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教研课引发的思考

2019-09-10 07:22张青松
南北桥 2019年13期
关键词:思考

张青松

【摘    要】一堂教研课,仔细体会,引发了一些问题的思考。教师的课堂提问设计,要服务于教学目的,要起到教学训练的作用;生字词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巧妙设计,调动学生,才能变枯燥为生动;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在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变难为易,就是教师的主导。

【关键词】教研课  生字词教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3.008

前不久,听了一堂教研课,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15课《小虾》。课后心中不由得有了一些想法。

一、导入是否多此一问

课堂导入采用猜谜语导入,课件出示谜语“驼背老公公,胡须翘松松,爬到锅台中,全身红彤彤”。学生举手回答出了谜底“虾”。这一环节理应已完成了,进入下一环节进入课题了,可教师却在此时追问该同学“你是怎么猜出来的?”这一问,似乎是在刁难学生,好在学生回答说生活中和父母一起吃过虾,知道虾在入锅烹饪之后会全身变红,再加上猜一水中小动物,就想到了虾。教师当即表扬学生善于留心生活,会动脑筋,爱思考,并带动全班同学鼓励他。

那么,教师在此追加的这一问到底多不多余呢,不由得引发了我的思考,这一问看似多余,实则为教师的故意为之。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说话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小学阶段说话教学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通过说话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所以我们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就应该时刻为学生创造说话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去组织语言,大胆地去表达。相反,如果去掉这一问,那才成了为教学而教学,因为我们知道,学生在课前都会预习,都知道这一节课要学习哪一课,也就会根据要学习的课文去猜测老师会怎么来教,这样一来学生即使不思考也能把谜底给蒙对,而且学生也失去了一次表达的机会。但有了这一问,学生就不得不去仔细想想:为什么会是这个谜底呢?就会去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训练说话表达能力。

二、生字教学如何才能不枯燥

教师在教学本课生字词时,采用了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水缸、空隙、掀开、末端、一副、钳子、搏斗、较大、腹部”,然后请了两个学生读,再出示注音,全班读,之后让学生交流记忆方法,并提示了学生已掌握的生字记忆法,如组合法,形近字记忆法等,待学生交流后,教师就个别字进行检测,第一个点到了“末”字,请了两名学生答,一生答“士+个”,一生答“十+木”,这两个回答,显然是完全错误的,应该也是教师课前完全没有预设到的,老师随即意识到学生是不明白字的含义而出现这样的错误,立刻给学生讲解了“末,意思是梢,即树木的顶端”再问学生这两种记法对吗?应该怎么去记。学生一下就反应过来,这个“末”字是在木的顶部加一长横,指树梢。这样学生也就容易记住了。字词教学本是非常枯燥的,但这位老师在教学这些字词时用了一些小招就让课堂活跃了,他是这样做的:教“末端”时,老师利用手中的教鞭,告诉学生以老师握着的一端为起始端,让学生指出教鞭的末端,这样学生不仅明白了词义,还明白了“末”与“首”是相对的,“末”是相对而言的;在教“掀开”的时候,让学生演示动作;在教“腹部”的时候,让学生把左手放在自己的腹部。这样把原本枯燥的生字词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了,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教学是师生的互动,教师只有用心去设计,才能调动学生,才能让课堂更加生动。

三、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发挥主导性

在部编版教材中,《小虾》是一篇自读课文,自读课文就要求学生通过自读弄懂文意,所以有一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通过自读,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概括自然段的意思,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学生基本无从下手。一般情况下都是老师直接给出答案,学生记录下来。那么这无疑就成了告知学生结果,没有了启发,引导,学生也没了思考。这位老师看学生也不得要领,概括不出来,他就告诉学生“每一篇文章,每一段每一句话,都有写作对象,也就是写的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概括第一自然段,学生一下找到这段在写“我”,老师又问“写我干什么”,学生一下说出“写我想用半缸水养小虾”。就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用“什么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的句式,概括出了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课堂教学中,老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導学生去学习,去解决问题,要注意的是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老师告诉学生答案来解决问题。所以我们的课堂上,老师的引导就显得尤其重要,如何去引导,则是老师要花精力去思考的问题。老师要充分发挥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设计学生能接受的问题,化难为简,逐步引导学生去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不是一件易事,这堂课中,还有很多值得学习思考的地方。

猜你喜欢
思考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