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表达中的文化架构

2019-09-10 07:22张烨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19年4期
关键词:初中德育

【摘 要】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德育工作者必须正视的首要问题。《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颁布与实施不仅为每一位初中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梳理了内容,还为大家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提供了新时代注释,其意义和价值不言自明、深入人心。

【关键词】初中德育;文化架构;目标逻辑;内容呈现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31-0010-04

【作者简介】张烨,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无锡,214001)德育室主任,副教授,无锡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带头人。

在当今社会多元文化大交汇面前,社会文化信息对人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而强烈,要求人们对文化信息的回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而实际。快捷思考、迅即判别、展示判断力以快速反应解决问题日益成为当今人们生活的流行趋势。探索初中生文化意义建构的积极性问题,这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现代社会生活需要回答的实际问题。为此,2017年8月17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其中明确指出:广大中小学要切实围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有效开展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和协同育人,以达成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等德育目标。这为广大初中学校积极稳妥地用文化力量来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与时效性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一、目标逻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指南》明确了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其关键在于本国、本民族特质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而对于初中生而言,其文化思维与文化取向的有效形成贵在引导。学生的魂,文以化之;学生的神,文以铸之。加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设,努力把握初中学生的文化脉搏、弄清其文化心理倾向,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对初中学生的文化生命、文化思维、文化性格的引导上来,重视从初中学生文化辨别的思维源头切入,点亮初中学生的文化思维光束,做正本清源的工作,不失时机地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去推进初中生的学习选择自觉、思维方式自觉和文化取向自觉。

1.把握初中生的文化思维取向。

《指南》特别重视初中生的中华文化认同。笔者认为要培养初中生具有中华文化特质的文化思维主体性,最根本的是要在具体的德育工作过程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学生健康发展。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三大体系中,初中生要能充分意识到这三种文化的会通融合、相济推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充分相信这是由中国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决定的,同时也是数百年来中国人民在寻求自己的繁荣富强、独立自主、民主和谐的实践斗争中得出的历史结论。這是从初中生的文化思维方式出发、培植他们具有时代取向的文化判断力的深层机理问题,是深入系统地探究初中生文化思维主体性问题的一种关键性标志。

2.厘清初中生的文化品质内涵。

建设初中生文化思维的主体性,关键是培育与提升广大初中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每个个体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具备的价值取向,也是面对新时代学校教育必须探索与解决的实际问题。初中阶段学生文化思维活跃,是学习、实践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期。从文化历史看教育,教育的内在而本质的作用在于发挥保留、培育和尊奉核心价值观的功效,在于培养学生参与、实践和创造新文化的作用。初中学校不仅要为学生传承技术性知识和技能夯实基础,而且要将学生作为核心价值观的推进者,并将其纳入传承、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力量以及参与、推进文化的再生产之中。

3.明确初中生的文化判断特征。

初中生初涉社会,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喜爱利用各种感官接触、了解外界事物,体验认识世界的快乐。对初中生在文化价值取向选择上出现的困惑、迷惘,要想方设法培育主体识别文化价值的内在机制,强化与提升他们良好的文化判断力,引导未成年人沿着社会所期待的积极方向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际,文化判断力不仅是初中生和谐生活的新话语,更是塑造和谐品格的新要求。为此,在具体生活中我们要切实按照《指南》中所提出的“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的目标,有效创设生活化的道德感悟情境,帮助学生在参与系列活动的过程中辨是非、明事理。

二、内容呈现:不断完善初中学段德育工作的文化构建机制

初中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应该与人们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民主建设、生态建设联系在一起。把教育的思考、人性的思考纳入文化思维、文化自觉层面来理解,包括对人性、对人的存在处境和对人类共同价值、社会共同理想的思考和假说。初中德育应当成为一种强调思想、判断和合作的全身心投入的训练和实践,通过有效社会活动开展引导初中生保持对人的意义的敏锐思考和好奇。

1.全面加强社会、校园、家庭文化建设,努力构建文化判断力的生成机制。

全社会的文化建设要注重文化内容的丰富性、文化思维的识别力和文化学习的判断力。这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没有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就难以激发文化思维上的比较识别,而文化思维上的比较识别又是在文化内容的丰富中推进的,丰富文化内容、学会文化识别要落实到提升文化自觉的能力上来,也就是要提升文化判断力上来。文化判断力的真正提升又会大大促进主体主动丰富自己的文化内容,识别不同文化的层次与差异,从而能更好地走向文化自觉。为此,社会要切实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学校要革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推动校园文化活动形成新格局;家庭要重视孩子的文化识别能力培养,夯实文化认同的基石。各种文化活动要贴近初中生文化生活实际、表现学生文化生活,让学生喜闻乐见。就学校来说,要尽可能地编演校园话剧与小品、举办校园演说与歌咏活动,让学生在表现自己、展示自己、推进自己的过程中,主动地实现文化参与,不断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努力深化自身文化生活的心灵交流。只有通过主体的具身参与,只有通过自己的投入并表现一定积极的文化认同行为,主体才能珍爱生命、分享生命并真正体验文化及其所推崇的精神价值和意义追寻。

2.积极传递民族文化基因,有效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机制。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历程中,有着十分悠久的文化传统,非常丰富的国学资源。源远流长的文明源泉、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社会道德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内在成长动力,它所具有的精神感召力和民族凝聚力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精神支持。初中阶段的德育工作可以考虑增加学生传统优秀文化的读书会、交流会、辩论会,以常态化学习机制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帮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能以中华优秀文化的视角来审视生活现象,用国学的思想来评人、谈文、论艺的能力;利用传统文化精髓来判断、识别与论理,精心创设引导他们选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的良好氛围。

3.全面关注网络文化建设,积极寻绎网络文化建构的策略机制。

当今时代,网络技术日益广泛应用。但与任何技术的推广运用一样,网络技术也具有负荷人类价值的特征,表现为负荷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伦理宗教等诸多价值因素,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在文化价值方面,技术信息凭借网络技术的广泛采用带来了文化的寄生性,形形色色文化寄生于网络时空;技术信息凭借媒体的模拟生产方式带来了文化的扩张性,其融成的数字数据流,形成的数字化娱乐,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与吸引力。在社会价值方面,技术信息凭借差异产生社会贫穷富有的两极化,数字鸿沟造成新的贫富悬殊;技术信息凭借核心技术的领先与控制差异产生社会安全危害的两极化,造成先进信息技术上的支配性与依赖性。显而易见,网络世界的问题绝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互联网不仅是一种传播媒介,也是一种生存环境,是一种社会形态。网络文化迅猛发展,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但是,人们渐渐发现网络游戏正成为一种新的技术威胁。为此,初中德育工作者要在自身有效识别的前提下,努力通过内容引领、方法指引、目标导引等道德方式,不断探索与提高初中生网络文化亚文化建构的对策机制。

4.大力开展文化识别训练,着力强化批判性思维形成的能力机制。

文化现象识别训练是指学习审察人与文化世界的关系,增强全球视野的文化辨析意识,正确认识自在自发的文化知性与自觉自为的文化理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探索接受人与文化世界关系的合理性追求,协调人在文化世界中的内在旨趣,增加对不同文化现象判断识别的分量,选择人在文化世界中的积极行动的教育行为。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点,笔者建议可以采取以下具体的实践策略来提高他们的识别水平和判断能力:故事引发判断的启示策略,批判性思维的养成策略,理性判别的沉思策略,感性判断与理性判断相间提升策略,同化判断与异化判断的交互利用策略,单维、双维、多维论据的说服策略,前动、互动、后动的三动体验策略,角色扮演策略,自我三态辨析策略等,引导初中生积极思考生命、文化和生活的意义,引导他们把经过自己选择的生命文化养料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判断能力,能在与多元思想、不同文化生活的接触、交流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判断能力去选择、去放弃、去推动,确保尽早成为能自己判断与辨别的思想者。

5.不断提高对主客体我的辩证认识,切实加强自我同一建设的心理机制。

在增强初中生对主体我与客体我的辩证认识中,可以采用典型案例讨论、价值辨析等方法加以训练,使他们认识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引导提升对“我”的认知水平,理清解决自我同一性危机,帮助每一个学生提高解决在自我同一性上所面临的冲突的能力。在明白初中生发展的深层本质基础上,教师凭借自己的教育智慧可以找到以下列举的更多引导策略:多学习自我肯定语句,多说肯定进取的话,每天有励志进取的行动;记述自我同一性的行为日记,比照自己现实与预期的行为变化;经常在心中刻画自己理想发展的人样,增强自信,建立自己的愿景追求;不断理解认识自我只是通过环境与行动来表现的实体,学会有效利用自己的处境,注重过程,相信行动,保养自尊,努力维持“下一步怎么办”现实行动要求;学习与同伴交流自我同一性的冲突体验,认清自我同一性的积极层面与消极层面,吸收别人解决冲突的经验与方法;多参加社会实践,观察与学习第一线劳动者协调同一、艰苦创业的生活故事;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自己与社会,既要尊重與理解学生自我同一性上的不同体验,又要引导他们自主选择和承担社会角色的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德育工作者必须正视的首要问题。《指南》的颁布与实施不仅为每一位初中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梳理了内容,还为大家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提供了新时代注释,其意义和价值不言自明、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从中华民族的形成看儒家思想的历史作用[J].哲学研究,1980(2):44-48.

[2]杨明,陈力.信息技术与文化之熵[J].学术交流,2006(7):175-178.

[3]梅森.教育是一种训练[M].赵昌荣,李庆华,苏秀琪,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初中德育
德育建设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究
初中德育的价值取向探析及实践路径分析
初中德育工作的策略探究
提高初中德育实效性的几点认识
初中班会课模式初探
塑造阳光心态,提高学习效率
基于初中德育教育活动的多样性研究
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初中德育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