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奇思妙想“遇见”动物

2019-09-10 07:22李倩
奇妙博物馆 2019年9期
关键词:盒盖灯罩蟾蜍

李倩

灯具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到了汉代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当我们祖先把牛与灯相结合,一项伟大的发明诞生了,这就是南京博物院镇院之宝中的光明之宝——错银铜牛灯。

这件错银铜牛灯的底座是一头怒目圆睁的健壮的黄牛,它的身上嵌有卷云纹、三角纹、螺旋纹以及不同神兽的花纹。如何把这些复杂而漂亮的纹饰装饰到牛灯上去呢?那就要借用诗经中的一句话——“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首先,工匠要用针尖大小的锥子在铜牛灯身上凿出想要的花紋凹槽,再把银丝巧嵌进去,然后用错石在上面打磨,最后用鹿皮进行抛光,这就是错银工艺。铜和银两种不同的材质,在错银铜牛灯身上形成了完美的搭配。

你以为这件错银铜牛灯仅是因为造型优美、工艺精湛而成为镇院之宝的吗?不不不,这件文物更加独特的地方在于它所体现的古人的环保理念。

汉代人使用动物油脂作为照明的燃料,但燃烧油脂后产生的烟太大了,怎么办?聪明的古人在燃烧油脂的地方设计了一个“灯罩”,油脂在“灯罩”中燃烧,烟尘便会顺着上方的导烟管进入被掏空的“牛腹”中,只要使用前在“牛腹”中盛满清水,烟尘便会被清水所溶解,这样人们在读书的时候就不会被烟呛到了。这是不是一种很环保的设计呢?更加巧妙的是,这件错银铜牛灯的灯罩可以开合,用来调节灯光的强弱,且灯的每一个部件都可以被拆卸下来,方便清洗和携带,可称得上是古人居家旅行的好伴侣。

在我国,像这样的两千年前的环保灯还有被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彩绘雁鱼青铜灯等。这些灯的设计和技术在世界灯具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领先的地位。在西方,直到15世纪,意大利的著名画家、科学家达·芬奇才发明了铁皮导烟灯罩,与我国相比晚了约1500年!

你知道蟾蜍吗?蟾蜍又名癞蛤蟆,是小型两栖动物,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陆地上,只有产卵时才会回到水里。在我们的生活中,偶尔会听见“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句带有贬义的话,由此可见,现代人并不怎么喜欢癞蛤蟆,因为它长相比较丑陋。但是在汉代,蟾蜍却是人们眼中的吉祥物!汉代人甚至还仿照它的样子做成了精美的砚台,南京博物院镇院之宝中就有这样一件罕见的文房之宝——鎏金镶嵌兽形铜盒砚。

这件铜盒砚设计得十分巧妙,可以分为盒身、盒盖和砚台三个部分。盒身与盒盖相扣,看起来就好似一只完整的蟾蜍。蟾蜍的腹部微微鼓起,一块光滑的石砚就隐藏在其中。蟾蜍的下巴前伸着,巧妙地构成了贮水的墨池。盒盖的顶部还设计了一个环形的扣,仿佛随时等待着主人开启。

这件铜盒砚的表面金灿灿的,原来是使用了古老的鎏金工艺。不仅如此,铜盒砚上还镶嵌了绿松石、红宝石、青金石等各色宝石,鎏金与镶嵌工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不是令两千多年后的我们惊叹不已呢?这样一件精美绝伦的铜盒砚放在书桌上,不仅是一件实用文具,更是一件艺术品!

同学们一定有疑问:蟾蜍貌丑,为什么会得到古人的偏爱呢?首先,蟾蜍属于蛙类,产子多,成了古代人生殖信仰的崇拜对象;其次,蟾蜍有冬眠的习性,在古代人眼中这犹如死而复生,喻示着长生;最后,古代读书人往往把科举得中称为“蟾宫折桂”。因为这些原因,蟾蜍在古代就变成了富有美好寓意和祝福的吉祥物,古人创作了很多与它相关的珍贵文物。

什么是鎏金工艺呢?就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物表面了。这种工艺始于战国时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这一技术的国家。

猜你喜欢
盒盖灯罩蟾蜍
孤独的夜晚
蟾蜍是谁?
推理:遮住的饼干
自给自足,灯罩里的植物园
关于蓄电池自动盒盖组装机的设计
基于蓄电池盒盖翻转移位机构的设计
气鼓鼓的蟾蜍小弟
大龄海蟾蜍
吃糖
穹顶吊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