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外销瓷的那些事儿

2019-09-10 07:22兰丹凤
中华瑰宝 2019年11期
关键词:外销青花瓷景德镇

兰丹凤

在中西乃至世界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史上,景德镇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曾经,世界各国的瓷业人士孜孜以求,纷纷来到景德镇,既是受商业利益驱动,也有学艺之动机。

1689年,法国传教士殷弘绪(原名佩里·昂特雷科莱)乘坐法属东印度公司的“海后号”海船抵达中国广州,正式开启了其四十余年的中国之旅。此次中国之行,殷弘绪身负两项“重任”:传教收徒和打探中国制瓷技术的秘密。

在中国,殷弘绪凭借高明的交际手段获得了上至康熙皇帝,下至江西巡抚郎廷极的信任,并成为第一个获得官方许可进驻景德镇的西方传教士。在留守景德镇的二十多年间,殷弘绪一边在景德镇建教堂、传教义、收信徒,一边观察和记录着景德镇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其间,他又断断续续地将这些记录以书信的形式传回法国,欧洲人称之为《饶州书简》(饶州即景德镇的历史名)。

殷弘绪身为传教士,却为何行间谍之事?他为何在18世纪拉开序幕之时来到中国?他又为何选择景德镇作为终点站?要解开这些谜团,就不得不先了解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和景德镇瓷器外销史。

异军突起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是四大主要输出商品。其中,丝绸和瓷器曾是两宋时期外销市场的两大拳头商品。北宋后,尤其是元明时期,随着海上贸易和航海船舶的发展,中国瓷器的外销规模逐步扩大,继而坐上了外销的“第一把交椅”。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两百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据统计,整个17世纪,仅荷兰一国进口的中国瓷器就达2000万件。从16世纪至18世纪的三百年内,大约有3亿件中国瓷器被运至欧洲,这还不包括在途中损坏或因沉船而损失的瓷器。

在中国瓷器外销史中,景德镇又扮演着什么角色?首先须明确的一点是,景德镇确实是借“对外贸易”之东风发展起来的。泉州、广州和明州是唐以后南方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而与此对应的闽、浙、赣三省则是全国瓷窑发展最快的地区。景德镇也位于其列,但其发展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唐宋时期,景德镇在瓷器外销市场上还只是个“小角色”。为何这么说?在唐代,景德镇(即饶州窑)已烧造瓷器,但跟当时的越窑、婺州窑和长沙窑等名窑比起来,景德镇只能算是无名之辈。

北宋时,与其他瓷窑一样,景德镇出产的白瓷、青白瓷也走外销之路。但是,相较于以官、汝、均、哥、定五大名窑为代表的北瓷(主产白瓷)和以龙泉瓷为代表的南瓷(盛产青瓷,源自越窑),景德镇的外销份额明显不占优势。

宋室南渡后,经济重心的南移为景德镇的发展提供了“天賜良机”。那时,北瓷衰微,南瓷繁衍,南宋朝廷在景德镇续建定窑,景德镇得以吸收定窑和越窑的精华迅速发展。又因泉州港的崛起,景德镇瓷器外销数量大幅增多。当时外销市场的青白瓷绝大部分出自景德镇。

然而,在南宋时的瓷器外销市场,青瓷依然是大宗,其中又以龙泉青瓷为最,景德镇仍处龙泉瓷之下,这从相关考古发现即可看出。1991年,在菲律宾西南海域的布瑞克暗沙发现的一艘南宋沉船中,大量的瓷器主要产自福建地区,景德镇产的只占少数。

景德镇真正兴起是在元代。此时,景德镇的外销瓷器比重加大,已成为元代中国外销瓷的最大生产基地之一。此外,景德镇的创新产品青花瓷也开始外销,并渐有压倒龙泉青瓷、夺取瓷器外销主位之势,形成了“以景夺龙”的外销局面。

至明代时,青花瓷已是瓷器内外销市场上的主导商品,景德镇也确立了其“瓷都”的地位,成为中国瓷业中当之无愧的领头羊。那时,全国瓷器销量一半以上出自景德镇。据明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的记载,全国各地瓷器生产合并起来,都“不敌江西饶郡产”。其后数百年,景德镇的地位始终稳固,名震四海。

一言以蔽之,一部景德镇瓷器外销史就是半部中国瓷器外销史。

贸易逆差

那么,景德镇跟法国传教士殷弘绪又有什么关系?

据元代旅行家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元代瓷器已外销至日本、印度、印尼诸岛、菲律宾群岛、阿拉伯半岛和波斯沿岸的甘埋里(今伊朗东部)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瓷器正是在这个时候(即13世纪)传入欧洲的。

然而,受东西航线影响,直至明末清初,中国瓷器才开始大量直接对欧洲出口。在15世纪新航路开辟以前,中国瓷器主要先经由阿拉伯国家,再至埃及、非洲其他国家和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换言之,欧洲人若想购买中国瓷器,大多得通过阿拉伯商人。

新航路开辟后,中西航线随之改变。中国瓷器可由泉州和广州运往南洋、印度洋各地,或由菲律宾转口美洲,或由澳门运往欧洲等地。利润可观的瓷器贸易也成为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等早期西方殖民国家争夺的目标。

可以说,15世纪以后,中国瓷器的外销已形成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而中国,正处于这个市场的中心。直至鸦片战争以前,大量的瓷器出口在中西之间形成了巨大的贸易逆差。因那时白银为世界通行货币,巨大的贸易逆差又导致全世界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也就是中国清代康熙年间,荷兰的海上霸主地位消失,法国在强化了东南亚的殖民势力后,也加入到中西瓷器贸易中。瓷器贸易获得的巨大利润和长期的白银外流让法国王室对中国制瓷技术虎视眈眈。而13世纪后,世界上最先进的制瓷技术在中国景德镇。所以,殷弘绪才会在这时来到景德镇。

瓷艺外传

其实,在中国,殷弘绪大可不必偷偷摸摸地刺探制瓷技术,相反,他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学习。毕竟,早在元明时期,当景德镇兴盛时,景德镇的瓷艺就已外传。

那时,中国的邻国,如朝鲜、日本、越南和泰国,早已不再满足于进口瓷器成品,而是进一步学习青花瓷的制作技艺。这几个国家曾先后派专人到景德镇学艺,等陶工学成归国后再在本国开窑造瓷。日本的伊万里窑和鹿背山窑烧制的青花瓷与中国青花瓷相似度极高,在外销市场上很受欢迎。朝鲜烧制的青花瓷有“类饶产”之称。越南的籓朗因瓷业繁荣,被称为“越南的景德镇”。

伊朗和土耳其两国也生产青花瓷,其技术传承自波斯萨非王朝从中国聘请的瓷匠。不过,因瓷土有限,两地只能烧出白釉蓝彩陶瓷。这种白釉蓝彩陶瓷受中国青花瓷影响很大,多采用龙凤、缠枝花等中国传统纹饰,故被称为“波斯青花”。

欧洲诸国也曾建窑仿烧中国瓷器,但要么技术不够精湛,要么缺乏瓷土,烧制的瓷器不伦不类。意大利是最早仿烧中国瓷器的国家,技术是从中国传来的,模仿的也是明代青花瓷,但产量极少,后甚至停烧。唯有荷兰鹿特丹的小镇代尔夫特发现了含有可烧制类似东方瓷器的瓷土。欧洲真正的陶瓷生产时代正是在这个小镇上开启的。

为什么法国不直接派遣陶工到中国学习,或聘请中国瓷匠到法国传授瓷艺?也许殷弘绪自己也未曾思考过这个问题,但他的中国之行,来得倒很是时候。

订制出口

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后,景德镇的瓷器外销市场已基本成熟。

首先,这里有一套完整的商贸流程。景德镇接收着来自江户(东京)、马尼拉、德里、开罗、威尼斯、阿姆斯特丹和巴黎等世界各地的订单。之后,各瓷窑开始按订单生产瓷器。时限一到,外商们便来取货,然后满载瓷器行船而去。

其次,景德镇的瓷匠们迎难而上、随机应变的能力让人惊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景德镇外销瓷之所以能“做大做强”,瓷匠们灵活变通、不断创新的能力居功至伟。在景德镇的外销瓷器中,除了按中国传统工艺生产的一般瓷器外,还有相當一部分是根据客户带有特殊要求的订单生产的,尤其是欧洲人的订单。从荷兰白镴啤酒杯、威尼斯水晶玻璃花瓶、法式交杯银盏,到奶酪篮、布丁模型,再到假发架、画框,定制商品五花八门,多数都是中国人闻所未闻的。

面对这样的订单,通常情况下,景德镇的瓷匠们会首先依样画葫芦,制作出木制模型,再对着木制模型烧造瓷器。有荷兰人曾送来他们双流口的玻璃制小调味瓶,瓶内垂直分隔成两部分,分别放油和醋,要求中国瓷匠照样做出瓷制版本。中国瓷匠们完美地完成了任务。

除用中国传统山水、花鸟和人物作装饰外,这些外销至欧洲的瓷器也大量使用西方甲胄纹章和人物画像,如伊甸园内的亚当和夏娃、基督升天、手执三叉戟的海神、维纳斯自海中诞生和穿着裙子挥舞着剑的苏格兰人等形象或图案。这些外销瓷既有中国传统的工艺特色,又体现精细和典雅的欧洲装饰风格。

再次,景德镇还能针对市面上流行的商品迅速作出反应,以瓷质复制品迎合大众需求。如黄铜暖手炉、水晶壶、象牙棋和紫檀屏等,均是瓷匠们模仿的对象。清人朱琰在《陶说》中写道:“于是乎戗金、镂银、琢石、髤漆、螺甸、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这些中国风瓷制品在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十分畅销。

最后,如瓷匠们实在忙不过来,景德镇也有办法。有一类外销瓷是由景德镇制坯,然后运往广州,按照西洋人的要求,根据他们所提供的样本在广州加工彩绘,开炉烘烧,形成彩瓷,这就是后来流行海外的广彩绘。这种外包方式不仅让景德镇能自如应对各类订单,还带动了中国其他地区瓷业的发展。这,是景德镇的商业智慧。

当景德镇产的瓷器跋山涉水又漂洋过海,最后抵达世界各地时,中国就与世界产生了联系,这不仅仅是指金钱和物质上的往来,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外销瓷已非普通的商品,而是中国文化的载体,而景德镇,无疑曾是中国物质和文化繁荣的象征。

猜你喜欢
外销青花瓷景德镇
青花瓷的前世今生
《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前言
不翼而飞的青花瓷
我的家乡景德镇
2017“小猕猴欢乐行—景德镇陶瓷文化之旅”
青花瓷里觅南山——江西
蒋宇涛??《青花瓷》
用景德镇话与世界对话
开篇语