶的不同,茶圣陆羽将义兴茶定名为“阳羡紫笋”,长兴茶走名为“顾渚紫笋”。

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代宗皇帝对紫笋贡茶欣赏有加,随着宫廷对贡茶需求的增加,朝廷决定在两州界山啄木岭南的顾渚设立规模宏大的“大唐贡茶院”。“贡茶院”有茶厂30间,工匠千余人,岁造紫笋贡茶。每年贡期花“千金”之费、生产万串以上。

唐代著名诗人卢仝,在写过“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谢孟谏议寄新茶》(俗称“七碗茶诗”)以后,寻茶觅幽至宜兴“罗岕”,曾隐居在茗岭的岭下村。明末杰出将领卢象升,便是后裔,有宗谱可查。

唐代贡茶遗迹也曾载入茶圣陆羽的《茶经》中,所载“善权寺”茶产地,也在离墨山上。另外《茶经》中所载义兴贡茶产地“悬脚岭北”,,即现湖父主要茶产区,从啄木岭往西到悬脚岭一带。在今天的任墅村,仍留有“唐贡山”“唐贡村”“唐贡茶”及“任防故居”等遗址, “大唐贡茶舍③”“金沙寺”“金沙泉”“陆相山房”“境会亭④”等遗迹一直保存至今。

在宜兴城往西有铜官山,山中有南岳寺景区,古时称“南涧景区”。这里也是当时宜兴的茶区,陆羽来宜兴首站落脚的“朝阳寺”,就在铜官山鹅头峰(现电视塔东北方下)。那时庙的前后没有毛竹,茶叶隐藏在树木之中,阳崖阴岭出好茶,故唐代“南届贡⑤”也非常有名。近年来宜兴市政府相关部门积极、挖掘保护历史遗存,有些古迹已在逐步复建中,重现唐贡茶区风采指日可待。

据史籍记载,阳羡茶是紧压茶,成片状,也叫片茶,其制法即《茶经》三之造所叙的方法, “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饮用时,要将片状的茶捣碎,碾细,过筛,烹煮,连茶末一起咽下,日本茶道所用抹茶的吃法,即我国唐代的吃法。

(四)宋代

到宋代,由于气候等原因,宜兴、长兴地区进入低温期,茶芽发芽晚,赶不上皇宫的清明宴,福建进入相对高温期,贡茶开始由福建地区进贡,并设南贡茶院。但宜兴茶没有故步白封,除进贡的龙凤饼茶之外,还涌现了“金字末茶”“蝉翼茶”等宜兴名茶。苏轼于元丰七年( 1804年)贬居宜兴时,与当时名流诗茶往来甚密,在他的诗中曾有“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之句,可见阳羡茶虽已不为宫廷所重,但仍为文人雅士所好。

(五)元代

元代在張渚设立有四品官执掌的“茶园都提举司”,“掌常、湖二路茶园二万三千有余,采摘芽茶,以贡内府。”

注释:②宜兴贡茶

——清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卷三·杂税

贡茶,旧典也,唐以前无考。自唐御史大夫李栖筠守常州,有山僧献阳羡佳茗,野人陆羽以为芬芳冠绝他境,可荐上方,栖筠从之遂置茶舍,岁贡阳羡茶万两,此其滥觞耳。宋时因之,元贡荐新茶九十斛,贡金字末茶一千斛,芽茶四百一十斛,明时贡荐新细芽茶一百斛。《续郡志》云:洪武十年,岁贡芽茶四十斛,叶茶一万三千斛,后按额裁减,止进芽茶八十斛,南京礼部二十斛,各茶户办纳。

③茶舍

——清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卷九·遗址

在罨画溪上,去湖之次一里,李栖筠为州,有僧献佳茗,陆羽以为芳香冠绝他境,可供上方,始供万两,置舍洞灵观。韦夏卿徙兹地。南唐保大四年,命建州置的乳茶,号京挺,乃罢贡。

④境会亭

——清光绪《宜兴荆溪县新志》卷末

在茶山路,唐时湖、常二州守造茶修贡会此。白居易有《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诗。

⑤明代《洞山系》曰:不入品(外山)中有贡茶即南岳茶,天子所尝不敢署名。其中的“南岳茶”所产之地就在铜官山。元代统治者是马背上的民族,不喜欢宋代繁琐的点茶工艺,干脆在茶叶产地设立“磨茶所”,将饼茶磨成末茶直接送往京城。张渚是宋元两代茶叶承上肩下的关键地区,至今张渚仍保留着“茶园村”“茶亭”等自然地名,这一带是宜兴古代茶叶主产区之一。

清代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卷三》记载:元贡荐新茶九十斛,贡金字末茶一千斛,芽茶四百一十斛,明时贡荐新细芽茶一百斛。

(六)明代

张谦德《茶经》:“茶之产于天下多矣,若……常州之阳羡。”宜兴铜官山“南岳岕”出产明、清两代贡茶,采摘时由县令亲自督造。

《洞山岕茶系》中论岕茶品质一书记载:不入品(外山)中有贡茶,即南岳茶,天子所尝,不敢置名。可见南岳茶在明代仍为贡品。而位于茗岭一带的“庙前岕”“庙后岕”茶更是一撮难求的“文人茶”。同时,雀舌茶、旗枪茶等随之涌现,紫砂壶也在此时代应运而生,与宜兴茶交相辉映,甚至在后来的发展中,不仅享誉中华,甚至漂洋过海,引得全世界的瞩目和喜欢,风头日益盖过宜兴茶。同时“金沙泉”“卓锡泉”等名泉在当时也名盛一时。

《增修宜兴县旧志·卷三·田赋志》记载:洪武十年(1377年),岁贡芽茶40斤,叶茶13000斤。嘉靖十六年(1537年),南京户部给张渚茶引所茶引8298引。茶引是赎卖茶叶的见证,每引照茶100斤,纳税后取得茶引可以通行无阻。张渚是苏浙皖三省的通道,买卖的茶叶可能并非全是宜兴所产,不过,除此之外,宜兴全县所产民用茶叶数量也十分可观。

(七)清代

据《宜兴荆溪县志》记载,道光二十年至光绪六年(1821-1875年),荆溪茶地面积急剧锐减。书中提到,“铜官离墨亦多产茶,离墨红筋茶为阳羡真种”。

道光到光绪期间,太平天国曾建都南京( 1853-1864年),杭州方面的清军屡攻南京,宜兴为必经之路,战火纷飞,人口逃亡,土地荒芜,茶叶生产遭到严重破坏,道光年间宜兴茶园有2929亩,到光绪六年仅有496亩。太平天国后,随着大量浙江温州、平阳移名人迁居宜兴南部山区,携来诸多茶种,才使宜兴茶叶生产逐渐走向恢复。

光绪后期,不少有识之士受维新思想的影响,倡议实业救国。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宜兴乡绅李逢庆、李逢壬、徐翰淦和徐在滋等人,契买民山8000余亩,组建“阳羡垦牧树艺公司”,这是宜荆时期(清康熙到宣统时,原宜兴一县被划为荆溪、宜兴两个县)荆溪县第一个民营股份制茶林公司。现在丁张公路南面和猴头山尚有老茶园20余亩。宜兴城中“茶局巷⑥”则是明代开始的官方茶叶管理机构“茶司马”所在地。清代虽因时局动荡,茶业起起落落,但上层名流、文人雅士仍然十分喜好阳羡茶,并由饮茶而推崇紫砂壶,使紫砂壶达到鼎盛时期。

二、近代宜兴的茶叶概况

(一)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前(1911-1949年)

民国8年(1919年),江苏省公报登载江苏实业观察员姚日新的一篇视察宜兴实业报告书。据他调查,茶叶主要产地在南山茗岭、湖父、张渚山乡,年产茶2700担左右。所产茶叶以“雨前雀舌”著称,有茶农戴长卿、洪顺记、戴麒三的出品,并在1915年获得巴拿马万圉博览会国际金质奖。

1919年以后,由于兵连祸结、政局不稳,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三十多年中,宜兴茶叶生产多灾多难。尤其在抗战期间,交通阻塞,茶叶无销路,群众毁茶种粮,宜兴茶叶生产经受了太平天圉以后的第二次大破坏。张志澄在20世纪50年代初调查时了解到:抗战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15年间,全县茶叶主产区为湖父,约占全县总产量的50%,产品以红茶著称;其次是张渚,以绿茶出名;再次是宜城近郊。宜兴所产绿茶,首批春茶称为寿眉,其次为蜂翅,再次为先片、元片、春白茶。宜兴向来不采秋茶,因1934年大旱,放假收购秋茶,群众逐步才开始逐步采摘。由于不重视茶园施肥管理,造成茶树萎缩,导致产量质量每况愈下。但主要原因是受战争影响,才使得茶叶市场萎缩,茶园零落,茶叶生产一蹶不振。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宜兴茶叶( 1950年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宜兴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大成绩,茶叶生产也不例外。1987年茶园面积已经发展到5.64万亩,为1953年的5倍多,茶叶总产值

注释:⑥茶局

——清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卷二、卷末

在县东南隅、南察院左,宣德九年令章惟澄建,每岁御茶城此修贡。今废,故址尚存。又,清修禅院,在县东南九十步,宋淳祐间比丘尼普达建。明洪武末移建伍贤乡陈庄,即其旧址为茶局。3359.00万元,为1953年的168倍。茶叶生产已成为山区多种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品茶种类增加,红碎茶颗粒紧结,色泽乌润,深受茶叶出口公司的好评。绿茶清汤绿叶,香气清雅,滋味醇和,博得长江中下游地区消费者喜爱。

宜兴茶的发展离不开茶学专家张志澄老先生,1953年,他进入江苏省农林厅,主持规划设计了最早的样板茶场——国营宜兴芙蓉茶场,他的一生都在基层,凭借自己农学、园艺和植物栽培方面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宜兴茶的发展乃至整个江苏茶叶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并于1984年秋天开始酝酿首届阳羡茶会,在4年问举办了13次。期问,爱茶人士纷至沓来,交流各地饮茶习俗、礼仪等,加以文人墨客、曲艺名人赋诗作画、引吭高歌,茶文化呈现一派活泼的局面。

同时,宜兴茶业声名鹊起,取得累累硕果。1979年,红岭茶场受到国务院嘉奖(奖牌仍在红岭茶场存放)。1989年,乾元茶场的“阳羡雪芽”、新街茶林场的“荆溪云片”双双获得农业部全国名茶称号。1990年,岭下茶场的“阳羡雪芽”又获商业部全国名茶称号。1996年,研制的条形红茶“竹海金茗”成为江苏省内唯一通过农业部鉴定的名优红茶。

几十年来,宜兴茶叶生产探索前行,成效明显,曾成为江苏山区发展茶叶生产的模式。从发展国营茶场人手,以国营带动集体,由点到面,相对集中的发展茶叶生产。江苏省宜兴茶叶实验场——宜兴县川埠茶场——镇江地区茶叶果树研究所——无锡市茶叶研究所,芙蓉茶场、阳羡茶场、宜兴林场、大贤岭林场盛极这一个时期。茶园规划被誉为“苏式茶园”和“茶之绿洲”。

近年来,宜兴茶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目前,宜兴市拥有茶园面积约7.5万亩,年产茶叶6500余吨,主要分布在宜兴南部的太华、张渚、西渚、湖父、新街、丁蜀等镇(街道)。宜兴茶“阳羡雪芽”和“荆溪云片”在全国名茶评比中,曾双双获冠。而以水质上乘的金沙泉(又名玉女泉)泡阳羡茶,盛于宜兴特有的紫砂壶中,广受中外茶客赞誉,被称为“江南饮茶三绝”。

三、宜兴茶的传承与创新

(一)传承好“精益求精”的精神

根据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高质量发展茶业生产,这是时代的神圣使命,更是我们每位茶业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当务之急就是要在挖掘研究茶史的基礎上,切实传承好优秀的茶文化,并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唯此,才能使历史悠久、品质上乘的“阳羡茶”焕发出新的活力。

精益求精是要把每一个细节都做足功夫。正如罗兰所言: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超越平凡并不是要去做多大的事情,而是把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做到完美,这样才能成就卓越。宜兴作为江南古茶区之一、江南茶文化重要发祥地、中国贡茶的发源地,能被入选为贡茶,就是因为其品质上乘,加工工艺精湛。历史表明,精耕细、勤劳苦干是制造佳茗唯一途径。因此,我们要秉承古唐贡遗风,从茶叶的原料、工艺、加工、品质控制等方面,严格把控好每一道制作工序,在每一个生产环节上力求完美,继承先辈们的优良传统,致力把宜兴茶打造成为名优茶叶中的精品之一。

(二)传承好“崇尚文化”精神

众所周知,宜兴是驰名中外的“教授之乡”“书画之乡”。从古至今,涌现出4位宰相、385位进士,以及8000多名教授、30名院士,周培源、潘汉年、徐悲鸿、吴冠中等文化名人更是耳熟能详,他们都酷爱家乡的紫砂壶和红绿茶,留下了宝贵的墨迹和遗物。侨寓或外籍名人,对宜兴茶也颇有缘分,赞赏有加。在2014年宜兴市档案局编辑《翰墨金砂》时,发现明清以来众多书画大家都有在紫砂壶上留下印迹的记载,而壶作为茶中佳器,在文人铭刻的同时,与宜兴茶融为一体,令人岙茗满口,啧啧称奇。2017年,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在整理编辑《古诗咏阳羡茶》一书时,搜集了白唐至清代期间的190首古茶诗,从唐代诗人李嘉祜的《送陆士伦宰义兴》起,到清末大臣端方七言绝句《题跋》止,其中不乏苏轼、白居易、欧阳修、杜牧等文坛大诗人的作品,反映了不少宜兴的茶史资料。另外,大文豪鲁迅先生与宜兴籍作家葛琴颇有渊源,每年新茶上市,葛琴总会给先生寄上宜兴茶,这在鲁迅先生的日记中亦有记载。而这些,正是因为文人的参与,为宜兴茶打上“文人茶”的标签。这是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进一步挖掘“文人茶”内涵,弘扬“文人茶”精髓,不断增强宜兴茶的文化软实力,达到提升宜兴茶美誉和对外影响力的目的。

(三)传承好“兼容并包”的精神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宜兴茶种和制作工艺等都有着与全国各地交流、借鉴的光荣传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全国茶市红红火火,各大茶类中品质上乘、工艺精湛的比比皆是。乌龙茶的岙醇、黑茶的醇厚,让宜兴本地的茶客留下深刻的影响,而红茶中祁门红茶、滇红工夫、正山小种等一系列风味独特的红茶,更令宜兴茶企百感交集。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宜兴茶急起直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兼容并包”外地优质茶种,开始创新。例如,宜兴市茶研所陆续引种闽、台、粤30多个种植资源进行驯化及适应性试验,积累了相关的茶树品种选育技术数据。现已有铁观音、茗科1号、黄奇、毛蟹本山、矮脚乌龙、台茶12号、清心乌龙、武夷月棒、武夷水仙、九龙袍、槠叶种、宜兴紫笋、黄观音、朝阳、佛手等r口f种,先后建立了品种观察园、品比试验区、良种良法试验地、良种母本园与繁育苗圃等较为系统完整的研究基地。所培育的茶树新品种色、香、味、形以及高沸点芳香物质的含量比传统红绿茶明显高,深受广大饮茶爱好者喜爱。创制的宜兴红茶新品——“丹凝”,从2012年开始研制,再到2015年试销,直到现在的热销,获得市场一致好评,其工艺在原来传统红茶的加工工艺中增加了乌龙茶的“摇青”工艺,此茶除了保留宜兴小叶种红茶的鲜醇高甜,同时还解决了不耐泡的问题,并提升了红茶的香气,成为宜兴红茶中的“创新红茶”。实践证明,只有传承“兼容并包”精神,走海纳百川、积极创新的道路,宜兴茶才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上一层楼。

(四)传承好“树立品牌”的精神

千年来,宜兴茶曾以“阳羡茶”“岕茶”而著称于世,这是宜兴茶在茶界中的一张亮丽名片。在这个全民饮茶时代,宜兴市政府高度重视宜兴茶的品牌作用。2017年4月,宜兴市茶叶协会成功注册了宜兴“阳羡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8年,“宜兴红”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再次成功注册,这标志着宜兴茶的地理优势将转化为产业经济品牌,并在市场上树起了宜兴茶品牌的鲜明形象。2018年3月,宜兴市政府正式启动并推进了“阳羡雪芽”“宜兴红茶”的申遗工作。并组织专人对阳羡茶的历史脉络、制作技艺、存续情况等相关资料进行了收集、梳理与总结。其中。阳羡雪芽”茶名是根据苏轼“雪芽我为求阳羡”诗句而命名,1984年在张志澄老先生的带领下成功恢复制作。“阳羡雪芽”条索紧直有锋苗,色泽翠绿显毫。香气清雅,滋味鲜醇,湯色清澈明亮,叶底嫩匀完整。而“纤秀形”“甘甜味”“宫廷艺”“文人情”则是“宜兴红”红茶打造的区别其他名优红茶的品牌特质。回顾近年来,宜兴茶业不断提档升级,焕发出蓬勃生机的原因与牢崮树立品牌意识密切相关。只有传承好“树立品牌”的精神,才能使宜兴阳羡茶产业步入更好更快发展的快车道。

宜兴,在唐朝时曾以茶叶“芳香甘鲜,冠于他境”而上供朝廷,成为中国贡茶发源地。千年来,因茶品质高洁,深受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和富商巨贾等喜爱。现在,要发挥这一传统资源优势,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就必须要做深“文化茶”,利用好宜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深入挖掘宜兴的种茶制茶史,进一步提升阳羡茶的文化内涵,开创宜兴茶文化“新篇章”;做强“功夫茶”,发挥好宜兴的地域和气候优势,在茶叶制作、茶产品的研发、深加工等方面下工夫,推动宜兴茶产业提质升级,推动宜兴从茶叶大市向茶叶强市迈进;做精“创意茶”,把茶文化与各个领域的文化相融合,锐意探索,创意不止,才能永葆阳羡茶的生命力,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宜兴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l]增修宜兴县旧志.嘉庆二年.

[2]重刻宜兴县旧志.同治八年.

[3]增修宜兴县旧志.光绪八年.

猜你喜欢
传承创新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