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学法指导与教学实效性研究

2019-09-10 07:22秦业军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学法指导实效性

秦业军

摘要: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法指导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是提升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把握内在联系;学会纵横比较,加深知识理解;正确分析事物,培养应用能力;学史联系实际,发挥史鉴功能。

关键词:学法指导;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多年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校教师围绕如何注重学法指导,提升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实践证明,历史课堂教学只有注重学法指导,改进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对教材进行重組

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教师要认真进行备课,要打破按课节进行授课的方式对教材进行重组。在重组教材时,教师可采用以单元为一课内容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先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所学内容,把握整个单元主题和单元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进行分课教学。分课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结构,讲述课题与子目、子目与子目的关系;授完新课后,再让学生温习一遍课文结构,领会全课内容。在整个单元学习完之后,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整个单元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突破了教材中章节的界限,以历史发展为基本线索,学生学得更加清晰、明了。

(二)点、线、面结合

“线”是由“点”排列而成,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抓住教材中的“线”,梳理“线”中的“点”。把这些“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搜集、去发现、去探索。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寻找学习“点”的方法、思路、材料,从中找出“点”的内涵。这种教学方法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意识,又发展了学生的爱好和特长,激发了学生的开拓精神。

如“五四”爱国运动就有一条历史发展线索贯穿其全过程,这一线索由“点”——历史背景、“五四运动”“六三运动”、初步胜利、历史意义组成“线”。教师可以让学生查找资料、图片、影片,用讲故事和典故的形式,讲出线索中的“点”,得出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的知识内涵。这样每—条历史线索构成在一起便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形成了历史知识的“面”。

“点”“线”“面”的结合,体现了历史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正是这种纵横交错的联系,构成了一个历史时期的全貌,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不可分割的历史体系。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和获取了把握教材内在联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开放性学习的方法,最终形成自己的历史“知识树”。

比较法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通过比较、分析,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纵向比较法

所谓纵向比较,是指把发生在同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时期的同类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进行比较。此方法应用于历史复习课,有利于学生找出历史事件的差异,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人类历史不断进步的规律性,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如美国近代史上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都是美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次战争皆因为发展资本主义而起,都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而胜利为结局。在复习课时,我们确定采用“纵向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纵向比较,让学生辨别出两次战争的异同点,认识这两次战争对美国经济不同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学生对美国近代发展史上不断进步的规律有全面系统的理解和认识,不但巩固了基础知识,还深刻地理解了“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增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学习、再提高。中国近代史上的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都可采用“纵向比较”教学法。

(二)横向比较法

所谓横向比较,是指把发生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同类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进行比较。如复习“郑和下西洋”时,可以将它与新航路的开辟作一横向比较。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明朝同海外各国的联系,再讲授其路线之长、规模之大,反映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是西方为了掠夺东方财富,并通过分析西方船队的规模得出当时的西方落后于东方的结论。之后,把郑和下西洋产生的影响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行比较,让学生找出异同:航海目的不同,但意义却有相同之处——加强世界联系、促进世界贸易。

通过对比这类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些事件发生的背景、经过或内容等方面的理解,有助于其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比较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从众多的历史现象中找出共同的特征,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共同本质的现象中找出他们各自的特征,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在失败原因、经验教训等方面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管是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还是革命派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出路问题,都没有科学理论作为指导,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之后进一步升华:只有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激发学生对党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终生的信念。

在讲述东晋、南宋统治方面的相似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两朝的建立过程、统治范围、社会经济等来作比较;对于汉初和汉元帝时与匈奴和亲政策的比较,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和亲的目的比较相同点,从和亲的主动与否比较不同点;中国的戊戌变法可以与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行比较……历史学习中比较方法的运用,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分析、评论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教会学生两种学习方法。

(一)史论结合法

讲授“商鞅变法”一目时,教师可点拨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与商鞅变法意义相对应的措施,使学生明白课本中对意义(结论)的归纳源于相应的“措施”(史实),即“論从史出”。如商鞅变法中,军事上实行奖励军功政策,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其意义是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解决将士的后顾之忧。通过这种学法指导,以后学生分析、记忆一般历史事件的作用、影响、意义时,就会联系事件的相关内容,不会史论分离了。

(二)辩证分析法

辩证分析法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一分为二”的客观分析。如在讲授“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时,对宋辽澶渊之盟的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从盟约订立的背景、内容方面去分析:在辽与北宋的和战中,北宋宋真宗亲征澶州,.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宋真宗不愿再战,派人使辽和谈;辽孤军深入,给养困难,士气大挫,处境极为不利,只好谋求议和,双方在澶渊签订盟约。澶渊之盟是在北宋抗辽取得军事胜利的情况下订立的,是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表现。盟约订立后,双方结束了战争,出现了相对和平稳定的局面,有利于双方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这样,学生就可以举一反三,辩证地分析“夏宋和议”及“宋金和议”问题。

(一)结合已有经验,形成新的认识

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大禹治水、商鞅变法、鸦片战争、辛亥革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秦始皇、汉武帝、武则天)和相关的历史史实(秦始皇兼并六国、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新政”)都略知一二,但不系统。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经验,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与现实相结合形成新的认识。

初中学生具有好动、好问、好强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教师应在教学中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课后查找资料、图片、影片和典故。在课堂教学时,引导学生把查到的内容与同学分享,让他们互相补充、借鉴,同时联系现实,对事物形成比较完整、全面的认识。

(二)观照现实。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历史学习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已知知识和未知知识之间发生迁移,这也是学习最重要的环节,目的是通过学习解决现实问题,以史为鉴,让历史贴近生活。如朱元璋统治时期,吏治严厉、执法严格,即使皇亲国戚、功臣权贵违法也不宽恕,官员腐败的情况得到有效遏制。古今对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党的反腐败政策的认知和理解。

在学习武则天注重减轻农民负担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朝代注重减轻农民负担的史实,学生想到了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想到了由于对农民轻徭薄赋而出现“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治世局面;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朝统治者不顾农民死活的后果,学生想到了陈胜吴广起义,想到了东汉末年的分裂割据和繁盛隋朝在短时间灭亡的史实。之后,教师进行小结: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民的生存状况好坏是国家稳定与否的关键,因此,作为国家的管理者必须关注农民问题,进而得出通过党和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可以预见祖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的结论。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教学学法指导实效性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
探索初中数学学法指导
重视史料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让英语后进生也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加强学法指导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