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跨越一切边界

2019-09-10 07:22费斯基
睿士 2019年5期
关键词:格罗斯卡塔呢喃

费斯基

“卡塔琳娜·格罗斯:呢喃的泥土”展览现场,广州chiK11艺术空间,2019《腹中》,2018 朱锐拍摄。鸣谢卡塔琳娜·格罗斯及维也纳Galerie nächst St. Stephan画廊卡塔琳娜·格罗斯及波恩VG Bild-Kunst 。

德国女艺术家卡塔琳娜·格罗斯(KatharinaGrosse)的大型个展“呢喃的泥土”正在广州K11举行,展期持续至6月2日。这是格罗斯中国首展继上海之后的第二站,也是格罗斯在中国华南的首次个展。

“呢喃的泥土”来源于粤语俗语“鬼食泥”,意指说话含糊不清,介于可听与不可听之间的状态。正如格罗斯所建造的空间,尽管色彩占据了所有角落,但游览其中的人却无法用准确的词汇说出这些颜色的状态,如同强度不一的震颤和视觉声浪,可见与不可见、可知与不可知交织在一起。策展人刘秀仪说:“体验卡塔琳娜·格罗斯的作品时,总有一种强烈的‘离地’(ungroundedness)感,犹如浮游、穿梭于太空......”

格罗斯以喷枪为主要绘画工具,她将斑驳陆离的颜料涂覆于展览空间的墙面、自己的床上、公共广告牌、整栋房子及其周边环境中,还有形形色色组合在一起的物件,土堆、树干,甚至“无论是鸡蛋、臂弯、火车月台、冰雪中或是沙滩上,任何地方都可以作画。”在她的创作中,色彩不属于任何空间,“颜色并不是只有一个视角,而是有多重视角,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颜色,会看到完全不一样的信息。颜色是能够扩张的,能够彼此进行组织的。比如说金色和银色会进行一种奇妙的对话,可以向外呼气也可以向里吸气,一切都是不稳定的,一切都是柔软的,可以去变化、触摸、改变的。”格罗斯在一次演讲中提道。

在广州K11艺术空间展出的一系列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腹中》,天花板上悬垂下数百米厚重粗糙的布料,构成了迷宫般的褶皱结构,为参观者带来巨大的感官冲击。这件作品与在上海展出的原版有很大不同,由于悬垂走向的不同,产生的褶皱亦有所不同,之前可见的部分颜色因为新的铺设而隐秘了起来,而从前不可见的部分却被艺术家的双手重新抖落出来,变得更为粗犷和生猛。

另一件作品《陈列室》,是一间用颜料完全覆盖的豪华客厅,参观者穿行于这个陈列着独特设计家具的空间,或许会联想起展厅所在的购物艺术中心。绘画的世界和普通生活物件的世界,两者间不可消解的碰撞向人们提出了迫切的问题,即艺术在日常生活中所处位置的问题。

“我希望能够揭示出绘画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有时候是一种非常脆弱的存在,有时候揭示出非常残酷、非常坚硬的都市生活的侧面。”因此格罗斯利用颜色跨越物件和建筑环境之间的既有界线,提出了在目前符号规范、层级秩序和社会规则下从未设想过的模式。从法国蓬皮杜中心、苏黎世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等重要艺术机构,到纽约洛克威海滩(由MOMAPS1委托制作)、科隆地铁站、丹麦海岸线、或是普通的社区等日常场域,都留下过格罗斯摄人心魄的大型在地作品。

谈到对颜色超乎寻常的执着和敏感,艺术家说:“在我上艺术院校的时候,我做了很多事,比如拍电影、拍录像、绘画、雕塑。我毕业的时候,看到了自己做出所有成果,我意识到这些成果里面有一个共同点——最吸引我的是一些非常原始的人造的颜色。所以我就决定将这种原始的、人造的、强烈的颜色作为我今后创作的主要媒介。直到现在,我每天用这些颜色去绘画,思考绘画能够对我们的生活和世界做出什么样的改变。”

“卡塔琳娜·格羅斯:呢喃的泥土”展览现场,广州chiK11艺术空间,2019《陈列室》,2018 朱锐拍摄。鸣谢卡塔琳娜·格罗斯及维也纳Galerie nächst St. Stephan画廊© 卡塔琳娜·格罗斯及波恩VG Bild-Kunst 。

猜你喜欢
格罗斯卡塔呢喃
印地新生
鹰击长空
春燕呢喃
给地球人的一封公开信
“拉登助手”或获释吓坏英国人
菲律宾地震多人死伤
欲擒故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