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

2019-09-10 07:22徐晓艳周旦
新教育论坛 2019年32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徐晓艳 周旦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CH)的保护与传承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高校承担着普及和发展文化教育的重大社会责任,理应在ICH保护与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问卷调查高校师生和社会公众对待ICH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阐述了高校在ICH保护与传承方面应当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1、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CH)是各民族在繁衍生息过程中所形成的非文字、非实体知识文化结晶。ICH与人类成长相伴生共绵延,见证了人类文明历史进程[1],是各民族记忆深处的精神家园。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第32届会议,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批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2006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成立。

关于ICH的具体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提出:“ICH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其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其涵盖内容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则对ICH界定如下:ICH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族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包括集中开展民众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定期展现特定事件的时间等)。

由于历史原因,许多ICH资源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已湮灭或处于危机中,急需包括专家学者、政府、公众和企业等社会各阶层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有力措施,实现ICH的可持续性保护与传承。可喜的是,对于ICH保护与传承上,世界各国均给予越来越大的关注,通过政府主导,已开始建立系统性的ICH保护与传承[2]。当然,在具体方式上,各国之间是有差别的。日本在1950年成为世界上首个为文化遗产提供立法保护的国家[3],目前在各大学中普遍设立了文化遗产研究学科,但关于ICH研究尚未成为独立学科[4]。欧洲各国普遍将ICH在形态上的完整性作为保护原则。法国在1964年在全国范围开始ICH资源普查,并设立全国性的“ICH Day”[5]。在韩国,政府为ICH传承者提供特殊津贴和社会保障,并将有关传承事务纳入义务教育系统统筹管理[6]。总体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ICH保护与传承之于国家和民族文教兴衰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对于保护与传承ICH,中国政府起步较晚,从新世纪开始积极投入,但在信息采集整理、特色发掘、保护性恢复、研究性立项、保障性财政投入等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7]。从2002年开始,中国政府在有关文教机构如高校等设立ICH专职研究队伍,研究领域覆盖ICH历史与现状、文明文化溯源、数据库建设等,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收到了显著成效[8]。总体上看,我国是ICH资源的超级大国,其保护与传承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迅速,已取得诸多成效,前景广阔,而社会各阶层的参与度还有极大提升空间。

文化传承是教育的主要方面[9],高校作为全社会的文教中心,积极参与ICH保护与传承更是义不容辞。将ICH纳入高校教学与研究体系之中,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不仅是教育主體和客体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体现,而且对ICH的可持续性保护与传承起到积极促进作用[10]。本文在问卷调查高校师生和社会公众对待ICH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阐述高校在ICH保护与传承方面应当起到的作用。

2、高校师生及社会公众对ICH的认知调查

为了了解高校学生对ICH的认知,选取浙江省杭州市两所普通高校开展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6份。问卷调查显示,学生自我评判,对ICH非常了解的占8.55%,一般了解的占30.31%,不了解的占61.14%。所有问卷调查学生中,对ICH有兴趣或强烈兴趣的占91.97%,其中希望通过课堂教学了解ICH的占32.68%,希望通过实地旅行访问ICH传承人了解ICH的占24.51%,希望自主了解ICH的占42.81%。

为了了解高校教师对ICH的认知,选取浙江省杭州市两所普通高校中从事人文社科类教学的教师开展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0份,并且全部为有效问卷。问卷调查显示,认为在高校教学或社会实践中设置有关ICH专修课时非常有必要的占38%,有必要的占62%,无人认为不必要。

为了了解社会公众对ICH的认知,选取浙江省杭州市三个社区开展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40份,回收有效问卷126份。问卷调查显示,市民自我评判,对ICH非常了解的占7.14%,一般了解的占12.7%,不了解的占80.16%。所有问卷调查市民中,对ICH有兴趣或强烈兴趣的占68.25%,其中希望通过公共图书馆或讲堂形式了解ICH的占29.07%,希望通过实地旅行访问ICH传承人了解ICH的占17.44%,希望通过各种媒体或交流方式自主了解ICH的占53.49%。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高校师生还是社会公众,均对ICH表现出浓厚兴趣,并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采取多种方式去加深了解ICH,这对于ICH保护和传承是非常有利的。

3、高校在ICH保护与传承方面应当起到的作用和亟待采取的措施

(1) 根据问卷调查,高校中青年学生对参与ICH保护与传承以及学习相关知识的表现出浓厚兴趣,而教师对于将ICH纳入人文社科教育内容积极性也非常高,从而为高校积极参与ICH保护与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2) 中国是历史文明古国,也是ICH资源超级大国,但社会公众对ICH的了解程度仍然偏低,向他们普及有关知识是促进社会各阶层积极投入ICH保护与传承的必要举措。高校师生特别是青年学子应当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融入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宣讲ICH保护与传承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树立文化自信中的重要性。

(3) 教育是繼承和传播文化最好的形式与载体,高校是人才与技术的集结地,承担着普及和发展文化教育的重大社会责任,在ICH保护与传承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例如,通过面向社会的大讲堂方式,向公众普及传播有关知识,促进社会各阶层都参与ICH保护与传承;在校内开设有关ICH的通识课程,满足青年学生对ICH相关知识的渴求;邀请ICH传承人来校交流,加深学生对ICH的感性认识,甚至可为有关专业学生在毕业后从事文旅领域的创业创新活动提供启示;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功能,做好ICH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并实现数字化和可视化等等。在这些方面,许多高校已经实际行动起来,例如浙江传媒学院,该校图书馆每学期都开设“我是高手”ICH课堂作为全校通识选修课,邀请了竹编、麦秆画、蓝印花布、篆刻等ICH项目的传承人前来为学生上课,并努力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今年,该校还邀请中央台著名非遗传统专项纪录片《乡土》栏目组在校图书馆开设讲座,多位ICH传承人进校与300多名学生进行交流。

(4) 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生命力保有的坚定信心,“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鲁迅《且介亭杂文集》),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文化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对ICH保护与传承的重视和投入,例如,在各级政府资助的计划类项目中为ICH保护与传承立项资助,在各种文旅商业活动中推动投资方出资出力加强ICH保护与传承,普查当地ICH资源,拨出专款为ICH传承人解除后顾之忧,等等。

4、结语

保护和传承ICH不仅对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保护人类社会生态平衡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当前我国开始进入后工业化、文化产业将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的关键阶段,对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性发展至关重要。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高校不仅是人才培养大本营和科学技术创新策源地,还应当成为保护和传承ICH的文化重镇,充分发挥自身在技术和人才方面的优势,主动积极地投入并促进全社会参与ICH保护和传承,为中华民族精神保持持久旺盛生命力和伟大文化价值的积极践行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Moghadam, V., & Bagheritari, M. (2010). Cultures, conventions, and the human rights of women: examining the convention for safeguard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declaration on cultural diversity. Museum International,59(4):9-18.

[2]Pfirman, S., Hall, S. J., & Tietenberg, T. (2005). Environmental programs: liberal arts colleges and 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39(10): 221A-224A.

[3]Smolla, R. A. (2013). Liberal arts education will live past college. Neuroradiology,57(11):1153-1161.

[4]Schmitt, T. M. (2008). The unesco concept of safeguard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ts background and marrakchi roo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14(2):95-111.

[5]Feng. (2013).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art education statu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360):37-39.

[6]Foley, K. (2014). No more masterpieces: tangible impacts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bordered worlds. Asian Theatre Journal,31(2):369-398.

[7]Arizpe, L., (2010).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versity and coherence. Museum International, 56(1-2):130-136.

[8]Stephan, P. (2009). Intangible cultural property, semiotic ideology, and the vagaries of ethnoculinary recognition. African Arts,42(4):54-61.

[9]Stone, P., Ekern, S., Logan, W., Sauge, B., & Sindinglarsen, A. (2012). Human rights and cultural property protection in times of confli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18(3):271-284.

[10]Hall, N. (1999). Building blocks and stepping stones: some key founda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ock art conservation in Australia. Archaeology in Oceania,34(3): 161-170.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