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的刀

2019-09-10 07:22黛安
散文 2019年7期
关键词:芭蕉叶芭蕉茶树

黛安

我去翁哇新寨,路边一个五十几岁的黑脸汉子正在挥刀对付几棵竹子。竹子横七竖八在刚下过雨不久还湿着的地上。他先是竖着把整根竹子从中间一分为二,然后就着一边,劈成一条一条的,再将竹条分劈成更薄的片。我站住,问他在做什么。因为这个愚蠢的问题,他停下手里的活计看了我一眼:破竹。

我不走了,看他破。破竹不是一砍到底,而是劈开一两段竹节后,把刀放下,两手各执一条竹片,用力掰。我以为会断,孰料,砉——竹条从头至尾分成了两条,又快又利落,竹节处亦毫无阻碍。原来“势如破竹”就是这样啊。“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晋书·杜预传》的撰者想必是一个与竹子打过交道的南方人,疏于竹子之活计的北方人,是没办法从日常生活里提炼出这样一个词语的。

这个动作里,有一把刀。

我已在云南翁基古寨待了些日子,住在哎冷客栈。客栈年轻的老板小斌要带姐姐一家去澜沧县城赶集,车大,我也跟了去。真是开眼,集市上竟那么多卖刀的,一个摊位挨着一个摊位,连成一排,很是壮观。大刀、小刀、长刀、短刀、直刀、弯刀、菜刀、砍刀……刀密集地游走在当地人们的生活中。竹子、芭蕉、树、木头、水稻、谷子、小麦、玉米、猪、牛、羊,人与它们交流,简单而直接——通过一把刀。

布朗族人喝一次粥就要大动一次刀。他们极少喝粥。不像我的故乡——汶水边一个叫桃花坞的小村子,一日三餐,顿顿有粥。一顿饭最后若没喝碗粥,吃再多的美味,也总觉得欠缺了点什么。喝粥对于布朗族人来说是一件隆重的事,得是有尊贵的客人到来的时候。先把大米在锅里炒,待到香味往外跑时盛出来晾著;然后主人捉一只散养的土鸡杀了。鸡从成为鸡的那天起就在与刀赛跑,但无论它跑得多快,都必定会输给刀。当当当剁成碎块,添加上香叶、辣椒等作料在热锅里干煸,看鸡肉水分收得差不多了,再把先前炒过的大米倒进去,哗——浇上一壶热水,扣上锅盖,慢慢煨熬。灶下烧的木柴,红艳艳的火苗里有一节松木,是点火时的引火柴,火苗里便有了一股松香,热烘烘的。鸡肉慢慢软烂,揭开盖,白茫茫的蒸汽里,肉香、米香、木香,隐约还有一把刀的铁腥味道。

雨打芭蕉叶带愁,心同新月向人羞。这是王维的诗句。一首诗从唐朝走来,像旅人的行囊,也有丢的,也有弃的,到最后,只剩了四个字:雨打芭蕉。但是诗词歌赋里的芭蕉,是异乡人的芭蕉。它们只长在纸页与想象里,与泥土无关。只有异乡人才迷恋雨打芭蕉。在当地,芭蕉从来都不是用来听的。它们大多通过一把又一把刀,从异乡人的精神审美走进当地人的物质生活。茶农没有认真听过雨打在他们吊脚楼的屋瓦上与打在一丛芭蕉上有什么不同。一串芭蕉长大了,他们要用刀削下来,拴根绳挂在房檐上,任它由青慢慢变黄。在翁基古寨,几乎每户人家都垂着苞谷、皂角、葫芦和几挂芭蕉。他们把用刀砍下来的东西,随手就挂在了房檐下。一天又一天,它们被农人忽略了。一头猪饿了,在圈里哼哼,拱门,人就提着刀奔向了田野自家地里的一株芭蕉。叶子唰唰唰削下来丢弃,树干扛回来放倒在地,女人骑坐在树干上,拿过一把一尺多长的刀,两只手分别按住刀的两端,喀,喀,喀,把树干切成片。芭蕉同心圆的横切面真是好看,一圈一圈荡开的水波一样密密地缠绕着,找个断头一拉,整个圈就打开了,能提起长长的一串。有次坐在一个女人对面看她切芭蕉,我以为那是芭蕉的年轮,一问,不是,芭蕉几个月就长这么大。那是月轮?芭蕉真是一种性急的植物。切成片的芭蕉剁碎,加水与苞谷面拌在一起,就端给猪吃了。茶农家通常同时养几头猪,不卖,留待过节。汉族的春节、中秋节、端午节他们过,还有自己民族的节日也要过。彝族的火把节、插花节、赛装节、打歌节,傣族的泼水节、巡田坝节、花街节,佤族的新火节、播种节、新米节,布朗族的开门节、关门节、成丁节、厚南节……都要杀一头猪吃。节日之外的喜事,结婚,生子,孩子过满月、过周岁……也必定是抓过一头猪来杀吃庆祝的。有的人家里还有牛羊。

跟着岩羊一家人去中缅边境的帮腰山上采茶,是我第一次走进一片茶园。山坡上,大大小小的茶树与不知名的沧桑古树外,高大丛生的芭蕉树也随处可见。芭蕉的绿与茶树新发的芽叶的绿相类,浅而鲜。七月下旬,是云南的雨季,天好好的,正采着茶,突然就答答地落起雨来。没有伞,眼看衣服要湿了,我急忙跑到近旁去折一叶芭蕉。跳起来又撕又扯,总算下来了。断处犬牙差互。那一刻,澜沧集市上的那些刀冒了出来——原应有一把刀,给行人在野外避雨时斩一片芭蕉叶用的。芭蕉的叶子足有半米宽两米长,横在头顶,可给几个人挡雨。在无边的旷野中,独自一人听雨打芭蕉,想起几千公里外故乡的人与物,竟恍如隔世。那况味,不是一个旅人的孤独与寂寞,是诸事不可知不可得又不甘的隐隐的焦灼。那焦灼仿佛采不完的茶叶,无穷尽。岩羊一家人在远一些的地方采茶,看不见了,身边空无一人,只有天空、群山、风、树木、雨、雨中泥土草木的味道和一掠而过的疾飞的鸟。我不知道,此时的身边,是不是其实还应该有一把刀。

后来我去翁丁。雨还在下,像一张网,罩住一个又一个古寨。在翁丁,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种几株芭蕉,它们青绿的叶片越发衬出房顶茅草的古朴。我在翁丁仅有的三两条窄弯的小巷中穿行。一户人家门口用石头支着一块木板,上面摆着几包茶叶。看见我,两个长相一模一样的七八岁男孩急忙从屋里跑出来,不容分说载歌载舞,然后说,阿姨买包茶叶吧。我指指他们家的芭蕉树,说,那得给我一片叶子。两个男孩惊喜地转身,其中一个走到树下,仰起头伸直胳膊蹦了几下。另一个男孩顺着楼梯飞快地跑到楼上。一个男人下来了,三十几岁的样子,手里握着一把长柄弯刀。我歉意地冲他笑了笑。男人站到树下的几块乱石上,扬起手中的刀,削下最大最绿最美的一片。我接过擎着。两个男孩走到茶叶摊前,眨巴着黑亮的眼睛望着我。目光像一把刀子唰啦落进我心里,我心痛了一下。一样的茶叶,在别处卖一两百元,在这里只卖几元钱,茶叶之外,还要附加上歌声、舞蹈、清亮的目光以及不安。不安是因为,游客常常看完歌舞,抓起茶叶看一眼就放下了。孩子的心时时跟着游客抬起的手提到嗓子眼,又每每随着他们垂下的手无奈地落回去。来自都市的人认为,他们的精致生活里,盛不下一小包似乎来路不明的粗糙。我自然买了一大包。行走的经验让我知道,茶树是一样的茶树,茶叶是一样的茶叶,炒制是一样的方法,一样的风吹日晒雨淋,不同之处只是偏远和多了讨好的成分。男人约我去家里坐。两层的杆栏式木质建筑。一层放农具等杂物,二层才住人。我随他踏着木头楼梯上去。他的女人正在火塘边切菜,手里的刀一起一落,火光映在刀片上,明明灭灭。我们闲聊。他的房子是新盖的,才没几年,当初的账还没还清,可是他所在的这个翁丁原始部落太古老了,马上要搬迁,所有人都走,他不可能一个人留下。何况新寨家家户户已统一建好,除了政府补贴的几万块钱,他自己又花了十多万,真是旧账加新账。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十岁,一个八岁,上学都需要接送,女人一个人忙不过来,他没法出去打工挣钱,窝在家里,只有一亩多茶树,更没钱可挣……我们说话,他沉默的妻子一直切菜,黑黢黢的刀刃,把我们的话切得一段一段的,把她的沉默切得一段一段的,把从小窗户照进来的光切得一段一段的,把日子切得一段一段的。唯有两样切不断,男人的焦虑与女人的忧伤。它们无声无息连绵不绝。就这样,因为一片芭蕉叶,我临时进入了一个陌生家庭的一个生活片段。我盯着刀的起落,试图安慰他们。女人感激地看我一眼,她是缅甸人,几乎不会说汉语,在外人面前便一言不发。然而我知道,劝人那种轻飘飘的话,仿佛树上的鸟,停留一下就飞了。我能做的只有买他们一大包茶叶。谁的日子不是赤脚走在刀刃上的呢。

雨下个不停。我把伞收了起来,代之以那片芭蕉。于是就有了一个穿花棉布旗袍的异乡女人,举着一片碧绿的大芭蕉叶,一扭一扭旁若无人地走在翁丁小巷密集的雨线中。四周没有人,只有白茫茫的天空、黑褐色的茅草房、低矮的牛栏与猪圈、青绿的草木、积满了水洼反着亮光的弹石路。天地间充满庞杂的雨声。沙沙沙,噼噼噼,啪啪啪,叮叮叮,咚咚咚,当当当,咣咣咣,啷啷啷。而猪啊牛啊羊啊鸡啊狗啊猫啊一齐噤了声。雨声由远而近,先是微弱,渐渐清晰起来,宏大起来。最后,所有的声音全都隐去,成为背景,只留下雨打芭蕉,一路伴着我,空旷,明亮。

后来我常常想起那片被一把弯刀砍下的芭蕉叶。

或许,那正是我理想生活的一小部分。

责任编辑:田静

猜你喜欢
芭蕉叶芭蕉茶树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爸爸跟我争芭蕉
芭蕉上练字
有意思的芭蕉叶
云朵或者其他
芭蕉叶
故乡的古茶树
茶的箴言
戏说芭蕉叶
芭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