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传统民歌创新之途径

2019-09-10 07:22王作军
信息技术时代·上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唱法民歌传统

王作军

中国民歌浩瀚烟海,内涵丰富,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结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中国传统民歌逐渐被忽视和淡忘,本文重要就中国传统民歌创新发展的途径做几点阐述,希望给中国传统民歌带来新的曙光。

传统民歌;创新发展;途径

当代社会飞速发展,传统的生活状态被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所打破,传统民歌的情感交流和娱乐能功能逐渐弱化,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传统民歌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赋予传统民歌泥土芬芳的条件逐渐面临消亡。因此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在传统文化还要继续保留传承的情况下,民歌的创新和发展就不可避免地迎来新的挑战,创新和发展的任务迫在眉睫。

一、歌词的创新

传统的民歌歌词内容过于陈旧,越来越不符合时代的特征。如安徽民歌《小小田埂两头低》中“小小田埂两头低,当中一夹抱老母鸡”。描写农田的场景,但现在的年轻人对此却很陌生,感受不到歌词中包含的韵味。又如《童养媳自叹》中“瞌睡金来瞌睡银,我瞌睡来了不留情,哎!……”描绘了封建社会女子受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没有恋爱与婚姻自由,并期盼逃出封建社会的牢笼,寻求自由的爱情。随着社会的发展,恋爱自由,婚姻民主,逐渐失去了传唱的意义。我们为了适应当代的需求,应对歌词内容加以改编和创新,歌颂新时代女性翻身做主人,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赞美她们当今的幸福生活和向上的精神面貌,如《采桑姑娘唱新歌》等。

二、音乐的创新

传统民歌的创新主要从旋律和伴奏两方面入手。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民歌的最主要的特征,各地民歌大都以旋律为依据来区分。除了旋律还有节奏、调式、风格、结构、语言等一起构成了民歌特有的风格。中国民歌主要以号子、山歌、小调最为突出,旋律起伏较大,调式多为徵调式和宫调式。所以这些音乐方面的特色在创作中应予以保留,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可以尝试在音调的速度、节奏、节拍、调式转换或伴奏上下功夫,以提高传统民歌的艺术表现力。近些年一些专业的作曲家已经成功的将传统民歌创编的非常有特色,受到人们大众的喜爱和赞美。如《来年春日等郎归》在旋律上由规整改为变奏,增加了附点节奏和十六分音符,使歌曲更加流畅欢快;结尾由下行羽调式改为上升羽调式,把歌曲的色彩变得更加明朗;在伴奏方面由民族乐器改为交响乐队伴奏,并增加了电声音乐的色彩,歌曲更具时代感。此外,还有改编的合唱版本的《来年春日等哥回》,使音响效果更加丰富,和声更加丰满,受到了广大听众和专业音乐人士的喜爱。再如陕北民歌《赶牲灵》等,改变了原有的四二拍节奏,变为八三拍子,具有舞曲的特点,又加入新的和声织体,音乐令人耳目一新。

三、唱法的创新

传统的民歌都是由劳动人民或业余爱好者演唱,所以演唱方法多为原生态唱法为主,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声音显得有些苍白和喊叫。

现在的民歌演唱大都借鉴美声唱法,在保持民族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民音乐家施光南曾说过:“艺术歌曲和通俗歌曲不必搞得那么壁垒分明。这两种艺术形式各有所长,艺术歌曲擅长表达较深刻的内容,而通俗歌曲音形式短小、新颖易被人民大众接受。”事实证明,美声、民族、通俗这三种唱法的融合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功,演唱方法的融合性得到专业人士和大众的认可和喜爱。即民歌的演唱要借助美声唱法的气息的科学性,声音保持在稳定的腔体,低、中、高音区采用真假声的混合声,音色、音区统一。咬字借鉴通俗唱法的自然和放松,并保持民族唱法抬笑肌,位置稍靠前,同时具有戏曲唱法的优点,发声明亮、甜美、柔和、细腻、委婉,圆润。如由方向词、汪大刚曲采用无为传统民歌改变的新民歌《中华百姓有个梦》,兼具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为一体,并采用独唱和齐唱的演唱形式,声音更加通透、圆润、饱满,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

四、表現形式的创新

传统的民歌的表现形式大都为独唱或对唱,由于人们都是在劳动时演唱,最初没有乐器伴奏。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人力劳动逐渐被现代化的机器取代,人们由更多的时间和场地在一起交流、演唱,于是就加入了简单的民族乐器伴奏,如二胡、笛子等。如今,随着人们欣赏水平提高,娱乐方式的多样,简单的演唱和单调的伴奏,让民歌失去了表现力和原先的娱乐作用。于是人们开始对民歌的表现形式上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首先,从伴奏乐器上。近些年各种比赛、文艺晚会各种演出层出不穷,所以为了迎合宽广的舞台和吸引听众的注意,在伴奏上逐渐加入了民族乐队、交响乐队和电声乐队的伴奏,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民歌。如山西民歌《想亲亲》中,采用了唢呐和乐队伴奏的形式,即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感。其次,在演唱形式上。由最初的独唱或对唱,改为重唱、合唱,轮唱,表演形式更加活泼欢快,象征着红红火火的幸福生活。如陕西民歌《赶牲灵》采用领唱和合唱的方式,中间夹杂着说白,是一首非常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成功的民族合唱作品;西藏民歌《逛新城》采用表演唱的形式,载歌载舞;还有专门为广场舞改编的新民歌,如《阿里山的姑娘》等,音乐动感,不仅可以传唱新民歌还可以让更多热爱舞蹈的人士参与其中,增加了民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最后,在服装、道具和内容上。现在社会舞台表演越来越多,为了符合大众的需求和审美,要把民歌变成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如服装、舞蹈、道具、舞美、文学、编导等融为一体,以适合各个阶层、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人们。

此外,还可以将民歌加入流行音乐的元素,让更多的年轻人也爱上民歌演唱。如改编为快节奏的具有动感的演唱,改为爵士风格、摇滚风格、说唱风格等等。

五、教育的创新

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离不开教育的作用,民歌也是需要广大教育者在教育的同时进行不断创新,才能符合被教育者的心理,引起被教育者的兴趣和爱好。

首先在中小学课堂上,加入民歌教唱的内容,并适当改编旋律和歌词,适应中小学生的年龄阶段和知识结构,如《哑谜歌》、《摘葡萄》。让学生们潜移默化地学会本地民歌。

其次,在高校教育课堂上。把耳熟能详的传统民歌的介绍和演唱编入音乐专业的学生的教材中,作为平时学习的一部分。还可以把传统民歌的欣赏和演唱放在公共系的选修课上,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民歌。如河北民歌《回娘家》、安徽民歌《凤阳花鼓》、湖南民歌《浏阳河》、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

再次,课外、校外活动中,组建民歌演唱社团、民歌研究小组,举办民歌大赛等,让学生下了解民歌,爱上民歌。校外教育如家长的教育、社区教育、社会上的培训机构等,都可以把民歌作为教育内容,让学生们有更多展示的机会,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民歌深入人心,走进人民大众的生活。

结语

中国民歌中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则最直接表现了中国人面对生存的各种问题所体现的生命态度。而这些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都仍然在中国民间的民歌中大量存活着,成为中国人民面对艰难困苦,顽强乐观生活的精神动力。在民歌中,对待劳动、对待生活、对待自然、对待爱情、对待强权、对待社会正义等等都有符合人性本质的表达,并体现着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人们通过对原生态民歌的关注,聆听民间歌手唱原汁的民歌,体味它所传达的强烈的情感信息,思考民歌中反映的生活态度,能唤醒人们对精神家园重建的渴望。

参考文献

[1]袁静芳主编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10

[2]李鑫 《河南地方民歌的历史现状及其传播》 北方音乐 2018.10

[3]王艳峰 《传统文化在民歌中的传承与发展》 名作欣赏 2018.9

[4]甘洁 《“豫南民歌”的傳承与发展》 音乐创作 2018.9

[5]刘恬 《山东民歌引入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鲁东大学 2018.6

[6]赵敏 《皖西民歌研究》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10.

猜你喜欢
唱法民歌传统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论科学的发声方法
少年力斗传统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关于“民通唱法”的探讨
浅谈民族唱法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