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德育教育的研究

2019-09-10 21:34魏小龙
新教育论坛 2019年23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学生优化措施

摘要:社会实践德育教育应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其进行详细化阐释,包括其的必要性、现状和优化措施。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德育教育;必要性;现状;优化措施

前言:

道德素养是个体在社会中的立身之本,在大学阶段进行德育教育是有必要的,而社会实践是德育教育的有效方式。

1 社会实践活动在德育教育中的必要性

1.1 认识社会,体谅他人

受国家多年生育政策与国家经济发展现状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群体自小生活条件都较好,且大多都没有兄弟姐妹,心中自我理念较强,高校进行社会实践开展,可让学生认识与了解社会构成、国家现状、人民生活方式等,从而生出对祖国、人民同胞的同理心。

1.2 个人价值社会化,自身利益祖国化

大学时代是学生人格养成、世界观建立、价值取向成型、人生目标确立的重要阶段,高校应在该时期对学生积极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认识到个人价值实现应是社会发展的助力,国家的强盛便是人民的无上光荣。

1.3 人格养成,提升品德

社会实践内容本应是多种多样的,就专业实践而言,在实践中,学生不仅可对自身专业进行全面深入认识与理解,在应用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解决专业难题的能力,还可令学生领悟到行事做人的原则与理念,进而充实自身品德素养,形成良好的品质[1]。

2 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德育教育现状

2.1 形式大于内容

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在专家与学者的讨论中,制定出多式多样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类型,从表面上来看,各大高校对类型的执行还算全面,但细细观察,可得到大多的社会实践都是形式大于内容。

2.2 德育全面性不足

一方面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形式不全面,即高校在进行实践活动开展时,只进行学业方面和国家标准要求方面的实践活动,如军训、专业实习等。在期初学生教育规划时,并不进行其他有趣形式的实践活动,如登山、山区助学等,不利于学生道德培养的全面性。

2.3 德育过程连续性不强

高校在进行实践活动安排时,对类型安排与时间安排都不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的论证。课外实践可能就仅仅只有几个小时,次数也可能是一学期或一学年一次,在这短时间、间断性的实践活动中,学生道德教育根本不能实现。

2.4 德育功能不足

大学时期,学生参加的几乎都是学校、企业组织的技能应用活动,更少有互帮互扶、亲近自然的专注于道德培养性质的校内、校外实践活动,同时在专业实践活动中,也应有道德元素的混合,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

3 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德育教育的优化措施

3.1增多自然性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德育本来也不应拘泥于课堂教学,这是教育界的共识,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可进行更深度的道德教育培育。况且,根据长期观察与具体调查可知,在课堂方式选择上,学生更倾向于社会实践活动,但前提是社会实践活动方式具有多样性与趣味性。自然是我们的孕育者,如母亲一般,地泽万物。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个生活个体最应具备的道德素质,而对自然的爱意是不能通过书中的图片与文字而得到,只有通过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将这种爱意激活。亲近自然实践活动也应以多形式的方式开展,不能仅限于观察自然活动,简单的与自然发生交流,应使自己去深入地走进自然世界,如登山、攀岩等,在这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感受自然大地的成长魅力。整体自然能够带给人巨大的震撼力,当你在高处俯视地域自然全貌时,你会感到自身的渺小与自然的伟大[2]。高校应拓展社会实践活动,多进行自然属性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大自然的陶冶下,培养出高尚的情操,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3.2 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主体性

高校在进行社会实践开展时,应将学生架设到实践主体的地位,并对其辅之自身的影响,进行学生的德育教育。大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都只能跟随学校的意志进行针对性不强的具体实践活动,学校要求凌驾与学生需求之上,参加形式的受限性也很强。即使,在允许学生进行实际设计时,时间与内容形式上也有不少规矩,如不能超过一定时间、不能去危险性较高的地方、不能与相对陌生的人进行交流等,最终学生也就只能进行一些传统老旧的社会实践,如创业、自行实习、打工等。高校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对会产生德育效果进行研究,不断开展符合学生特点、需求与具有较强德育效果的实践活动。

3.3增多公益性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优良形式。公益行为是在具备良好道德的前提下才可能被人实施,它自身的属性便是道德行为,其本质就是培养学生乐意助人、诚实有信、无私奉献、国家利益至上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主义价值观的道德理念。通过公益性社会实践,使得学生在传达友好的同时也收获友好,从而进行自身道德素质提高[2]。高校在进行德育教育時应将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培养方式的最优选,极大地进行德育教育培养。

3.4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道德教育针对性

高校在进行社会实践德育教育时,应进行不同学生类别不同教育形式对待,对个体的道德缺失进行针对化补足。阶段不同,道德教育方式就不能完全照搬,如大四学生就不能进行长期、频繁的非专业化实践活动等。

结语

高校社会实践要进行多方位的设计与系统化的实施,才能真正的发挥其在德育教育中的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琴, 郦永刚. 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J]. 中国校外教育, 2017(9):106-106.

[2]刘娟娟. 道德实践活动在高校德育教学中的应用[J]. 魅力中国, 2017(7).

[3]陈洁标, 刘文娟. 论德育视野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科教文汇, 2017(3):76-78.

作者简介:魏小龙,男,汉族,山东济南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课题项目名称: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德育实践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编号:A35G091201。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学生优化措施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教育部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互联网视域下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
医院工资薪酬分配及优化对策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将社会实践活动融于主题班会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