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与生活相融合 帮助学生获取习作素材

2019-09-10 10:13钟淦开
学习与科普 2019年22期
关键词:展示观念习惯

钟淦开

摘 要: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能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习作其实就是“我笔表我心,我语表我情”的过程,可从现实教学来看,大部分学生害怕习作、抗拒习作,每次写作文拿着笔老半天都下不了笔,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写什么。最后下笔写出来的要不就是虚假的、从作文选里盗取来的素材,要不就是不知道写了多少次的老掉牙的事例。出现这样的状况,究其原因,最主要的问题是学生写作素材的匮乏。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等也快速发展,学生的日常活动也是非常丰富,能通过很多方式与途径来感受社会,了解周边乃至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拥有丰富的见闻。那为什么学生还缺乏习作的素材呢?如何帮助学生获得习作的素材呢?在此,我就生活与习作的关系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生活与习作  观念  习惯   兴趣   展示

一、改变学生习作观,引导写真事表真情

习作教学中,我们往往在学生作文前花大量的时间从作文的选材、结构、写法等诸多方面进行写前指导,而最后呈现出来的是“假、大、空”的作品,学生描述的东西很多都是虚假的。也正是因为虚构,没有真情實感可言,这样的作品怎能打动人呢?针对这一情况,我特意在学生中进行了简单的调研,找了很多学生聊,从中我也了解到了孩子们的想法:写作文就要写一些大事、大人物,可自己没做什么大事、没遇到什么大人物,那没有什么好写。正是这想法,让学生走进了虚构中。为改变学生的习作观念,我找来了一些优秀的学生习作和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让学生细细地去品读,去感受,作品里那些让大家似曾相识的情境,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个小细节、一个平凡的人和物都可以走进我们的习作中。举个最常见的例子: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习作”的主题是“父母的爱”,学生一看到这个主题,第一时间就会谈在自己生病的时候,父母是如何照顾自己的。这个时候,我会反问学生:只有生病照顾你的父母才是爱你的吗?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做过什么?在引导学生回忆的过程中,学生列举了很多,例如父母给我们做早餐、买衣服、带我们去玩,甚至对我们的一句鼓励、一个批评、一个教导都能体现出父母对孩子的爱。这样的思路一打开,学生再也不会只局限于写照顾生病的自己的父母了,表达出的亲情更真实。在生活中迸发的情感才是最真实、最打动人的。

二、培养留心观察的习惯,让生活走进笔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对第三学段习作的描述中有这样一句“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从这里的描述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习作素材与生活、习作素材的习得与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习作的素材不是凭空而来的,是从我们的见闻中来,是从我们的独特感受而来的。

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大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与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脱离了生活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叶圣陶老先生也清楚地阐述了写作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观点,他认为“生活是写作的源头”“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管建刚老师也说过:“学生的生活是他写作的金矿。”

从课程标准和著名教育家的阐述来看,习作是为了表达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它是生活事件与情感的记录。生活越充实,可写的原料就越多,表达的欲望就越充足。既然生活在学生习作素材中这么重要,而学生的生活是丰富的,但为什么学生还是没找到习作的素材呢?其实日常生活中,学生并不缺少素材,缺少的是发现。学生对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视而不见,或者经历过后很快就忘记了,因此,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下面两个方式能在短时间内收到好效果:一是写日记。引导学生把每天生活中一些见闻记录下来,尤其是能激发自己情感的、引起共鸣的见闻,或者一些新奇的事物。记录的时候不在乎次数多少、字数多少,可以三五句记录完整的事件,也可以写一个片段,这样的话,对于害怕写作的孩子来说,也降低了难度,乐于接受。二是顺势而写。学生在学校里发生的事情有很多,学生都习以为常,但如果是一些突发的情况,或者是一些教育教学方式的变化,又或者是学校组织的一些比较大型的活动,是最能引发学生的兴趣的,如果这时候让学生提笔写的话,学生的话题可能就会很快被打开,情感也更真实。例如:我校邹老师每次到学生家里去家访,第二天都会布置被家访的学生写一篇关于老师家访的习作。学生在习作中把老师到访前、到访中、到访后的心情和心理描写写得特别真实、特别好。这是因为是孩子们自己亲身的经历、亲身的感受,这归功于老师能紧紧抓住习作的时机,顺势而导,让孩子们及时记录所做、所见、所闻、所感。

叶圣陶老先生在写作方面是极力提倡写作人要养成良好习惯的,他认为要写好文章,不是等写文章的时候才去观察,才去准备,而是与我们做个健全的人是相一致的,养成好习惯,是我们做人的需要,同时也是写作的需要。“实际生活充实了,种种习惯养成了,写文章就会像活水那样自然地流了。”当然,叶老所说的好习惯当然不止一个,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只是其中一个,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它是习作的源头。

三、抓住日常的兴趣,开启习作的大门

兴趣是一个人最喜欢的,做得最多的,也最念念不忘的。在兴趣下开展的活动、积累的素材也是丰富的。对于那些害怕习作或习作学困生来说,从他们的生活兴趣着手,打开习作的欲望,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我把这样的做法叫做“投其所好”。就让我给大家讲一个班上的例子吧。

小俊,班上一个小个子的男生,不管老师如何强调,每次教材中的单元习作、单元检测的习作都是写一百来字。他很爱和我说话,日常和我说的,大多都是关于植物的。每节课一下课,他第一时间会跑到楼下的鱼池边玩,围着草坪和树木转,放学的路上,他会拔一些小植物回去种。他还告诉我,他在家里种了什么花草,养了什么水生植物。例如:他在家里养了浮萍,他向我介给如何养植浮萍、浮萍有什么用途,讲得头头是道,我惊讶了!于是,他的习作难题,我就从写植物开始。有时候我会告诉他校园里同学们不留意的一些花草,告诉他这花草在哪里,然后让他去找一找、看一看。学校围墙转角的地方,不知何时长出了一棵金银花,每天经过都没有人会注意到,突然有一天,我发现它长出了密密麻麻地一串串的花蕾。我告诉吴家俊围墙边有一棵金银花,一连好几天,他都围着这棵植物转。几天以后,我让他谈一谈他的发现。他一说就停不下来:这金银花的树子如何如何、花蕾什么样子、盛开的花是什么样子,他还发现了金银花的花朵在几天内是如何从白色长成金色。讲完后,我让他把说的写下来。就这样,慢慢地,他的习作也有了进步。在学期末的考试中,他的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我给他的奖

(接329页)

(转330页)

勵是一盆水培桅子花,他开心极了。在后来的习作中,他的写作题材很多都是与他的兴趣有关,比如:在叙事的习作中,他会详细描述如何种植;在写生活的启示时,他会写从植物生长过程中从植物身上得到的启发,或自己在种植过程中的成功与教训得到的感受与启示……对于班上另一个孩子小杰来说,习作同样是他的“死穴”,他的爱好是做实验,讲起他曾经做的尝试来也是滔滔不绝的。我也从他的这兴趣着手,让他把实验的起因、经过、结果写出来,尤其是他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具体地写了来。这样一来,他也开始慢慢接受写作,不再那么惧怕了。

从班上的多个例子看来,无论是如何惧怕和讨厌习作,一说起与自己兴趣相关的话题,学生都会情不自禁地“高谈宽论”起来,我也从中寻到了打开学生习作的钥匙,开启学生习作的大门。

四、搭建展示的平台,促进生活与习作的结合

学生学习的驱动力首先是兴趣,而当最初的好奇心过后,日复一日的写日记,学生可能很快就会厌烦,马虎了事。因此,帮助学生在生活中习得写作素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分享的机会,让学生在展示分享的过程中保持兴趣,提升质量,获得成功感。根据实际,在诸多展示形式中,我选取了三种作为本班常规的展示分享方式:

1.每天见闻。每节语文课开课前安排了1至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讲述自己的见闻,例如:在电视上收看到的新闻事件、近期在校内外发生的事、自己的一些发现和尝试等,由学生自己决定主题,讲述自己喜欢的话题。按学号顺序分享,一天三人。轮到的同学会在前一天晚上或几天前开始做准备,去观察或收听,这样又促成了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习惯的养成。这样开展下来,不仅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得了习作的素材,也锻炼了学生表达的胆量,激发了表达的欲望,同时也提升的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2.美文分享。学生分享的可以是自己的习作,也可以是课外阅读中积累的好文好段好写法。学生通常会挑选一些语言优美的片段进行朗读,谈谈自己的感受。丰富了语言积累,培养了语感和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

3.习作小集。定期把班里学生的习作或小练笔汇集成简单的习作集或小报,每人都能看到班里其他同学的作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人离不开现实生活,习作也离不开生活。习作书写生活,也来源于生活。让生活走到学生的笔下,走进学生的文字中,习作才更丰满,更有魅力,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叶圣陶 著《怎样写作》 中华书局

[3]管建刚  著《我的作文教学革命》 福建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展示观念习惯
习惯
上课好习惯
钓鱼的观念
好习惯
当观念成为艺术
殷周时期“中”观念的生成演变
刍议商品展示与陈列的基本原则
硫粉与铁粉化合的实验改进
在积极展示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化数学思维
“导——展——练——评”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