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唤醒“顽童”内心沉睡的巨人

2019-09-10 07:22蔡亚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2019年3期
关键词:顽童林斯基利亚

蔡亚

顽童,从来就是孩子群体中的一部分。他们身上洋溢着游戏精神,充斥着淘气色彩,对恶作剧情有独钟,常常做出些不合规范的事,让我们一筹莫展。还好,苏霍姆林斯基的《要相信孩子》给了我们非常多的安慰——原来他也曾经历过那么多的“顽童”;同时也给了我们非常多的震撼——原来每个顽童内心都有一个沉睡的巨人,需要教师用“智慧”去唤醒他们。

这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专门为少先队工作者所著,如他所说:“我把这本书献给你们——即将投身于塑造人的灵魂这一崇高事业中去的同志们。”书中深入总结了25年来他所热爱的教育工作,涉及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许多原理,但却不是单纯的理论阐述,而是紧密联系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把我们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中,仿佛有一种魔力,再次点燃我们的教育激情。

读完此书,首先涌入我大脑的是“呵护、激励、赏识、宽容、守候”等一系列的词,它们再次激发了我对教育的理解,对顽童的认识。反思自己,很多时候我对顽童束手无策,其实是自己对顽童的内心世界认识不足,没有站在“儿童的立场”去认知他们。

何为“儿童立场”?成尚荣先生曾说过:“儿童立场,就是把儿童当主语,从儿童出发,把儿童发展当作评价教育的根本的、唯一的尺度和标准。”顽童作为儿童中的特殊群体,更需要教师站在他们的立场守候其成长。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写道:“为了关怀儿童,不仅要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而且还要学会用他们的思想和感情来生活,把他们的忧伤、焦虑和为之激动的事情统统装在自己的心里。”我理解,这恰是对“儿童立场”更为生动的诠释,同时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得来的教育智慧。

在苏霍姆林斯基身上,我看到“真诚的呵护”就是一种“智慧”。苏霍姆林斯基说:“什么是我们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呢?可以不假思索地说,就是热爱儿童。”他认为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热爱儿童,他的座右铭就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儿童”。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当苏霍姆林斯基得知柯利亚偷走了学校里的小兔子时,非常惊讶。通过谈话,苏霍姆林斯基明白,原来柯利亚想每天照料兔子,才做出了过失行为,他甚至都做好了一只新的笼子。苏霍姆林斯基选择将这件事不向集体讲,因为孩子们可能不理解其中的复杂性。他告诉柯利亚这样做不对,建议他将兔子暗地放回笼子。同时,他还建议:集体中谁要是愿意的话,谁就拿一对兔子到家里去;等生了小兔子,再过几个月后,一起归还。

这一案例促使我深刻地反思。在孩子的世界中,蓄意干坏事的肯定很少,很多时候是由于无知而不自觉地干了一些不体面的事。对柯利亚,我们如果我们用成人的道德标准来判断,他偷兔子的行为应受指责,尽管他的另一个动机是纯洁的。如果对他进行消极批评,就会在其敏感、天真、积极的心上留下永远的伤痕。而苏霍姆林斯基的处理是非常艺术的:他既在集体面前保护了柯利亚的自尊,又让柯利亚明白了自己的过失。最高明的是,他通过建议孩子们领养兔子的方式满足了柯利亚精心照料兔子的美好愿望。我相信,柯利亚收获的不仅仅是兔子,更多的是老师对他的信任与友爱。

在苏霍姆林斯基身上,我看到“耐心的守候”就是一种“智慧”。大家都知道,教育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顽童的成长是曲折多变的。但试问,我们对一个顽童的成长会关注多久?在本书第三章“一个顽童的转变”中,对于又懒又爱捉弄人、难以管教的柯利亚,苏霍姆林斯基和同事们通过十年的努力,把他培养成了一个有高度觉悟的人、一个诚实而忠厚的人。十年是多么漫长,我们能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如此关注,丝毫不放弃吗?同为班主任,我无比惭愧。

在这十年中,苏霍姆林斯基和同事们首先摸清了柯利亚复杂而矛盾的性格和行为,“柯利亚之所以干坏事,是由于他从来没有尝到过干好事和干高尚的事后所能感受到的激动人心的愉快,从没有体验过当优点得到肯定时所能享受到的那种精神上的满足”。想想所有的顽童好像都是如此。那该怎么做呢?苏霍姆林斯基引导孩子参与到集体的活动中,在他们的心中播下渴望做好事和做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的事的种子。确实,通向儿童心灵的道路,铲除杂草的途径,唯有种上美德的鲜花。经过长期的教育,柯利亚开始对集体的事情感兴趣了。这时候,苏霍姆林斯基又告知我们“真正无微不至的关怀,应该是培养儿童优秀的道德品质,并不断地使这些品质得到巩固”。三年级,在下雪天安排柯利亚护送小同学回家;五、六、七年级时,当他对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安排他在学校车间劳动。就这样,柯利亚用了十年时间不断巩固自己的优秀品质,最终成长为有道德的人。

回想自己的教育工作,那些不守纪律、懒散、目中无人的顽童时常让我感到气愤、懊恼。如果我们一味地进行空洞的思想教育,换来的只有孩子麻木的应答;如果我们一味地进行惩罚,那只能减少其良心折磨的痛苦。本书也告诫我们:“纠正缺点是培养不出坚定的道德信念的。”如果我们也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用智慧帮助儿童摆脱邪恶,耐心地守候其漫长的成长,或许也能达到教育情感的顶峰。

在苏霍姆林斯基身上,我还看到“相信孩子”就是一种“智慧”。纵观全书,始终凸显“要相信孩子”这一鲜明的主题。他呼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儿童独特的才干,尤其是顽童,要引领他们从自己的才干里汲取精神力量,克服不足之处,进而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也让我想到哲学家怀特海先生的名言,“教育的艺术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當然,教育并非万能,本书的最后两章涉及“如何对待在校期间未能教育好的孩子”“学校应对毕业生负责到底”的观点,也非常值得探讨。

期待自己也能用智慧,唤醒身边“顽童”内心沉睡的巨人,与孩子共同历经成长的过程,去感受教育的幸福真谛!

猜你喜欢
顽童林斯基利亚
“冰人”杀手:残忍杀害200多人,家人一无所知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花之舞,舞之韵
孔子劝顽童
路遇顽童
中外文学中的“顽童”
库车克孜利亚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