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病树”之根 迎庠序新象

2019-09-10 07:22栗树林田薇
山西教育·管理 2019年5期
关键词:病树教科教师队伍

栗树林 田薇

2018年9月10日教师节当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党和国家对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寄予了厚望。2016年,为盘活教师资源、实现教师队伍建设科学化,山西省将和顺县确立为推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省级试点县之一。两年来,和顺县先行先试,在摸索中前行,成效明显。随着“县管校聘”的全面实施,和顺县对改革成果的巩固和深入便显得尤为重要了。为此,本刊记者特别采访了和顺县教科局局长白爱江。

改革,势在必行

记者:2016年,和顺县被省政府定为推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省级试点县之一。被确定之初,和顺县教师队伍现状如何?改革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白爱江:改革之前,和顺县各学校的教师编岗是由编办和人社部门核编定岗到校的。教育局只能在既定编制计划内对教师进行管理,而无权调整学校编制规模的大小。比如和顺一中有190个编制,那么不管出现什么情况,教育局和学校必须保证这190个编制的满额,原则上不能出现空编和超编现象。但是,学校生源和教师队伍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尤其是二孩政策推行以来,教师经常出现扎堆请假备孕的情况,对学校正常教学的开展影响很大。再者,每年全县都会有40名左右的教师退休,他们往往集中在城镇的优质学校,加上教师队伍补充的相对滞后,会造成阶段性师资断档,而以年轻教师为主的农村学校则会出现师资过剩。这就出现了全国清查时发现的那种情况:一个学校有3名学生3名教师。这极大地浪费了教师资源。此外,学校各类中高级教师的名额根据学校总编制的比例是固定的。即使通过层层审批,教师实现校际流动,但往往会因为编制未及时跟进或转入学校的职称满额而不能参与职称评定。这是对教师积极性和个人成长的极大羁绊。

所以,放管服改革其实是很有必要的。“县管校聘”的实质就是让权力回归到教科局,让“教育人”管“教育人的事”。它的最大亮点就是编办和人社部门只把握全县教师编制和岗位的总数,而各学校教师队伍的动态管理由教科局来实现。比如,全县教育系统总编制为1606人,教科局根据每学年各学校的招生、教学、教师临退休情况核定其当年教师编制,进而保证全县教师总编制不变,并鼓励学校与教师双向选择、合理流动。在和顺县,教师从“学校人”变成了“系统人”。

记者:作为改革试点,和顺县的优势有哪些?

白爱江:作为改革试点,离不开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兄弟部门的全力配合,这让我们的改革少了很多阻力。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和顺县的教育能享受很多政策倾斜。全省36个贫困县每年共有19个清华、北大指标,这36个县的学生按成绩排名,依次录取。2015年和2017年,和顺县分别有10名和7名学生考取清华、北大。对照全县14万的人口规模,我们可以说和顺县的教育正在崛起。

教师的认同和理解很重要

记者:改革过程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白爱江:最核心的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县管校聘”的最终落脚点是打破校际壁垒,实现教师双向流动,从而畅通教师职业成长路径。同时,校长职级制改革对教师而言也是一个机遇。在流动的过程中,优秀教师可以去竞聘更好的学校和岗位,甚至晋升中层乃至副校长。这对实现他们的个人理想大有裨益。而以前存在职业倦怠的教师则必须重整旗鼓认真教学,不然会有丢掉“铁饭碗”的可能。改革以后,学校氛围都发生了变化,校长、教师都很有精气神。

记者:改革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白爱江: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思想观念的转变,思想固化是很可怕的。改革就是这样,总会触碰到部分人的利益,关键在于转变思想观念。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后,尝到改革甜头的广大教师越来越理解拥护改革。现在,我们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彻底变了,鼓励多劳多得、优劳优酬,让付出真正受到尊重。

压力即动力

记者:双向流动具体是怎样实施的?对于落聘的情况,有什么分流机制吗?

白爱江:教科局人事股设置了教师服务管理中心,每学年开学前十天,学校和教师分别上报师资需求和个人调整意愿。人事股总体把控,保证学校和教师双向选择、择优聘用。针对学校缺额和教师落聘的情况,人事股会根据教师年龄、专业特点提供一定的选择建议,促成进一步双向选择。有的教师可能业务能力稍有欠缺,出现没有学校聘用的情况。教师服务管理中心会组织这部分教师带薪培训,督促其提升能力。如果在下一轮的双向选择中仍未顺利聘用,这部分教师就面临被解聘和失业的风险。但是,双向流动的目的不是解聘教师,而是让教师消除“铁饭碗”的思想,勤于教学、乐于教学。

記者:“县管校聘”是如何架构对教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的?

白爱江:教科局在改革推进中力求简化学校管理层级,明确所有人的第一身份是教师,以“二八定律”实行全员管理,每位教师的精力80%做教学,20%搞管理。我们凸显班主任在学校运行中的核心地位,把班主任的绩效评价系数定为1,副校长是1.1,中层领导是0.5~ 0.9。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量在教科局设定的绩效体系内自行确定。这样不仅统一了评价标准,还解决了教师长期以来不愿当班主任的问题。

改革是需要付出的,全县注入500万经费用于校长职级制改革,这个数字是我们根据全县学校班级的总量测算的。根据对学校和校长的考核,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考核如果是优秀,每个班分10000元奖金,良好是8000元,普通的是6000元。教科局考核学校,学校再考核教师。班主任有班主任的考核办法,任课教师有任课教师的考核办法,是两个体系,不一定是班主任拿得多,任课教师就拿得多。

以问题为课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记者:我们了解到,和顺的“县管校聘”改革不是独立的,而是一整套综合改革,那么其他的配套改革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来实行的呢?

白爱江:这些改革实际上是针对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是以问题为课题。边解决问题边改革,教育就会越做越好。我们的改革之所以得到同行的认可,赢得大家的支持,是因为我们有这个需求,更顺应了政府推动体制机制改革的大形势。

体制机制的改革除了“县管校聘”、校长职级制改革外,还有集团化办学、内涵发展、课程改革,以及作为全省试点之一的晋中市中考改革等。

针对乡镇距离远、薄弱校问题不一的情况,教科局副局长任集团长,统筹管理弱校、强校、农村校。通过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进行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师资共享、资金帮扶,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和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思源学校是协同育人改革的试点校之一,他们组织家长课堂,邀请家长走进学校参与管理,在家长教育上有一定的探索。作为课程改革示范校,东关小学建立校本课程体系,全方位发掘学生潜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内涵发展、教研改革、中考改革等方面,所有工作都是围绕优质均衡发展、提升教师素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展开的。

让教师成为最受尊重的职业

记者:“县管校聘”改革的同时,校长职级制改革也在同步推进,为什么说这项改革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白爱江:“县管校聘”和校长职级制改革是姊妹篇,是齐头并进的。校长职级制改革实际上是学校的去行政化,还权力于学校,赋予校长“组阁权”。学校从副校长、中层管理者、年级主任到教师,由上一级提名,任命下一级人员。教科局只负责审核和备案。这样的人员配备机制,从一开始就保证了校长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去行政化后,学校和教师都没有级别高低之分,人人都是教师、人人参与管理、人人进行考核,只有在教学方面取得进步才能受到社会和同行的尊重。

做该做的事,做想做的事

记者:您觉得把权力还给学校之后,学校管理上有什么新气象?

白爱江:这项改革实际是给校长们松了绑,让他们有了精气神,做该做的事,做想做的事。我认为最有效的一点是,校长们开始以“教育家”的心态去谋事情。兴才小学的校长刘慧军很有思想,他想实行日托制,因为那儿的学生大都来自进城务工和小商贩家庭,正好兴才小学有住宿的条件,并积极探索实践“日托制弹性放学”,破解“家庭辅导缺位”的热点难题。对此,教科局全力支持。办教育,就是要为学生和家长服务。

做教育是做一件大善事

记者:改革推进以来,和顺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对此,社会和家长有什么反响?

白爱江:和顺教育逐步进入良性发展阶段,教育人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大约10年前,和顺县高中生流失比例严重。现在不同了,大量生源出现“回流”,这就是老百姓对和顺教育最直接的认可。做教育压力很大,因为它牵动着万千学子求学的路径。做教育又是在做一件大善事,对一个家庭来说,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一直是老百姓最大的訴求。老百姓最期盼的事,不就是身边有好的教育嘛!

记者:您对和顺县教育下一步的发展有何想法?

白爱江:目前,国家培养出的人才理论水平高,但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相对欠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科局打算在农村建一所劳动教育示范校,然后选若干试点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将劳动教育逐渐在全县铺开。现在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包办太多,造成孩子一味索取的不良习惯。把家庭劳动、社会劳动和实践基地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去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对学生将来为社会做出贡献大有益处。

猜你喜欢
病树教科教师队伍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常德市依托名师网络工作室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盯紧“教育四乱”专题警示约谈
绝望与觉悟的隐喻
橘殇
铜川市印台区教科体系统“五个再一遍”推动扫黑除恶问题整改
趣谈成语的字数
俄罗斯教科督察署:高校毕业生质量满意度有待提高
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