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课程多元整合

2019-09-10 13:04马岩艳
学习与科普 2019年28期
关键词:思考教材

马岩艳

摘要: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是对人类发展历程的记录与总结。北京大学教授罗荣渠先生说过,历史学是其他各类社会科学的基础。历史学是一门综合类学科,无所不包、无所不及,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外交、教育、民族等等各个方面都有涉及,并且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非常密切。该如何有效进行历史学科的课程多元整合,从而发挥历史教学的学科功能?

关键词:历史文献;教材;思考;

一、深度研究教材

教材不是需要死记硬背的“圣书“,而是教学用具,我们要从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下,打破了人民版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全国共推出了四套新课标历史教材,我们实现了“一标多本”,有多种版本的历史教材可以选择,如: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北师大版,打破了教师“以本为本,唯教材马首是瞻”的局面。笔者所在的省份使用的是人民版教材,该版本教材严格遵循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内容翔实、知识详细、观点简约。而人民版教材给予教师较大的教学空间,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岳麓版教材则在内容选择上“最大限度地采纳了目前学术界已产生共识的成果”,观点新颖、可读性强。不管是哪一版本的历史教材,都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目的。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的价值目标是让学生具备价值情怀、人文情怀,以国家发展、民族自信、人类进步为使命。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北师大版四种教材都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体现出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多样性。

二、合理运用教材中的文献资料

(一)历史教学中历史文献的选择

1.思想教育

历史学科教育有其教育永恒性,我们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历史学科教学的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如,三元里人民抗英这一课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引用[清]梁廷枏《夷氛围记》中“(夷兵方舍命突围出)无奈人如山积,围开复合,各弃其鸟枪徒手延颈待戮,乞命之声震山谷”,让学生进入到历史情境中,感受当时中华儿女反抗侵略的震撼场境,学习三元里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敌的爱国精神。挖掘和利用历史文献的德育功能,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爱国主义情感。

2.精炼简明

为了让历史文献资料能够更好地起到学习辅助的作用,我们在選择文献的过程中,一般都会以简明扼要、内涵丰富为重要标准。如:学习秦朝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选取了《史记》中的记载:“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简单明了地将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王朝,其律令、统治制度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知识点点明。

3.具代表性

关于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历史文献资料很多,是不是所有这些都给学生看,都让学生来把握呢?我们教材精选了典型的资料,以利于学生的学习。例如: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三子目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在分析日本侵华的背景时,教材中的资料卡片部分列出了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后,主持会议的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将会议内容上奏给裕仁天皇的《田中奏折》的部分内容:“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使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这段文献资料通俗易懂,其中“支那”一词有些学生不太理解,我在讲授过程中只做了名词解释,然后要求同学们分组合作阅读并分析,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分析得出:日本侵略中国早已蓄谋已久,侵略中国是他们征服亚洲的重要步骤,是他们实现自己既定国策的必经之路。

4.资料多元

针对某一历史事件,不同时期的不同学者会持有不同的观点。所以我们在选择历史文献资料的过程中要尽量的避免“一家之言”,要“百家争鸣”才好。比如评价秦始皇,可选用的历史文献资料有:

材料一:“今陛下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不及。——《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怀贪鄙之心,不信功臣、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新书·过秦论》

上述几则材料从不同学者的不同角度对秦始皇进行了评价。从辩证唯物史观的角度,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应该基于其生活的历史时代背景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评价。

(二)引用史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选择时不进行鉴别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历史文献资料时不进行鉴别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分析史料时进入误区。如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中《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课,我们可以引用这段史料经常被引用:《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有一天,秦始皇外出,见丞相车骑很多,认为不是好事。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立即减少车骑数量。始皇大怒:你们有人泄露我说的话!但无人敢承认。于是,秦始皇下诏,逮捕当时在场者,并全部杀掉。一般情况下,教师会认为材料主要反映:秦始皇之所以在意丞相车骑数量主要是因为其场面太大的话会对皇帝威仪造成威胁,充分表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从这则文字史料的性质看,并不是第一手材料,是对《史记·秦始皇本纪》部分内容的转述,容易造成误解。材料中:始皇帝不赞成丞相车骑过多,但丞相"减少车骑数量"后,皇帝并未满意,仍然杀掉所有在场者,史料前后似乎相矛盾。《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卢生说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则不死之药殆可得也。’……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由此可知,秦始皇很重视修仙,故其行踪不能为人所知,若有人泄露其行踪,就会被处死。很明显,根据材料不能得出“相权威胁皇权”的结论,材料主要表明秦始皇迷恋神仙方术,求仙心切。

2.望文生义

如果教师没能准确了解所选择的历史文献的含义,仅仅解释其字面意思,而没有将其放入正确的历史情境中,那么往往会对历史文献资料产生曲解,甚至误解。例如,在讲授戊戌变法时,教师为了能够突出群众基础,所以引用“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这句话,引导学生得出“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戊戌变法运动的群众基础”。然而,历史事实并非如此,戊戌变法在当时并未被广大人民支持和拥护。作者之所以写下这段话是为了能够争取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为了制造舆论,是作者从自身主主观角度出发所写。很多历史文献资料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我们一定要仔细鉴别,郭沫若说过:“鉴别材料的真伪是作任何研究的前提,若材料真伪不清楚,会推出谬误。

历史学科学习的评价当中,史料分析能力被作为一项重点考查标准,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史料分析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也是越来越显著。可以说,命题人如果不能创设很好的史料情境,也难以命好一道好题。由此可见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2.

[2]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12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5

猜你喜欢
思考教材
教材精读
我多想……
两岸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对比研究——兼谈与初中教材的衔接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