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几点思考

2019-09-10 10:59何丽华
信息技术时代·上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探究

何丽华

《数学课堂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从这段话中,我明确了关于创设教学情境的三点启示: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创设教学情境并要有善于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二是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环境,而且也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背景;三是创设教学情境既可以分散于不同的课堂教学环节中,也可以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与动手探究、合作交流以及知识的巩固运用紧密相连,共同服务于“双基”的落实,而不仅仅就是一个“引入”。

针对以上三点启示,反思我们当前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一、是否要“言必称情境”?

创设情境作为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已成为广大一线教师的共识。针对过去数学知识呈现过于抽象、缺乏现实情境的依托,数学课堂显得毫无生气而言,情境的出现的确给小学数学课堂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不可否认,很多教师通过“情境”来吸引学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课堂也因此而显得生机勃勃,效率有了明显提高。这说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是不是所有的数学课堂都需要创设情境呢?显然不是,而且也不可能!创设情境之所以如此火热,除了它本身的确对课堂教学有贡献作用之外,不乏广大教师对它的非理性热捧。事实上,情境作为课堂知识的载体,本来就是为数学学习服务的,对于一些不便于用情境承载的数学内容,如果从数学知识的内部联系来引入、展开,用数学的内在魅力吸引学生,效果一定会比创设一些看似热闹,却缺乏数学内涵的情境好得多。比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直接联系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引入,学生很快就能发现比的基本性质,而且也有助于对性质的理解,教师只需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该性质的运用上就可以了。这样的教学虽然没有情境的“陪衬”,但学生学习的兴致依然很高,教学的实际效果也很好。因此,数学课堂并不是时时处处都需要惦记着创设情境的。“言必称情境”自然也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二、是否关注生活化情境?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鲜活的数学。”应该说,这一新理念对于脱离生活倾向的数学教学而言,是有针对性和积极意义的。必须承认,良好、适当的生活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有意义地理解数学”大有裨益,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忽略情境创设的目的性,一味追求数学的生活味和情境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又忽视了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个性差异,必然会影响到部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降低课堂实效。比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若是只從生活化角度创设一个比较哪个班体育达标人数占本班总人数的比率大或相类似的教学情境,哪怕是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呈现方式,教学的实际效果也是很难如人意的,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很难有一个透彻的理解。为什么这么说或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这样的设计忽略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即忽略了学生对分数中分率意义的认识,人为割断了知识的前后联系。只考虑为了比较的方便而引入百分数的任何教学情境,都不能充分说明百分数是如何产生的,自然也很难使大多数学生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但如果我们能联系分数的意义并以此为知识背景,把学生探讨知识的触角往前延伸,创设一个生活中求分率的情境,使学生清楚认识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实际就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发展,那么学生不仅能轻易就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而且对意义的理解也会深刻得多,因为通过对比,这一新知识已经被整合到原有知识结构中。像这样把学生的知识背景溶入到生活情境之中,使两者有机融合生成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情境,将会十分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创设情境不能只是热衷于联系生活,还要注重与所学过以及将要学的数学知识紧密联系,能够让学生触景生思,引起认知上的冲突、全面的情境创设。那种只是为了迎合课堂时尚理念,只关注学生生活实际和追求生活味的情境创设,很多时候都是不全面的,因此也是不可取的。

三、是否只是“引入”?

应该说,当前把创设情境作为新课引入的做法,的确是相当普遍。我们只要随手翻阅一下身边的各种教学参考资料或是出去听几堂好课,几乎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步骤: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巩固应用。不可否认,这样的教学过程与过去的那种复习引入——讲授新知——巩固练习相比较而言,无论是在教学理念上,还是在教学实践上,都有很大进步,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这种把创设情境明明白白标示为代替过去复习引入环节的写法,实在是给人以误导!难道创设情境真的只能作为一节课的引入吗?当然不是。试想一下,我们的学生是在一个个具体可感的情境下,探究的欲望强,还是在教师的“驱使”下,探究的欲望强?他们是愿意面对一道道枯燥的数学练习题呢,还是乐意在一定的情境下接受挑战性的练习?我想答案是不言自明的。从本质上说,学生如果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学习的方式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有所改变;学生如果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练习,知识的巩固与应用也就会与过去一样,只能是一种机械训练,学生是难以体会到数学的奇妙和学习数学的乐趣的。因此,我认为创设情境不应只是作为一节好课的引入,而是既可以分散于不同的教学环境之中,也可以贯穿于整个的教学过程。

下面我们就不妨来看一下有关的例子吧!首先是探究新知中的情境创设:相遇问题由于涉及到两个物体在运动,数量关系较以前有新的突破,怎样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呢?在这里,我认为创设一个让学生进行自我演示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动脑、动手、动口,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实践证明,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学生不仅耳闻目睹了相遇的全过程,自己得出了两人所走的路程和等于两地之间的路程的数量关系,同时,对于“速度和”的理解也十分透彻。很明显,这样一个探究的过程,始终与学生的情境演示密不可分,这里的情境,不仅成为学生直观感知的对象,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像这样,创设一个贯穿于新知探究过程的情境,显然是有利于展开教学的。再来看看练习中的情境创设,这方面的例子应该说还是比较多的。提到练习,我们习惯于想到动笔演算,这固然不错,但却显得单调。有的老师在处理练习过程中总能别出心裁,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我在约数和倍数一课的教学中,通过创设动脑筋出教室的游戏活动,既巩固了所学的新知识,又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效果很好。具体做法是先出示卡片2,要求学号数能被卡片上的数整除的学生先出教室,并且在离开时要说出“谁是谁的倍数或谁是谁的约数”的话,再出示卡片3、5,按同样要求依次出教室,最后,还剩下学号是1、7、11、13、17、19、23、29、31、37等同学。教师提问:老师出示什么数,同学们都可以出教室?学生回答“1”后,最后一批同学出教室。这样一个能使学生身临其境的练习,难道不比单纯的演算有实效吗?如此看来,我们课堂教学中的练习环节,好的情境创设也是不可或缺啊!

总的来说,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素材,创设一个有利于教学发展需要的情境,对于教学的展开,是十分有用的。因此,在我们大力提倡创设教学情境的今天,澄清认识、走出误区也就十分必要了。衷心希望我们都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创设出系内容所需,为学生所用,有利于落实“双基”的教学情境,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改革中迈出坚实的步伐!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创设未来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