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感建筑观下的城市死与生

2019-09-10 07:22周江林
环球飞行 2019年10期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都市建筑

周江林

从类似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等国际性展会,以及上海世博会各个国家馆的形态上,不难看出建筑发展的趋势——在“未来前瞻性背景下”的一种能够刺激公共感官的形式。

这样的建筑实体犹如时尚语言一样,语助词和俚语行话最终融入潮流、品位和态度的都市。而这样的都市又是如此欢迎积极的消费主义者和享乐人群,最主要的是一个高级公共建筑,如果具有奢侈、豪华、大规模性质,或者再带有一点浪漫的异国情调,把它当成这个所谓的现代化都市地标,一定会引来大肆喝彩。

因此,超现实感的扎哈·哈迪德等以及动态、几何或拓扑学,或奢侈、豪华风格等“非常态”的建筑成为主流,因为他们的“性感建筑观”或多或少与这个加速的时代趣味是合拍的。

但当建筑不再是建筑本身,而要承担一个时期所谓的潮流要素,就显出其内在的悲哀。

个性善良不如长相美貌。天才诗人王尔德在19世纪洞察到这样的社会现象,并作出了趨势性的预言:在110年前,经济制度学派开山鼻祖凡勃伦以《有闲阶级论》指出我们这个时代“炫耀性消费”过快盛行,不加以制约的话,某个链条断裂,将导致全球经济危机的连锁反应——不幸被言中。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以建筑师的身份设计房子:“我为格雷特尔建造的房子……是良好的方法的产物,是一种深刻的理解(对文化的理解,等等)的表达。但是这原始的生活,这种挣扎着为了摆脱限制的野性生活——是稀缺的。人们也可以说,它缺少美。”

维特根斯坦的主要的美学思想就是,希望人们明白,究竟什么是“美”,为什么要为“美”买单,如果一个东西缺少“美”,是真的缺了某样东西吗?维特根斯

“我为格雷特尔建造的房子……

是良好的方法的产物,

是一种深刻的理解

(对文化的理解,等等)的表达。

但是这原始的生活,

这种挣扎着为了摆脱限制的野性生活

——是稀缺的。

人们也可以说,它缺少美。”坦的目的,必须狠狠打击“美”,才是目前捍卫美(已经很稀缺)的唯一方式。是的,维特根斯坦嫌我们今天建筑物体这些所谓的“美”(其实就是一些奢侈华、浅薄的炫耀装饰而已)是多余的部分。

1961年,美国女记者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问世,在西方建筑界掀起了一场大地震,她对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制度、方法、原则及其强烈作用下的城市推到质疑和拷问的境地。

她推崇城市建筑的多样性和人性化。她要的并不多,无非是在一个城市工作者晚上疲倦归家,在街角拐弯处有一盏昏黄的路灯……

维特根斯坦和雅各布斯的意义在于他们看到城市建筑背后的社会精神,在于将人文主义精神灌输到城市规划和建筑中,使城市有了与人和谐相处的合理结局。

所幸的是,除了这些明显个人主义风格建筑盛行的同时,有一类“天下为公”的建筑人士表现出他们的“责任感”——尤其是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背景下,“生态建筑”作为一种新的设计风尚席卷整个世界,面对一个日渐变暖的地球,建筑师、开发商都开始重新考虑建筑物对于公众和环境的影响。

城市(建筑)是人类聚居的产物,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城市里,而这些人的兴趣、能力、需求、财富甚至口味又都千差万别。因此,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来看,城市(建筑)都需要尽可能错综复杂并且相互支持功用的多样性,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因此,多样性是城市(建筑)的天性。

维特根斯坦在建筑上的决绝,是一个美学者的坚定:简化和净化来自他对文化的深刻理解之后的态度,他表明自己“不同情欧洲文明的主流,不理解它的目标,如果它有什么目标的话。”

猜你喜欢
维特根斯坦都市建筑
99分的答辩论文
99分的答辩论文
99分的答辩论文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