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从教学工作的薄弱环节中达成课堂的高效性

2019-09-10 07:22李传华
信息技术时代·上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高效性演戏建构

李传华

很多人都是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践行者,但是,对高效课堂的过于吹捧和神化,即可能导致目标混淆,又可能使责任偏颇。尽管前期的探索理念、模式研讨、活动实践初有成效,但是,课堂的有效性向高效性促推的过程,是一很漫长的过程。把脉一些不被重视的环节,才能更好的洞察有效与高效的成因链接,以促推高效的建构与落实。

筹备;适当;演戏;本真;低效课堂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的理念、模式及改革,其核心价值观都是围绕以学生为本并为之展开的教育探索与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要讲求有效性,并促推高效性的生成。这是新课程理念发展性、创新性的要求所在,也是新课程目标自主性、生成性的导向所在。

就目前来看,关于高效课堂的研讨,是最重要的课改科研活动,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如《高效课堂的实施方案》,《课堂有效性的研究报告》,《高效课堂的认识与实践》,《高效课堂的模式》等等理论与实践,都比较注重考量教师的综合能力与学生的自主过程,能力生成,创新发展,当然这是新课程探索的重心。但是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际,我觉得在有效促推高效的过程中,有几个环节,其重视程度是不够的。

其一:对教师层面课前筹备的时间------------不够重视。

无论是对有效的教学课拿捏,还是对高效的教学课探索,至关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要做好充分的课前筹备。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对于各教学环节(涉及的教材、教具、学情、活动、设计、调试等等因素)分析、筹备,所花的时间不够,重视程度也不够,课前筹备工作时间短,显得比较仓促,其效益是打了折扣的。

课前筹备工作所用时间调查统计

比赛课:预用时间8-10个工作日,实用时间13-15个工作日

(原因初查:评优晋级条件 代表学校荣誉 晋级市县比较)

示范课:预用时间5-6个工作日,实用时间4-5个工作日

(原因初查:名师榜样示范)

公开课:预用时间2-4个工作日,实用时间2-4个工作日

(原因初查:渗透新课标理念)

新知课(随堂课):预用时间4-6小时,实用时间1-2小时

(原因初查:教学、转差,评练、备新课,任务重时间紧)

探索课:预用时间2-4小时,实用时间0.5-1.5小时

(教师引导为辅,学生合作探索为主,分小组有归纳)

复习课:预用时间2-4小时,实用时间0.5-1小时

(原因初查:知识提纲+典型题)

其二:对学生层面课前筹备的时间------------不够重视。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一生奉行的著作精神是:“前虑不定,后有大患”。由此,学生在课前就得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那么,体现在学生方面的时间因素包括哪几个呢?包括四个因素:

时间因素之一------空间因素:课余、晚自习、周末、活动课、导学课;

时间因素之二------环境因素:学生分组、任务布置、自主交流、展示;时间因素之三------资源因素:资料收集、模块合作、体验、能力生成;

时间因素之四-----人文因素:教师态度、活动参与、学生学习习惯。

所以,每次展示課之前,学生应准备三至五个工作日,将空间、环境、资源、人文等时间因素协调完善,以达到目标的有效性。但实际状况是,学生对于新课预习的相关准备工作很不足,最终导致学生常常是被动的参与学习活动,这样的教学环节,难以呈现新课标的高效性。

其三:将“高效课堂”过于追捧、神化,过于贬低“低效课堂”的建构活动,对“低效课堂”的认识与尊重-------------不够重视。

低效课堂不外乎有这样三个特点。

特点之一:有外形的氛围,却找不到本真的达成目标;

特点之二:有外形的冲动,却找不到本真的创新共鸣;

特点之三:有外形的精彩,却找不到本真的个性灵感。

于是乎,对这样的低效课堂的评价,要么嗤之以鼻,不值一提;要么铺天盖地,罄竹难书。遭致较为激烈的评价,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方面:自主讨论过于热烈,被评判成“虚假”;

第二方面:过程参与过于积极,被标榜成“杂乱”;

第三方面:探索发现过于严肃,被指责成“作秀”;

第四方面:归纳推广过于神秘,被描绘成“夸张”;

第五方面:整个课堂综合评价,就是在“演戏”。

的確,低效课堂存在着很多不足,但是,为什么我们不能给予一定的包容呢?所以,我们更应珍视、审视、重视这样的低效课堂,挖掘其背后的成因资源:是目标导向问题,还是环节衔接问题?是学生活动问题,还是评价方式问题?是课堂结构问题,还是合作发展问题?是知识难度问题,还是学生认知水平问题等等。低效课堂,它不完美,但不能全盘否定。

其四:对低效课堂“演戏”功能的解读---------------不够重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解读:

第一方面:适当尊重低效课堂的演戏功能,它能创造学生在课堂上自信表达的语言和机会。

众所周知,课堂活动的目的是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这一环节也很符合马斯洛七个需要层次的第(3)、(4)层次内容,即:归属与爱的需要(包括被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支持等)以及尊重的需要(包括被别人认可、赞许、尊重、关爱等)。其实,这些普通的展示课,会给人以更多的空间和希望。这样的课堂里,有学生自信的积淀和展示的渴求;这样的课堂里,有学生成长的阶梯和勇气的博弈;这样的课堂里,有学生造化的神奇和品德的传承。

第二方面:适当尊重低效课堂的演戏功能,它能塑造课堂上学生的独立气质与个性。

斯金纳通过系统的实验操作证实了行为之后给予的正强化行为具有增强作用,(如给以包容、鼓励、支持,其行为动机具有很长时期的持续性、有效性;反之,则会缺乏行为动机,甚至产生回避、恐惧等行为心理)。

第三方面:适当尊重低效课堂的演戏功能,它能激发课堂上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成功追求。

韦纳经研究发现,学生会在合作、交流、探索活动的反思与归纳中,无意识的将自己先前行为的结果归因,常会使个体对随后行为的期望产生一定的变化,从而对未来行为发生影响。但在工作中能真正保持平和态度的教师又有几人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促成学生体验成功,进而生成学生自主的能力和品质,这是探索活动的价值意义所在。可从以下几个方式进行尝试:

方式之一:以兴趣的热力敲击情绪的消沉;

方式之二:以行动的勇敢笑谈内隐的疑惑;

方式之三:以反思的聚焦锁定目标的导向;

方式之四:以体验的成功触动自由的心灵;

方式之五:以创造的期望建构高校的课堂。

最后,有效与高效建构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环节处在摸索的初级阶段。关于教学目标导向与课堂评价机制之间约束的链接;活动探索与自主调控之间的链接;接近目标与挫折回避之间的链接;情感内因与成功倾向的链接等等,并进一步整合时间维度、认识维度、决策维度、行动维度来实现有效与高效建构中不被重视环节的认知、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学习动机理论》作者:斯金纳;

[2]《成败归因论》作者:韦纳;

[3]《高效课堂反思心得》.

猜你喜欢
高效性演戏建构
从合理性和高效性浅谈初中生物多媒体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演员在演戏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海军舰艇前往演戏海域
建构游戏玩不够
浅谈如何实现小学体育教学的高效性
真实与需要的对话, 激情与智慧的飞扬
演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