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浅析

2019-09-10 07:22江舒琦
新教育论坛 2019年32期
关键词:职业素养工匠精神职业院校

江舒琦

摘要:随着会计制度的不断更新,市场人才需求体系也在不断转变,“工匠型”会计专业人才成为了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需求。本文从“工匠精神”的定义入手,分析职业院校在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存在的缺失,并针对其缺失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院校;职业素养

产业化结构的升级优化,“工匠精神”的培养成为产业发展的新浪潮。于此同时,我国财务系统的工作内容和发展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注重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以及对现代化对新兴财务系统的运用,市场经济社会需要“工匠型”的人才,企业发展也需要有“工匠型”的员工。那么,作为技能型人才的主要输出地——职业院校,就应该致力于培养“工匠型”学生。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升华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学生为目标,是“互联网+”时代职业院校提高人才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

一、“工匠精神”的定义

“工匠精神”本意是指古代工匠们在产品制作过程中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备高度的职业认同——匠心。以思想理念为引导,坚守与专注,追求精益求精于,在突破和完善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寻求新发现;二是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匠能。庄子的“技近乎道”、魏源的“技可近乎道,艺可通乎神”等都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二、职业院校对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就业竞争压力,要求职业院校学生追求“工匠精神”。

就四川高职院校公布数据显示,2017届专科毕业生共计206252人,其中财经类专业占比最高,达到了4274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20.72%,就业竞争也力巨大。随着“2025”战略的实施,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互联网+”时代市场对于会计人员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基础的记账、核算了,综合素质越来越被用人单位所重视。不论是市场竞争的激烈性还是用单人单位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高要求,都意味著“工匠精神”正在被时代所召唤。因此,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其职业素养的培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理念,培养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高技能、高素质型人才。

(二)创新型工匠人才迎合市场竞争力。

1.就市场对会计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而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会计的传统记账模式渐渐地发展成为了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云记账模式。不同性质的企业运用的记账平台也有着不同的操作方法,那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则是“互联网+”时代职业院校学生面临的最大的挑战。职业院校必须针对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具备“互联网+”时代特征的新型人才,增强学生市场竞争力。2.就市场对会计专业人才的专业素养要求而言。会计专业相比于其他很多专业而言,企业不仅需要学生有基础的记账和核算能力,更需要学生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这都反映了“工匠精神”所要求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教育,能够更好的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促使学生向着高素质、高技能型的人才培养方向发展。

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缺失

(一)“匠心”缺失:“工匠精神”培育教学内容无紧密结合。

1.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科学。在对职业院校会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研中显示,大多数职业院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更多的是教学生如何求职,而对于学生自身专业定位,职业发展规划的却少之又少。学生对于今后工作的认知程度过于理想化,大多认为会计专业就是为企业做账务处理,不能根据自身对于专业就业方向的规划进行针对性的技能学习,如此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太过于普遍化,毫无市场竞争力。

2.学校课程“工匠精神”教学融入度低。“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教学理念使得许多职业院校忽视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在对职业院校课程设置调研中发现,目前很多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尚且没有融入“工匠精神”。“重操作、轻思想”,是当前职业院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校缺乏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没有帮助学生树立“工匠精神”的职业态度。

3.缺乏创新教育。职业院校的课程中没有囊括“互联网+”时代企业用人需要的自我提升的钻研精神,忽略了对学生正确行为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职业院校的学生自学能力较为欠缺,所吸收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主要来自于课堂上老师的讲授,学生缺乏自我提升意识,“工匠精神”中的创新、钻研精神的培养需要通过课堂这个载体来完成。

(二)“匠能”缺失:实训教学没有紧跟时代发展要求。

高技能型“匠人”是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的重要目标,实训是课程是职业院校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渠道,是实现“匠人型”人才培养的充要条件,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阵地。然而,会计岗位的特殊性意味着会计专业学生实训开展的困难性。首先,校企合作形式受限。会计岗位涉及企业的财务数据以及商业机密,顶岗实习的学生很难直接参与到财务工作中,学生顶岗实习工作流于形式。第二,学生实训情况反馈系统不完善。目前学生的实习实训大都处于“放养”状态,学生对实训的目标任务不明确,实训效果不明显。学校对学生的实训情况管理不规范,对学生的实训成果鉴定以及实训考核都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主观随意性较大。

(三)“匠领”缺失:“双师型”教师队伍还需加强建设

数据显示,四川省58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共计专任教师2.22人,双师素质专任教师占比51.51%。但是,离麦克思研究院公布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要求的70%的优秀标准还有较大差距,由此可见,双师型教师的比重还需要提升。再者,职业院校中大多数教师来自于高校应届毕业生,虽然拥有双证,但是却没有工作经验,"双证书"教师,能够指导实训,但是在实践应用方面,不够全面和深入,在教学过程中也属于“纸上谈兵”,教育出来的学生普遍是理论能力强,实操能力不足,与企业实际需求严重脱轨。教师是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领路人,“工匠精神”要求“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因此,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理论知识系统化、实践能力内化的学生,是“互联网+”时代职业院校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职业院校如何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工匠精神”

(一)“匠心”培育: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

培养敬业、精业的人才是对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目标,职业院校应该将“工匠精神”的内容和理念融入到办学理念中,使得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和“工匠精神”的要求高度统一,更好的指导办学工作。

1.开设全面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首先,从学生入学教育开始,引导学生构建专业整体认知,帮助学生梳理会计实务课程与会计职业技能、会计职业道德素养之间的关联,使得学生能够建立起学习的整体框架,明白什么阶段应该具备什么能力(如表1),使得学生的学习更有目标性和方向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者,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因人而异的,不断修正和完善的系统工程,故此,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将学生职业生涯课程贯穿于整个培养体系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职业特性,尽早规划职业,制定科学的职前自我提升方案,对学生“工匠精神”的进一步培养做好基础准备工作。

2.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将“工匠精神”内化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在基础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理论知识和职业教育素养并重,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领悟“工匠精神”;再者,课程内容紧跟时代需求,充分结合市场对于会计人才技能以及素养的需求,构建其市场所需的“匠人型”人才课程培养体系;最后,注重榜样的力量。带领学生了解“匠人”精神,观摩“匠人”事迹,激发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追求,激励学生对精益求精精神的追求[3]。

(二)“匠能”培育:实践中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1.校企共建会计“互联网+实训教学工厂”

校企合作打造会计“互联网+实训教学工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大数据平台的调整升级,借助云计算以及智能处理技术,打造一个校企合作的,集教学、实训为一体的“互联网+实训教学工厂”校企资源共享平台是一个必然趋势。首先,在教学过程中企业的加入无疑为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于此同时,借助智能处理技术还可以严格把控教学进度,对学生实训学习过程进行监督以及数据反馈,能有效了解学生学生状况,并且针对学生学习情况,提出针对性训练。最后,“互联网+教学”工厂还能对学生实习进行系统的管理,实现对学生实习岗位、实习技能以及技能提升等信息的收集,进而有效跟踪学生的整个实习过程,从而达到提升实习效率的作用。“互联网+实训教学工厂”的构建,真正将企业内部的财务出纳、往来、税务以及成本管理和总账会计等工作模块内容借助互联网进行综合模拟,不断提升学生的会计实践技能。

2.顶岗实习“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第一,“引进来”主要针对在校学生。将企业引入到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学校为企业提供办公场地,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岗位以及实训指导人员。会计岗位不需要较大的场地和设备,因此在前期建设中并不需要投入太大,可行性较高。

第二,“走出去”主要针对毕业生。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学校要对合作企业提供的岗位深入了解,根据不同的岗位特征,推选与其相对应的学生,从而加快学生岗位适应速度,促进毕业生角色转换,提升实训效果,提高学生顶岗实习就业转化率的同时,也提升了企业满意度。

(三)“匠领”培育: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要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學生,其“领路人”——教师也必须要具备“工匠精神”所要求的专业能力、综合素养以及职业道德。“双师型”教师是集良好的道德、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师范技能、科研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是“双融合”,既具有双能力,又具有双资格。“互联网+”时代,科学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双师型”队伍建设也应该与时俱进。首先,严格把控新教师入校机制,《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专业教师不再招聘应届毕业生,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一定年限的专业工作经验;再者就是,加强教师在职培训,定期为专业教师提供实践培训岗位,使得教师能在实践培训过程中感知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顺应市场调整教学方案。

五、结论

“互联网+”时代“工匠精神”的发展,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工作应当紧跟时代发展,不断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追求创新的、迎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教学理念和方式,重视会计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提升学生的技能和素养,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人力资源的有效保障与支撑。

参考文献:

[1]张娜.“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08):1-2.

[2]张培培.互联网时代“工匠精神”回归的内在逻辑[J].浙江社会科学,2017(01):75-81+113+157.

[3]何美玲.具备“工匠精神”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2017(08).

猜你喜欢
职业素养工匠精神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