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译名背后,有故事也有“事故”

2019-09-10 07:22司马迹
华声文萃 2019年6期
关键词:白俄罗斯巴马罗斯

司马迹

近日,日本熊本县政府计划更改该县吉祥物中文名称,从目前的“酷MA萌”改为“熊本熊”。

上一次大动静更改中文译名还是去年“白俄罗斯”要求改为“白罗斯”。当时,白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发文称,“汉语中‘白俄罗斯’这个错误的国名,使很多中国人怀疑对方说的到底是哪个国家。要把我国名称翻成中文的话,那就应该用‘白罗斯’这个词。”“白罗斯”此次发出请求后,中国学者展开了热烈讨论,多数人倾向于认同外方说法,认为“白罗斯”从语音上还原了“Belarus”本来的读音,“白俄罗斯”的译法应该算是早年的翻译失误。

上世纪50年代初,国内的译名处于无序状态。同一个名字新华社、《人民日报》、外交部、地图出版社、中联部等诸家能翻译出10多个名字,混乱波及新闻、教育、科研多个领域。考虑到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接触各界新说法、新名词几率更高,周恩来总理作出明确要求:“译名要统一,归口于新华社。”由此定下了权威身份。

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首要准则就是讲政治。据前外交部翻译室主任过家鼎介绍,过去的侵朝美军司令李奇微(Ridgway)原本译为“李奇伟”,后来将“伟大”的“伟”改成了“微小”的“微”。“这是有意要贬低一下。”

2005年,时任韩国汉城市市长李明博宣布漢城的中文名称改为“首尔”,随后,韩国方面通过官方渠道要求中国跟进。“汉城”是历史故称,本应遵循“约定俗成”原则,但中国经过慎重考虑,还是同意了韩方要求,遵从了翻译“名从主人”原则。不过,对于韩方将韩国国家元首(President)的中文称谓改为“大统领”的要求,中方并未接受,仍然称为“总统”。

2009年11月12日,美国驻华使馆发布的一张关于美国总统奥巴马首次访华的纪念海报引发了不同译名的误解和争议。海报上称呼奥巴马为巴拉克·欧巴马。许多人开始不明就里——到底是奥巴马还是欧巴马?

对于海报上的字样,美驻华使馆解释说,“欧巴马”的译音更接近英语发音。美国驻华使馆新闻发言人史雯珊介绍说,对于以前“欧巴马”和“奥巴马”两种译名混着用的情况,美国政府现在正在规范总统中文译名,今后将统一使用“欧巴马”。

但中国的翻译工作者们并不认同。在新华社的译名库里,“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这一姓名自2004年11月3日以来一直沿用至今。译名室负责人表示,奥巴马这个姓氏在非洲国家肯尼亚的一些部落很普遍,这么多年一直这么翻译。“如果他改了,那个家族的名字都会受影响。”所以,除非通过外交途径“强烈要求”,奥巴马这次想改名很难成功。

对于一些没有严格按照标准翻译出来的名字,一些外国人却很买账,于是“将错就错”。比如,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用Germany而非Deutschland指代德国的国家,并且没有严格对应地译为“日耳曼尼亚”,而是继续让对方享有“德意志”这个传统名字。

翻译是个专业活儿,但一些“神翻译”往往曲解原意,令人啼笑皆非。

创刊于1930年、每年都要评选世界企业500强的Fortune杂志在中国长期被译为《幸福》,光看名称不少人都会以为这是一本生活类刊物。直到它1996年开始发行中文版、官方定名为《财富》,错误译名才走入历史。

军事方面最有争议的译名当属美国海军的“企业(Enterprise)”号。Enterprise的最常用含义当然是“企业”,但用“企业”来对应一个美国海军传承两百余年、威力巨大的航空母舰的舰名,似乎不太恰当。最后,美国人自己解决了这个中文翻译的难题。在2012年12月老一代“企业”号的退役仪式上,美国海军宣布第三艘“福特”级航母的名字仍将是Enterprise,在美国官方的中文报道中,该舰被译为“进取”号。

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翻译问题怪不得中国译者。美国顶尖高校之一的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习惯上被译作“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事实上,该校应该叫做“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后者是该校捐资人的名字。可是,作为人名,Johns非常罕见,即使以英语为母语者也经常把它与常见的教名约翰(John)弄混。

(摘自《廉政瞭望》)

猜你喜欢
白俄罗斯巴马罗斯
白俄罗斯封锁与乌边界
白俄罗斯召回常驻欧盟代表
我想自己做
勇敢地去原谅
勇敢地去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