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创新高校思政工作模式研究

2019-09-10 07:22张媛媛刘丹丹
新教育论坛 2019年32期
关键词:思政模式互联网

张媛媛 刘丹丹

摘要:互联网作为一把“双刃剑”,在其飞速发展给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因其信息的庞杂、良莠不齐给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带来不利影响。大学生作为网络的原住民,对互联网生活方式的追捧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固化思维和个性化追求。高校思政工作要因时而新,因势利导,积极应对互联网给大学生思政工作带来的巨大机遇和挑战,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思政工作模式,充分发挥高校思政工作的育人和导向性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思政;模式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受网络的影响越来越突显,他们在获得网络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大学生的思想也在网络信息的影响下发生着变化。高校作为信息化程度高的重要场所,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政工作面临了新的挑战。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发挥育人导向功能,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高校要充分认识互联网思维的特点,结合育人要求,创新思政工作模式,有效利用互联网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因势利导,实现“互联网+思政”的工作局面。

二、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问题

1.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面临新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及信息化技术的急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大众化进而消弱了主流意识的影响力,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都深深打上了网络的烙印,“人人都是媒体”的自媒体时代的监管失控的大量不良信息广泛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国际形势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引发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等意识形态领域交流交融,很多西方的错误思想和非主流文化不断向大学生群体渗透。大学生中不乏有政治敏锐度不够的学生,容易被错误思想所左右,在解决问题、处理事情的过程中有极端、不理智的情况出现。

2.高校网络监管和舆论引导面临新的挑战

网络的迅猛发展,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使高校网络监管工作面临新的困难。微信、微博、朋友圈、BBS等网络平台目前没有实行实名制,给信息发布者很大的话语权。特别是就社会焦点问题、校园突发事件等,通过多种网络渠道都可以随时推送讨论,容易引发从众心理,偏离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学生造成错误的行为引导。高校网络监管工作很难做到对互联网终端信息的有效监管,对发表出来的错误言论不能进行及时的处理反馈,对大学生的认知产生不良的影响。

3.高校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面临新的挑战

传统的、单一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自上而下的讲授模式。网络上图文并茂的传播方式,海量的网络信息更能吸引大学生。大学生已经由被动式的学习方式向主动获取知识方向转变。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便捷和全面,这就对高校思政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师要增强对信息的获取能力,并对信息进行分析、整合,融会贯通,将传统的思政教育与互联网思维有机融合,改变传统育人模式。

三、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思政教育工作模式

1. “大学印象”App平台建设

对于大学生来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App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笔者所在高校正是把握学生成长规律、与时代发展保持同步,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自主开发了“大学印象”手机App平台。通过发挥网络优势,有效开展思政工作。 “大学印象”App多元、多形式、多角度开展学习工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易于理解,愿意接受,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角,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效果,拓展了大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及时占领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依托平台创新育人形式

通过“大学印象”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热潮”、“网红”的“互联网+思政”模式。模式的创新突破了线下局限,通过延伸拓展,顺应移动互联网趋势将传统工作开拓到学生第六感官、提升到新层次。传统思政课堂,一个老师对几十、上百学生,互动性不足,学生听课效率难以检验。而利用“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每位教师可以线上與同学进行一对一交流,在有效答疑解惑的同时,也促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问题和情况,从而调整教学目标及内容,实现精准教育。由于线上专题性内容的互动需要,思政课程在线下也进行了改革,将过去的一个人上一门课,变成一个人上一个专题,一门课由多人上,促使教师在具体领域潜心深入研究,提升了授课质量。

3.创新模式下的思政工作成效

互联网思维下的创新育人模式符合党对于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三进”工作要求,传递“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互联网+思政”教育理念。依托”大学印象“APP通过创新“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调整教育理念、改革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发挥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的优势,着眼于深层次学生教育培养和课程建设,将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方式灵活、方法先进,满足了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符合当代大学生对于多元、创新的学习资源的渴求,符合学生生活习惯,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新的模式更贴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符合对当代大学生在网络情景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更能在 “互联网+”条件下取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占领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

四、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下,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善于转变传统思政教育观念和工作方式,打破壁垒,开拓创新,以遇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不断创新育人模式,不断加强新媒体技术和思维同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开展工作。同时,加强网络监管与引导,保障高校思政工作在引导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方式上发挥正确作用。

参考文献:

[1]鲁嘉.新时代互联网思维下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研究[J ].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8):461,463.

[2]岳阳.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点 [J]. 考试周刊,2018(19):121.

[3]安泽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方法途径[J]. 科教导刊,2018(9):53-54.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2018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校思政专项)立项“新时代创新“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打造可视化大学生成长体系探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L18DSZ016,负责人:刘丹丹,参与人:张媛媛,兰海龙,梁旭光,宋丽英,李兵,刘枭。

作者简介:张媛媛(1979—),女,汉族,辽宁凌海人,职务:大连工业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副处长,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政模式互联网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永续债券探析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