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与大同不了情

2019-09-10 07:22庞善强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2019年9期
关键词:赋诗李贽钟子期

庞善强

李贽(1527~1602),福建泉州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一代宗师。李贽本姓林,名载贽,其三世祖因反对封建礼教,得罪了当朝御史,被冠以“谋反”罪,其后代为避祸改姓李。李贽幼年丧母,他勤奋好学,且得益于授学为生的父亲教导,12岁便著有《老农老圃论》,26岁中举人 。他曾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国子监博士等职,一生著述颇丰。

李贽是一位以“奇谈怪论”闻名天下的狂人奇士。他不满朝政贪污腐败,不愿同流合污,故45岁后便辞去官职。为避免家人俗事打扰,他剃发留须常住麻城龙潭湖芝佛院专注于写作。李贽经常抨击时政,针砭时弊。他提倡人人平等、尊重妇女、婚姻自由等,文学上主张创作要“绝假还真,抒发己见,头可断面身不可辱”,受到社会各界欢迎。时各地轮流邀请他开坛讲学,李贽每次授课时,不分男女,亦不论僧侣、樵夫、农民,皆纷纷前往聆听,竟至满城空巷。

李贽文如其人,純朴率直绝假真挚,故交游甚广。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春,李贽接到了大同巡抚梅国桢的邀约,此时他带着侍从小和尚怀林正在上党沁水县刘东星家做客,当时怀林染病只得归芝佛院,李贽则一路向北前来大同。过雁门关时,他即兴作《过雁门》诗作两首,表达他对西北边陲安定的无限感慨。渡桑干河时又作《渡桑间》,于五月抵达大同。李贽刚至云中,感觉此地风景优美,万事新鲜,其最感兴趣的竟然是闻所未闻的大同话,遂赋诗《初至云中》:“锡杖朝朝信老僧,苍茫山色树层层。出门只觉音声别,不审身真到白登。”

李贽与梅国桢有着深厚的友谊。梅国桢的性情阔达,朴实热情。他不仅喜欢与李贽谈文论道,还陪着李贽四处游览,故李贽在大同期间的生活非常惬意。适逢明神宗派遣中丞徐枫冈率军援朝抗击倭寇凯旋而归,恰好这日又是七月中元 节,梅国桢便邀请李贽登上大同城乾楼听歌观舞,欢庆胜利,把酒赏月。李贽登上乾楼后,随即赋诗一首《乾楼晚眺》:“中丞绥定后,携我共登临。所喜闻谣俗,非干怀壮心,山云低薄暮,楼日压重阴。欲归犹未可,此地有知音。”“绥定”是指平定倭寇,“谣俗”指风俗民情类的歌谣。“楼日压重阴”,是指乾楼上下飞檐重叠,在落日的余晖中影影绰绰。这首诗写李贽听闻朝廷抗击倭寇大胜而归,喜不自胜,虽然所听到是大同地方特色的民俗歌谣,但丝毫不影响自己的雄心壮志。尤其是有知音为伴,眼前又是盛景无限,咋舍得就此匆匆而归。

李贽站在乾楼上,登高望远,却见烟云缥缈,浮云齐肩,不禁期盼天涯好友前来偕聚,共同领略大同岁月如此静好。李贽欣然再作诗《乾楼晚眺》之二:“呼朋万里外,拍手层霄间。塞晚浮烟重,天空岁月闲。断云迷古戍,落日照西山。幸有声歌在,更残且未还。”该诗以“断云”“古戍(指营垒)”“落日”“西山”构成大同傍晚时分一幅极美的图画。“更残”是指打更之声渐渐远去。

李贽兴致颇高,与梅国桢频频对饮,侃侃而谈,继而再次登高把酒问天,不觉手中的一杯美酒淋湿了衣衫。恰此时,有游女之悲泣声隐隐传来,竟一时茫然。待他恍然醒悟此为中元节,游女为祭祀故去的亲人,不禁再生感慨,随即重新置酒,又赋诗《乾楼晚眺》之三,竟自顾弹琴而歌:“凭高一洒衣,望远此何时?正是中元节,兼听游女悲。杯干旋可酌,曲罢更题诗。愿将北流水,弹与钟子期。”诗中“北流水”源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李贽借此典故,以表达他对梅国桢的感激,并视梅国桢为自己的知音。

八月,李贽再作五言诗《塞上吟》四首,其不仅再赞塞上大同无限美景,同时犹念倭寇犯边,忠贞爱国。不久,李贽收到怀林去世的消息。他与怀林朝夕相处,亲密无间,感情甚厚,只可惜上党一别竟然是永别,李贽含泪作《哭怀林》四首,以表达他对怀林逝去的惋惜与哀悼。此外,李贽在大同修订了《藏书》世纪八卷、列传六十卷,编著了《孙子参同》十三卷。梅国桢对《孙子参同》大为赞誉,特意为该书作序言。李贽来大同客居了半年,淳朴敦厚的民风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城市,竟至流连忘返。直至秋天,李贽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大同前往北京。只可惜李贽此去后不到五年,便遭到了奸人诬陷,李贽在狱中愤然以剃头刀自刎。

猜你喜欢
赋诗李贽钟子期
又遇二月二
伯牙鼓琴
李贽的自由
初雪
漫话李贽
何谓“知音”
春秋时期女性赋诗、引诗析论
醉菊
李贽辞官的心路历程
廉吏刘东星与思想家李贽的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